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勛吳祿貞(1880—1911),字綬卿。1880年(光緒六年)3月6日出生于湖北云夢的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少年失怙,家境清貧。自幼讀書刻苦,八九歲能下筆成文,喜讀兵書,愛好詩詞,崇尚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會祖?zhèn)鞯摹皡羌夜鳌币宰孕l(wèi)。1895年來到漢口,入湖北官織布局當童工一年,因痛打侮辱女工的工頭而離開工廠。1897年恰逢湖廣總督張之洞招募新軍,此時,吳祿貞未滿16周歲,個子較小,但他能文會詩,考試時他賦詩一首以抒抱負:
“開卷喜讀戰(zhàn)國策,
濡筆愛草從軍賦。
安得一戰(zhàn)定三韓,
投筆從戎爭先赴?!?/p>
這首詩深受張之洞的賞識,并命油印散發(fā)各營,以鼓士氣。吳祿貞因才華出眾,竟被破格錄取,一時在新軍中傳為美談。進入湖北武備學堂后,由于他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異,次年以官費被派往日本留學,入日本士官學校騎兵科學習。1898年春,在東京加入興中會,并撰寫了一本名為《孫逸仙》的小冊子,率先用書面形式向國內(nèi)宣傳孫中山及其革命思想,1900年,奉孫中山之命與傅慈祥秘密回國。利用康有為所籌“勤工”經(jīng)費,策動長江方面的會黨自衛(wèi)軍呼應廣州起義。后因不知自衛(wèi)軍首領唐才常中途變更路線及各路會黨未能去增援,吳祿貞孤軍發(fā)難于桐城,進軍大通,浴血奮戰(zhàn)七天七夜,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失敗。戰(zhàn)事失敗后再赴日本,繼續(xù)求學。1902年初,畢業(yè)后回國,湖廣總督張之洞拒絕接見吳祿貞,并下令將他囚禁在湖北將弁學堂,要治他大通起義“謀反叛逆”之罪。在張之洞親自審訊吳祿貞時,他不但不認罪,反而痛斥清廷朝政腐敗,致使國家瀕臨于危亡的罪惡,立志以革命救國,不計個人生死成敗。吳祿貞的這一番宏論,令張之洞大為驚嘆,沉思半刻后,不但沒有懲辦他,反而被先后委任為督署學務處會辦、營務處幫辦、兼湖北將弁學堂及護軍總教習等職。為此,新軍上下感到驚奇,把吳祿貞當成個“傳奇人物”。吳祿貞在新軍中頗有聲望,他就利用職務之便,在武昌花園山天主教堂附近,租賃孫茂森花園的李廉方寓所的寬敞庭院和住房作為革命據(jù)點,聯(lián)絡革命志士,從事革命宣傳。當時青年學生紛紛加入,諸如:李書城、耿伯釗、孫庚、劉靜庵、胡瑛、張難先等人后來都成為辛亥革命的元勛。他提出“秀才當兵”,輸送革命黨人、進步青年到新軍中“當兵”,一旦時機成熟,就把清廷軍營這股武裝變?yōu)楦锩h人的軍事力量。后來湖北新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的槍聲,證明他這個主張是正確的。1904年初,吳祿貞赴長沙與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秦敏鎏一道,發(fā)起成立華興會,宣傳“驅(qū)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口號,準備11月發(fā)動長沙起義,后因事泄密而沒有實施。同年4月清廷調(diào)吳祿貞進京,任練兵處學習騎兵監(jiān)督,他立即和黃興秘密策劃,決定打入清軍心臟,伺機奪得北方兵權(quán),以待革命爆發(fā)時南北夾攻。1906年吳祿貞赴陜西、甘肅、新疆(伊犁)考察新軍,當時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對我邊境不斷蠶食鯨吞,激起吳祿貞的無比憤怒。他關心祖國邊防,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堅決抗敵御侮的心情,在當時寫的詩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如《步王梧生先生己酉守歲十首原韻》一詩寫道:
壯年躍馬賦西征,
仗劍思吞海底鯨。
蔥嶺萬重輕舉足,
秦關百二慣宵行。
霸圖憑吊班都護,
飛將長懷李北中。
幾輩雄兵談紙上,
扶桑日麗說東瀛。
該詩通過憑吊漢代投筆從戎的班超,懷念守邊御侮的飛將軍李廣,以此來表示自己抗敵救國的決心與抱負。吳祿貞這次赴陜、甘、新地區(qū)考察新軍本可作出一番成就,但因為吳祿貞微服前往見驕橫的陜甘總督升允,因此被羅織莫須有的罪名而撤去監(jiān)督職務,剝奪了他行使職責的權(quán)利。
1907年7月,吳祿貞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赴奉天(今沈陽),任軍事參議。因日本企圖并吞延吉,旋即奉命赴任延吉幫辦邊務。他針對日本侵略者妄圖霸占延吉地區(qū)的野心,依據(jù)歷史事實,作《延吉邊務報告書》三冊;一邊堅持加強軍事戒備,一邊派得力使者與日軍交涉,用雄辯的事實與史料駁得日軍理屈詞窮,從而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延吉的陰謀。在這段任期內(nèi)他為保衛(wèi)延吉、確立圖們江為中朝邊界作出卓越貢獻。當時他有感而發(fā),曾作《放歌步謝大虎原韻》詩以抒情懷與堅決捍衛(wèi)邊疆的決心。其詩寫道:
“尺地寸土肯讓人,
匣底龍泉光欲吐。
安得一戰(zhàn)定三韓,
貔貅百萬爭先赴。
自古和戎非良策,
一誤不可況再誤?
邊塵未掃征人恨,
大地河山待鼓鑄?!?/p>
1909年吳祿貞升任延吉邊務督辦,擔任捍衛(wèi)邊疆的國防重任,并任陸軍協(xié)都統(tǒng)。1910年吳祿貞被調(diào)任回北京,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tǒng),派赴德、法兩國考察軍事。同年冬回國,升任陸軍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成為封疆大吏,掌管北洋陸軍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的軍事大權(quán)。當時北洋六鎮(zhèn)是清軍中拱衛(wèi)京師、控制全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吳祿貞到任后,盡全力整頓軍隊,調(diào)整人事,安插并加緊聯(lián)系革命黨人。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發(fā)動后,吳祿貞和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商量,趁10月軍事演習之機,發(fā)動起義,消滅禁衛(wèi)軍,直搗北京。不料,演習第三天,武昌起義就爆發(fā)了,清廷慌忙命令停止演習,派兵往武漢鎮(zhèn)壓起義軍。吳祿貞、張紹曾的計劃因這突然變化而來不及發(fā)動。他們又商定,計劃兩鎮(zhèn)軍隊從東、西兩個方向襲取北京。此時太原已建立了革命軍政府,吳祿貞遂即赴灤州密約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第二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藍天蔚等在對清廷提出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十二條改革條件“兵諫”的口號下舉兵反清。
1911年1月6日,吳祿貞親赴石家莊與山西起義軍領導人取得聯(lián)系,共商大計,成立燕晉聯(lián)軍,推選吳祿貞為大都督兼總司令、閻錫山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閻錫山派兵把守黃河橋阻止鎮(zhèn)壓武昌起義的袁世凱北上。第六鎮(zhèn)、第二十鎮(zhèn)和山西起義軍準備實施三路兵力夾擊北京的宏大軍事計劃,并派出代表和武昌起義領導人聯(lián)系,準備南北呼應截留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通電要求清廷停止進攻漢口。
這時,清廷已惶惶不可終日,懷疑吳祿貞為革命黨,但又恐操切激變,所以采用反革命的兩面手法,一方面特授命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加以麻痹;另一方面急忙派禁衛(wèi)軍監(jiān)視吳祿貞的第六鎮(zhèn)動向,竊國大盜袁世凱下令暗殺吳祿貞,用兩萬塊銀元收買吳祿貞的衛(wèi)隊長馬惠田、第六鎮(zhèn)騎兵營營長馬步周刺殺吳祿貞。當時吳祿貞毫無戒備,疏于防范。11月7日凌晨,吳祿貞將軍正在石家莊臨時司令部批閱文件,馬惠田突然闖進室內(nèi),謊稱吳祿貞升任山西巡撫,特來賀喜。并在行禮之際,從靴子里拔出手槍連連射擊,吳祿貞猝不及防,胸部中彈數(shù)槍,他忍痛拔劍向門外拼殺,剛到門口又被埋伏行刺的馬步周亂槍射倒,當場犧牲。滅絕人性的叛徒馬惠田割下了吳祿貞將軍的頭顱向袁世凱領賞去了。
1912年3月14日黃興等人在上海張園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悼念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暴政而英勇獻身的吳祿貞將軍。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親自撰寫祭文:
荊山楚水,磅礴精英,
代有偉人,振我漢聲。
觥觥吳公,蓋世之杰。
雄圖不展,捐軀殉國。
……
孫中山派總統(tǒng)府秘書長代他出席吳祿貞大將軍的追悼大會。同時,還頒發(fā)了第一號撫恤令:吳祿貞按陸軍大將軍例撫恤遺屬。年方31歲的吳祿貞大將軍的壯烈犧牲,無疑對當時的革命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事后,辛亥革命元老、民國將領孔庚曾認為:“假若吳祿貞的燕晉聯(lián)軍起義成功,就不會有袁世凱的天下,民國史也將改寫?!?/p>
吳祿貞被刺死后尸首分離,閻錫山請了一名雕刻匠作了木人頭像,安放在他的頸腔上,暫時棺殮埋在山西娘子關。1913年11月7日改葬于石家莊,墓碑由閻錫山題寫:“故燕晉聯(lián)軍大將軍綬卿吳公之墓”。1982年3月,吳祿貞墓遷建于石家莊長安公園內(nèi),墓地前部是用磚石壘徹長12米、寬6米的墓塔基石,漢白玉墓塔正中鐫刻著“故燕晉聯(lián)軍大將軍綬卿吳公之墓”14個鎦金大字。1991年11月7日,吳祿貞將軍遇難80周年,吳祿貞紀念園在故鄉(xiāng)云夢落成,紀念園前的路被命名為“吳祿貞路”。2009年9月18日至19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舉行吳祿貞“戍邊樓”落成100周年紀念大會暨重修“吳都護祿貞去思碑”揭幕儀式。吳祿貞生前捍衛(wèi)延邊疆土,受到當?shù)厝嗣竦木囱雠c愛戴,在他遇刺后,延邊各界人士建立“吳都護祿貞去思碑”,“九·一八”事變后被日本侵略軍毀壞。時隔78年延邊自治州重修去思碑奠基時將第一鏟土分送給石家莊和云夢縣,并由邀請出席奠基儀式的吳祿貞的孫女吳厚婉帶回。
(責編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