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希臘債務問題,歐洲正在上演一場迭宕刺激的多幕劇。自金融海嘯爆發(fā)后,希臘經濟正在快速滑坡,GDP和稅收都在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希臘看起來具備償債能力,必須進行痛苦的財政緊縮和結構改革。這便涉及到誰來承擔成本的問題。拒絕承受壓力的民眾成群走上街頭,大規(guī)模示威活動看起來更像一場革命而不是示威。希臘政府已難堪重負。
不難理解,前總理帕潘德里歐為什么突然拋出公投決議案,以致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與德法的談判而言,公投是以進為退;就國內的政治博弈而言,公投是以退為進。帕潘德里歐希望一石二鳥,既讓國內反對黨閉嘴,又讓德法不要逼得太緊,最好在救援方案的細節(jié)上有所讓步。
但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把這種專業(yè)性極強,后果又極端嚴重的議題直接扔給選民,是政治家極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不是民主。
與大多數人的誤解不同,民主政體并不意味著多數決策。民主政體和其他政體一樣,都是少數人決策。民主政體的區(qū)別僅在于,它是責任政治,經由選民投票選出的政治家在作出決策后,必須承擔由此而來的全部責任。事實上,民主選舉的目的就是選出決策者,而投身公職的人,則必須敢于決策,并勇于擔責。如果動不動就把棘手問題扔給選民,那憑什么你來當總理?
帕潘德里歐的表現顯然令人失望。不管多少民眾上街示威,也不管坐著說話不腰疼的反對黨有多少非議,身為民選總理的帕潘德里歐除了堅持自己深思熟慮的政治決策外,不應該有任何其他非分之想。但他顯然缺乏決策的勇氣,甚至也不敢面對責任。他的公投之議,不管在策略上多么可取,在政治上只能是一步死棋。德法為首的歐洲大國沒有給他任何機會,而是直接發(fā)出了最嚴厲的警告:不接受救援方案,就退出歐元區(qū)和歐盟!
希臘退出,對歐盟和歐元區(qū)只是小事一樁,對希臘卻絕對是個災難。如果希臘從未加入歐元區(qū),如果他們至今仍在使用德拉克瑪,那么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只要將貨幣大幅貶值,所有希臘人的工資和生活水平就可以等比例下降,從而使國內產業(yè)恢復價格競爭力。雖然債務還是無法逃脫,但償債能力卻可以得到提高。而眼下希臘最大的難題,并不是現有債務能賴掉多少,而是償債能力——也就是經濟和稅收的增長——什么時候能夠恢復。
但既然希臘已經加入了歐元區(qū),走回頭路的代價就會極其高昂。希臘是個小經濟體,經濟體系的運轉高度依賴對外貿易——而且主要是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在加入歐元區(qū)后,貨幣兌換成本節(jié)約了,貿易壁壘也完全拆除,這使希臘享受了初期的經濟繁榮。希臘的所有對外貿易,所有交易合約,所有債權債務,已經全部以歐元計價。歐元的信用,就是希臘的信用。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qū),恢復使用德拉克瑪,那么,希臘的所有貿易和國內經濟活動都必然經歷一次“凍結”——所有交易暫停,國內經濟像拉閘一樣瞬間熄火。每個人都相信歐元,但國家信用幾近破產的德拉克瑪,恐怕連國內民眾也不會相信。沒有人相信的貨幣,成不了一國經濟的潤滑劑,只會成為摧毀經濟的原子彈。
無論如何,對于負責任的希臘政治家來說,退出歐元區(qū)不應該成為他們的選項。唯一的辦法是緊縮再緊縮——加稅、減薪、砍福利、大幅降低生活水平、嚴肅公共財政紀律,所有這些事都必須做,而且必須同時做。
然而,此番公投鬧劇卻暴露了真相。面對經濟危局,希臘國內已無法團結一致,民眾和政治精英都想逃避責任,這是比巨額債務更可怕的局面。如果連政治精英都不愿為國家承擔責任,那就沒有任何東西能挽救希臘。歐盟援助的具體細節(jié)已不重要。
也許,是到了把希臘踢出歐盟的時候了。對歐盟來說,損失1000億還是2000億并沒有本質區(qū)別。但嚴肅財政紀律,令每個國家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卻關系到歐元區(qū)乃至歐盟的未來。如果面對撒潑打滾的希臘繼續(xù)茍且,接下來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愛爾蘭,勢必將把歐元區(qū)逼入絕境。那才是真正的末日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