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很久以前,我們寫信總是以此來作為開頭。熟悉的字體,總能讓我們聯(lián)想到某信的另一端久違的朋友。都說“字如其人”,一筆一畫中,透露著寫字人的性格。只是,在電腦覆蓋我們的生活之后,手寫字體卻很少出現(xiàn)了,蘊含在字跡中的感情,漸漸削弱了。但是,網絡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追逐著充滿美感的字體,進行研究、設計以及共享、討論,形成一個個興趣愛好小組——《字體交換及鑒賞小組》。
最初接觸到的字體,是各自的筆跡
每個人在最初寫字時,都稚嫩但認真,一筆一劃,橫平豎直。漸漸地,便分化成不同的風格。字體雋秀者有之,筆走龍蛇者有之,龍飛鳳舞者亦有之,所寫的字,有的大氣豪邁,有的遒勁有力,還有的宛如行云流水。再大些,會接觸到字帖,龐中華硬筆書法之類,楷書是中學時最受歡迎的模仿字體?!白秩缙淙恕?,字體作為一種印象,我們中小學時總是可以通過筆跡就分辨出作業(yè)本的主人是誰。大學以后,交作業(yè)都交電子版,也不寫信了,于是,我們與字跡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但是,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曾經是字體的締造者。
漢字文化和書法藝術在中國博大精深。無論是楷、行、草、隸書,還是當今的各種美術創(chuàng)意字體,都在傳達感情的同時,透露出視覺的審美。這些字體又在另一方面豐富了漢字的形體。古老的字體在歷經記錄載體的變化中依舊歷久彌新。直到現(xiàn)在,出現(xiàn)各種美術字,以及各種電腦上不為人所熟知的各種字體。
字體交換與鑒賞小組,集結愛字的人
對于字體的發(fā)展和設計等,有這樣一群網友,他們在網絡上分享字體,并圍繞字體展開各種討論的話題。在線上線下展開學習和交流。這個小組就是豆瓣上的“字體交換與鑒賞”小組。此小組建立于2008年初,是一個半公開的小組,每個組員只有受邀請才能入內,還定期刪除一些不發(fā)言的組員。組長名為CP,是一個字體愛好者,他告訴記者,最初看到好看的字體卻不知道從哪里能得到,于是建立了此小組,初衷是為了交換電腦字體和相互學習,發(fā)展兩年多之后,不僅達到了交換字體的效果,還在小組中形成了支持正版字體的氛圍。夏小靖作為最初一批加入小組的人,她告訴記者,做字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發(fā)展字體制作技術的同時,也要普及版權意識,盡量支持正版的字體,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據(jù)CP介紹,圈子內聚集了一大批字體愛好者、字體專業(yè)設計師、老一代字體設計師,甚至國外的字體專業(yè)人士。大家主要依托網上交流,上海、杭州等地也有線下交流的活動。大家集體去看展覽、交流舊書、聊與字體相關的話題,在交流中相互學習。
沒有嘈雜喧鬧,僅僅是愛“寫字”
當然,小組中設計字體的人占了很少一部分,如何正確使用字體,同樣是交流的一個方面?,F(xiàn)在從事書籍設計的組員彌迪告訴記者,字體只是設計中很小很專業(yè)的分支,它的使用要和整個畫面進行協(xié)調。而有個性的字體往往應用于標題上,給人以美感,吸引人的眼球。正文的字體一般要做到沒有特征、隱藏個性,這樣可以使人在閱讀正文時,不受干擾。
說到群里的成員,彌迪用了一個詞:群英薈萃。這個小組中有來自全國各地、各種年輕層次很多不同職業(yè)的人們。在自我介紹帖中,不少人表示,喜歡字體設計,也很希望為字體設計盡點綿薄之力,哪怕是很枯燥的工作,只要對字體的發(fā)展有幫助,都會很努力地去做。
小組的成員們抱著學習與交流的心態(tài)尋求共同進步。在每一次的討論中碰撞出閃耀的星光。沒有嘈雜和喧鬧,他們希望更多的書法家、設計師和每一個熱愛字體設計的人加入到創(chuàng)造字體的隊伍中,豐富和創(chuàng)新計算機漢字字體。(資料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