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創(chuàng)建于1919年,是閻錫山為培養(yǎng)小學教師而辦的學校,1937年由于日軍入侵、太原失守而停辦。在民主革命時期,這所學校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一大批革命青年曾在該校秘密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及抗日救亡活動,逐步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成長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他們或直接參加了抗日武裝斗爭和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以及全國解放的軍事與政治斗爭,或為新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徐向前,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他于1919年8月作為五臺縣選送生的代表,被錄取為山西省立國民師范首批學生。在校期間,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尤其是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等一批革命或進步青年團體的創(chuàng)建,以及經(jīng)銷進步書刊的晉華書社的開辦,逐漸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基礎。兩年畢業(yè)后,他留在省城擔任陽曲縣立小學教員,因向學生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及革命思想而被校方辭退。隨即奔赴南方參加國民革命,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7年中國革命遇到嚴重挫折時,毅然選擇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參加廣州起義,開始進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成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著名戰(zhàn)將和高級指揮員。15年后的1937年9月5日,以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的公開身份,跟隨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及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等抵達太原,并重返母校,陪同周恩來在國民師范大禮堂發(fā)表演說,出席山西各界舉行的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歡迎大會,公開發(fā)表演講,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還陪同周恩來、彭德懷等前往代縣太和嶺口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行營與閻司令長官商談八路軍入晉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兵力部署、戰(zhàn)略展開及補給等事宜。令閻錫山對眼前的這位昔日的學生成長為八路軍名將而心生慨嘆。歷史的車輪又過了12個春秋,正是國民師范的這位畢業(yè)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先后率軍完成了臨汾攻堅和橫掃晉中的軍事任務,并最終攻克太原城,成為閻錫山38年封建統(tǒng)治的軍事終結者。他是黨的第七至十二屆中央委員和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薄一波,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常務副主任。他于1922年8月考入國民師范,在此接受了新思想和馬列主義熏陶,并在《中國青年》雜志發(fā)表文章,熱情稱贊太原學生開展的五一八反房稅斗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參與領導了國師學生爭民主反學??偢墒滦煲昏b的斗爭和聲援上海五卅運動的斗爭,并于1925年秋加入共青團,12月由團轉黨。先后擔任國師中共黨支部書記、中共太原地委北部委員會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太原地委組織部長、山西臨時省委委員。將這里營造成為太原及山西黨團組織的活動中心和黨團員數(shù)量最多及黨團組織最為活躍的院校之一。太原團地(市)委及共青團山西省委機關曾設于此,太原黨團組織的一些負責人也曾住于此。他以國師為基地,領導了太原北城地區(qū)的各基層黨組織,帶領部分國師學生配合赤色工會會員對山西國民黨右派分子的挑釁行為給予了有力還擊,指揮了山西黨組織在國師進行的紀念李大釗等死難烈士群眾大會。還親手創(chuàng)建了家鄉(xiāng)定襄地方黨組織。大革命失敗后不久被迫離開山西,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3月,作為河北省軍委常委兼秘書,與河北省委特派員、原北方局書記賀昌一起回到太原,部署山西兵暴工作和武裝斗爭事宜,指導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晉西游擊隊的創(chuàng)建和平定兵變的實現(xiàn)及紅軍第二十四軍的誕生。在北平被捕并經(jīng)組織營救出獄后,被中共中央北方局委以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書記,于1936年秋應山西當局邀請回太原“共策保晉大業(yè)”,取得了合法開展抗日工作和用人之權,首先接辦并改組擴建了由閻錫山掛名會長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領導機構,將總會設在其母校國民師范,使犧盟會發(fā)展成為遍及全省城鄉(xiāng)、擁有近百萬會員的抗日救亡團體。接著又取得了專為培訓軍政干部而設立的屬于軍事性質的軍政訓練委員會的組訓權,利用國民師范大部分閑置的教室,開辦了軍政訓練班、民訓干部教練團等13個培訓機構,培訓了兩萬余名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還有南洋愛國華僑和朝鮮等國際友人。建議并在國民師范組建了山西新軍第一支部隊青年抗敵決死隊(后編為決死1縱隊第1總隊),并將山西新軍發(fā)展成為實際由共產(chǎn)黨領導的數(shù)萬人的抗日武裝。12年后,正是閻錫山請回的這位學生和1927年通緝的“逃犯”,成為其在山西統(tǒng)治的政治終結者。此時的薄一波,作為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華北軍區(qū)政委、華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直接籌備組建了接管閻錫山舊政權的太原軍事管制委員會、中共太原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之后又組建了執(zhí)政山西的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軍區(qū)。他還是黨的第七、八、十一屆中央委員和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程子華,曾任全國政協(xié)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他在國民師范參加反對軍閥統(tǒng)治的愛國學潮,參與發(fā)起成立進步學生團體國師“青年學社”,革命斗爭中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并于1926年6月加入黨組織。畢業(yè)后,受大革命形勢的影響和鼓舞,決心投筆從戎,12月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從此走上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而斗爭的戎馬生涯,成長為紅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1936年3月閻錫山對國民師范實施大肆搜捕,殺害該校的段若宗、喬增祿等6名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及進步學生領袖期間,令閻不曾想到的是,率領紅軍直接威脅到其統(tǒng)治中心“安全”的正是國師畢業(yè)的程子華。他作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第十五兵團的政委,東渡黃河后,率紅軍左路軍經(jīng)清徐的高白、東于、清源進抵晉祠附近及陽曲、古交、婁煩等地,先頭部隊騎兵連經(jīng)河口、王封、西銘、紅溝等地,進抵太原城下,閻錫山當局以極大的震動與威脅,有效地牽制了晉軍,達到了分兵吸引閻軍的預期目的。1937年9月5日,程子華這位八路軍高級將領與校友徐向前、王世英等隨周恩來、彭德懷及左權、林彪、蕭克、南漢宸等抵達太原,開始與閻錫山政權合作抗日。9月中旬,他參加了省城文化界、教育界在海子邊教育會館隆重舉行的歡迎八路軍將士奔赴山西抗日前線的大會,并作為共產(chǎn)黨和八路軍代表,接著參加了9月20日在山西大學成立的第二戰(zhàn)區(qū)民族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地總動員委員會,出任該會人民武裝部長一職。他利用這一職務便利,大力發(fā)展抗日武裝,有效地壯大了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1949年太原解放、山西省建制恢復后,他擔任首次執(zhí)政山西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任書記兼省政府主席和省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他是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
李雪峰,曾任華北局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于1925年8月考入國師,開始在這里接觸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1931年被保送至該校高等師范部獨立建院的省立教育學院學習,并于1934年4月在此加入黨組織,擔任互濟會黨團書記,并化名張柏楓,秘密領導了國民師范學生發(fā)起的同年暑假前夕全市各中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的反會考斗爭,抗議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和對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國活動的種種限制。這讓閻錫山感到國師濃厚的“革命”氛圍,隨即從秋季新學年開始,終止了該校的招生,并于1936年紅軍東征、省城實施戒嚴期間,對國師進行了大搜捕,還對該校學生中的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學生領袖大開殺戒,使該校成為全省被殺害學生最多的院校。反會考之后,李雪峰擔任了山西工委宣傳部長??箲?zhàn)期間,曾任晉冀豫省委書記、太行區(qū)黨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等。他是黨的第八屆、九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除上述四位副總理級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外,有一批則成為省部級的高級干部,他們有:
曾任山西省省長的王世英,中央農(nóng)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國務院農(nóng)村發(fā)展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杜德),曾任化工部代部長的梁膺庸,曾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喬明甫(喬若明),曾任第五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的楊少曾、曾任山西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任映侖、原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趙武成(趙興宋),曾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劉仰嶠,等等。還有一批成為共和國的將軍:曾任昆明軍區(qū)副政委的胡榮貴少將,曾 任十八兵團六十二軍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的車敏瞧少將,等等。曾任八路軍政治部傅鐘將軍的秘書、《八路軍軍政雜志》主編、晉綏邊區(qū)七月劇社社長,1946年被閻錫山當局殺害的裴世昌烈士??谷彰麑⑼貘P山(字鳴岐)烈士,也是省立國民師范畢業(yè)后投筆從戎的。
另外,國民師范舉辦的各種培訓機構,先后為山西培養(yǎng)了近萬名基層軍政干部,其中政訓練班和民訓干部教練團這兩個主要訓練機構,培訓了3600多名學員。他們中最具代表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愛國女華僑李林烈士,原國家勞動部副部長劉亞雄,原河南省軍區(qū)政委胡尚禮少將,原山西省軍區(qū)副政委王黎生少將,原軍事學院訓練研究部部長、副院長張獻奎少將,原空軍后勤部副部長段士楷少將,原第四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譚佑銘少將,原寧夏軍區(qū)政委林山,原解放軍總后勤部運輸部第二副部長、軍需生產(chǎn)部副部長的周子禎少將等。
數(shù)以千計的共產(chǎn)黨人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習和工作的歷史,使這所存在時間并不長的學校具有了獨特的革命記憶。當年那些革命青年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拯救民族于水火的責任意識、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頑強的意志和奮發(fā)向上的品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nèi)W習和發(fā)揚光大。
(責編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