自從去年“給力”流行以來,報刊以及娛樂媒體上,“給力”之聲便不絕于耳。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標題用了《江蘇給力“文化強省”》,2011年春晚朱軍的一句“剛才的小品給力嗎”,更是把“給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與“給力”話題相類似的還有“飛”。姜文導演的賀歲片《讓子彈飛》由于周潤發(fā)、葛優(yōu)、劉嘉玲和陳坤的加盟而紅極一時。片子紅了,“飛”字也跟著紅了。影片放映不久,關于物價在飛、房價在飛的段子就廣為流傳了。于是,媒體不甘寂寞地也來湊熱鬧了。
看了這些,我想起了最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真實的報道,故事講述的是美國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林克萊特次訪問一個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以后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一名飛機駕駛員?!绷挚巳R特又笑著問他:“那假如你駕駛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時,突然沒油了,但又只有一只降落傘,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思考了一會兒,認真地回答:“我會囑咐飛機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帶,然后我自己背上降落傘跳下去?!迸_下的觀眾聽了這個回答笑得七倒八歪,都在說:“這個小孩,這么小就……”林克萊特繼續(xù)注視著他,這時,他看見那個小朋友的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林克萊特心有所動,問道:“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小朋友說道:“我要去取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當別人在說話時,我們真的聽懂了嗎?如果沒有,那就讓別人把話說完。這就是傾聽的藝術。美國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林克萊特的傾聽是多么的給力??!使得采訪呈現(xiàn)了出其不意的精彩變化。
這則故事使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回想起了我曾經有幸看過的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教師執(zhí)教課文《坐井觀天》。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按照慣例,學完課文后,老師讓學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為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在認真思考,充分交流后,教師開始指名請學生說。第一位學生說,青蛙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嚇得它連忙向小鳥求救。第二位學生說,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田野,青蛙陶醉了,它覺得以前的日子都白過了。第三位學生竟然讓青蛙坐上了飛機去環(huán)球旅行,青蛙一下飛機就對小鳥說:“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聽課的老師都被他的話逗笑了,執(zhí)教老師更是春風得意、笑容滿面。這時,還有一位學生把手舉得特別高,老師便點了他的名。他站起來說:“青蛙從井里跳出來,到外面看了看,覺得還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蓖瑢W們聽了哄堂大笑,老師的笑容卻僵住了,紅著臉打斷了學生的話問:“是井里好,還是井外好?”并示意學生坐下,又隨口向大家說道:“我看你才是青蛙,坐井觀天,我們不能像課文中的青蛙那樣——坐井觀天?!边@個小小的插曲就這樣在大家的不經意間滑了過去。
在批閱作文時,老師看到那男孩的續(xù)寫,他寫到:青蛙跳出井口,來到小河邊,它渴了,想要喝口水。不遠處有一只老青蛙對它說:“河水已被污染了,不要喝。” 果然,小青蛙發(fā)現(xiàn)水面上漂著不少死魚。它剛想道謝,就聽到一聲慘叫,一支鋼叉已經刺穿了老青蛙的身體,老青蛙痛苦地掙扎著。小青蛙被此情景嚇呆了,迅速地跳回井里。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還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閱讀到這里,我的心被震憾了。井底井外兩個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讓你選,你會選擇哪種生活方式?看完這則故事,我想到的是,如果世界是這樣,我也愿意做一只井底之蛙。誰不想過安寧的生活,誰希望永遠活在斗爭的世界里?我們這樣拼命的奮斗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就算不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和后代,但結果都是為了安寧的生活。或許,學生的這番想象與課文的本意不符,也和教師的教參教案相悖,但是,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擬人手法描繪的畫面難道不是真實的寫照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提出與眾不同,獨到的論點,不正是我們一再期待的創(chuàng)新精神、自主意識、批判思維的火花在熠熠生輝嗎?誰能說,學生抱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這個家喻戶曉的老故事提出新注解,不比故事本來的寓意更深刻、更發(fā)人深省、更閃現(xiàn)出哲理的光芒呢?這不正是對傳統(tǒng)觀念、從眾心理、經驗主義提出的有力的挑戰(zhàn)嗎?
正如伏爾泰所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道路。”毋庸置疑,給力傾聽,教師的課堂就能廣開言路,有利于教師多方面、多層次了解學生。學生的心靈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來的恰恰是我們教師自己。因為生成的課堂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即便教師做了充分預設,其間必然還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情況發(fā)生。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教案,行中無教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tài)的教學中,真正融入到互動的課堂中,才能不斷地捕捉、批判、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才能用我們的智慧轉化“意外”。
面對課程改革一波一波的浪潮,面對浪潮當中風起云涌的各種流派,教師首先要抱定真我不放松。對于課程、教材、教法,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堅定自己正確的信念,即:不跪著教書。
比如對于教材,我們不應否認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但我們也應當客觀地看到教材中,對于許多聯(lián)系著人類文明核心理念、應當作為全面講解導學的名家經典文章,限于篇幅常常不得不進行刪改。對此,我們當然應當感謝改編者的辛勤勞動,但同時還要用學術的眼光來看待教材。如《丑小鴨》,安徒生的原作有六千多字,但改到北師大版3年級教材當中后只剩下五百多字,有的版本改到四百字,放在2年級。許多生動的內容,尤其是那些詩意的語言、幽默的對話和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安徒生寄托在丑小鴨身上的心靈軌跡、執(zhí)著信念等,一系列有震撼力的東西都難覓芳蹤了。對于這樣的教材,作為老師,難道我們還要一概奉為“最高指示”,跪著、趴著去教嗎?
可以說,教師有了超越教材、教參的視野,教師就不會匍匐在教材、教參上,而是有一種審視的眼光,從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從傾聽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通過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有目標、有選擇地將課堂彈性靈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和諧發(fā)展的環(huán)境,構筑從“文本”走向“生本”的通道,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憑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使教材內涵更加豐富,個性更加鮮明,賦予教材生命的活力,激活語文閱讀教學中隱形的正確價值取向的亮點,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添語文閱讀教學的無窮魅力,真正做到對于教學有所超越。
總之,借用當今 “給力”、“飛”的流行語來套用和描述我們時下如火如荼的課改也不為過。只有我們教師在傾聽中多給力,真誠地理解、尊重、接納學生,不過早地作出結論,耐心地把學生的話聽完,并使“傾聽”達到“豐滿”的理想狀態(tài),以一種親切平和的心態(tài),和學生一起期待、分擔、共享快樂,傾聽就會給語文課堂開辟另一番美麗的新天地。但這新天地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聆聽,用心去培育,開啟學生的心扉,打開學生的另一個視界,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中得到飛揚但不隨心所欲,思維馳騁但不胡思亂想,從而呈現(xiàn)出一派百花齊放的亮麗風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百花園一定會驚喜地、悄悄地發(fā)生蛻變。
(作者單位: 云南省祿豐縣金山鎮(zhèn)官洼明德小學)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