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走進一家書店,往“暢銷書”區(qū)域一站,眼光所能觸及之處,幾乎都是包裝精致、設計華美、文采飛動的書籍。它們緊跟著時代的步伐,把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攬過來,烹煮炸燴,加入五色香料,快火猛攻,眨眼間便有“大作”新鮮出爐。更有各個流派的名人會在封面上給我們“鼎力推薦”,仿佛進入了一個吆喝喧天的集市,名人們全打扮成了肩搭白毛巾的店小二,“客官里邊請!”
而我們呢,往往耳鳴目眩,躊躇不已,不知該信還是不該信。
因為連我們中學生都知道,中國的文字,和如今許多中國的古鎮(zhèn)一樣,已經商業(yè)化了。
我們對自己的閱讀是該有要求的,是該有挑選的,是該遵循自己的內心喜好而不是應該去跟風的。
浮躁的心,該慢慢收斂和沉靜下來。生活的真理,從來就不需要那么多夸張的紋飾。
[例文一]
剩下的事情 文/劉亮程
他們都回去了,我一個人留在野地上,看守麥垛。得有一個月時間,他們才能忙完村里的活兒,騰出手回來打麥子。野地離村子有大半天的路,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在一天內往返一次野地。這是大概兩天的路程,你硬要一天走完,說不定你走到什么地方,天突然黑了,剩下的路可就不好走了。誰都不想走到最后,剩下一截子黑路,是不是。
緊張的麥收結束了。同樣的勞動,又在其他什么地方重新開始,這我能想得出。我知道村莊周圍有幾塊地。他們給我留下夠吃一個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夠炒兩頓菜的小半瓶清油。給我安排活兒的人,臨走時又追加了一句:別老閑著望天,看有沒有剩下的活兒,主動干干。
第二天,我在麥茬地走了一圈,發(fā)現(xiàn)好多活兒沒有干完,麥子沒割完,麥捆沒有拉完。可是麥收結束了,人都回去了。
在麥地南邊,扔著一大捆麥子。顯然是拉麥捆的人故意漏裝的。地西頭則整齊地長著半壟麥子。即使割完的麥壟,也在最后剩下那么一兩鐮。不好看地長在那里。似乎人干到最后已沒有一絲耐心和力氣。
我能想到這個剩下半壟麥子的人??隙ㄊ亲詈笠粋€離開地頭。在那個下午的斜陽里,沒割倒的半壟麥子,一直望著扔下它們的那個人。走到麥地另一頭,走進或蹲或站的一堆人里,再也認不出來。
麥地太大。從一頭幾乎望不到另一頭。割麥的人一人把一壟,不抬頭地往前趕,一直割到天色漸晚,割到四周沒有了鐮聲,抬起頭,發(fā)現(xiàn)其他人早割完回去了,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壟。他有點急了,彎下腰猛割幾鐮,又茫然地停住。地里沒一個人。干沒干完都沒人管了。沒人知道他沒干完,也沒人知道他干完了。驗收這件事的人回去了。他一下泄了氣,癱坐在麥茬上,愣了會兒神:球,不干了。
我或許能查出這個活兒沒干完的人。
我已經知道他是誰。
但我不能把他喊回來,把剩下的麥子割完。這件事已經結束,更緊迫的勞動在別處開始。剩下的事情不再重要。
以后幾天。我干著許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個人在空蕩蕩的麥地里轉來轉去。我想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后,都會有一個收尾的人,他遠遠地跟在人們后頭,干著他們自以為干完的事情。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個人的。
越是年輕,越會把狂熱和興奮投入到事情的前半段中。甚至,在事情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在積極地計劃著,表決心,仿佛真的萬般困難都阻擋不了你此刻的意志。可是真正考驗人的,不是那雄赳赳氣昂昂的開始,也不是那成王敗寇的結局,而是那漫長無際的履行過程。人生最難的事,似乎一直都是:堅持。
[例文二]
李安的自由 文/孟靜
看金馬獎頒獎禮上說起李安的新片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突然有一種感動的感覺。幾年前我看過這本書,非常奇妙的作品。一個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同漂流了227天,他沒有被它吃掉,它也沒有餓死,這本書包含的生存智慧是鋼鐵叢林中的人們聞所未聞的。
作為小說它有無限遐思的空間,拍成電影一定是個艱難的工程,動物、孩子、海,都是最不可控制的元素。沒有明星,拍攝困難,注定這是塊難啃的骨頭。我所感動的是李安這些年來一直在拍自己感興趣的題材,而不是為了別的目的。
不可否認,他是華人導演中擁有最大自由度的,其他導演不可能不考慮投資方,不考慮前途。張藝謀要掙錢,所以有了《三槍》;馮小剛為了拍大片,拍出個《集結號》;陳凱歌想忘記《無極》,轉回到《梅蘭芳》;陸川八面玲瓏,很精明地選擇《南京!南京!》。
很多導演的從藝之路不比演員,他們是喜愛光影才進入這個行業(yè)的??勺咧咧?,漸漸地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為了這個為了那個,唯獨不是為了電影去拍電影。李安未必比他們高明到哪里去,只是他確實沒有那么多私心雜念去討好別人,他討好的只是自己,但結果是,觀眾不傻,更接受這種真誠的討好。
《臥虎藏龍》之前美國人會看一點功夫片,可功夫片和武俠片是兩個門類,誰能想到他們會接受道家那套理論?《色·戒》里大段曲徑通幽的麻將戲,注定是要在西方失敗的,李安也沒有因此把它舍棄。
幾年前我見過李安一次。當時為了宣傳別人給他寫的傳記,他被出版社忽鍵到大陸。拉著轉了幾個城市,上了一些十三不靠的爛節(jié)目,最后那些節(jié)目還都沒播出。他只帶了一個老助理,提著一瓶胖大海泡的茶,沒有專車,在北京要自己打車,去外地就坐火車。和我們一樣從北京站進出。如果見識過比他無名到不知多少倍的演員的排場,你就會訝異李安的好打發(fā)。以他的聰明,已經知道被人利用欺騙了,但還是很無奈地配合,連發(fā)飆都不敢。那些節(jié)目的編導都可憐他,說他有一雙小動物般無辜的眼睛。但邊可憐還是邊把生病的他按在那里,無休止地折騰。
看到那個場面,我會很信那本傳記里的自述,他只有在拍電影時是那個小世界里的國王,他的氣場才會嚇哭章子怡。而離開了電影,他是個沒有生活能力且無害的人,沒有一般男人的攻擊性,總是別人來侵略他。正因為如此,他比別的導演更純粹。工作對他來說就是工作,不是孔雀的翎毛,為了求偶,為了炫耀,職業(yè)帶來的虛名他也享受。但沒有享受到那么夸張的程度,工作本身產生的快樂對他尤為重要,所以,有時候自由是自己爭取的,不是審片委員會給予的。
摘自《新民周刊》
一個人的光芒,不在于他顯現(xiàn)出的金錢、地位和排場,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顆懂得謙遜的心。在很多時候,事物恰好是以相對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高就是低,低就是高。李安的自由,源于他內心有真正敬畏的電影藝術。為了藝術,他不敢有半點造次和妥協(xié),力求做到更純粹的表達。藝術不是迎合;生活,也不是。做電影不能是投資方和市場要什么,那我就拍什么。那樣或許你會擁有短暫的聲名,但最終也只能淪為匠人而不是大師。因為在不斷的迎合中,人往往會失去自我。
[例文三]
洛克菲勒的四季 文/張宏濤
16歲那年,在離高中畢業(yè)只剩下兩周時,因為貧窮,他不得不離開校園。開始在社會上闖蕩。43歲時,他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變成美國首富,建成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托拉斯。他,就是世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事業(yè)達到高峰時。洛克菲勒的身體垮了。一天,他突然暈倒。醫(yī)生診斷出他惠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多種慢性病,他的身體非常虛弱,氣血兩虛,瀕臨油盡燈枯。醫(yī)生表示無藥可救,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洛克菲勒也活不過48歲。
一夜之間,洛克菲勒就白了很多頭發(fā)。
面對疾病。他無能為力。
其實,洛克菲勒早有預感。他每天都在極度勞累中度過,工作起來,常常不分白天黑夜連軸轉。有時甚至會兩天兩夜不睡覺。在別人看來,他總是充滿激情和力量,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太累了,該休息了。
盡管如此,洛克菲勒并不悲觀。畢竟,他人生理想基本實現(xiàn)。剩下的日子,他開始培養(yǎng)接班人。
一天,洛克菲勒去非洲考察。路上,車陷入泥坑中。他和導游走進附近的一個村莊,去找人幫忙。這是沙漠里的一片綠洲,那里的人都在休息。洛克菲勒向眾人表示,只要他們能幫忙把車弄出來,就給他們很多錢。沒想到,那些人拒絕了。他們說。現(xiàn)在是冬天,他們不要錢。
洛克菲勒不明白冬天和錢有什么關系。導游詳細地講解起來:
這里的人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他們認為,既然莊稼是春種、夏耕、秋收、冬藏,人類也應該這樣,春天要種莊稼,做好打獵的準備;夏天要維護莊稼、打獵;秋天開始收割莊稼,最后一次捕捉那些成熟的獵物;到了冬天,就不再出去干活了。他們留夠冬天要吃的食物,剩下的全捐給那些年紀大的和因病不能自食其力的人。整個冬天,他們都如動物冬眠一樣,待在家里不出去,最多只是和鄰居說說話。
洛克菲勒有些鄙夷地說:“難怪他們成不了富人。要做富人,一定要努力。無論是春天還是冬天,都要辛勤工作、”導游將他的話翻譯給當?shù)鼐用衤牎K麄儽梢牡乜戳寺蹇朔评找谎?,也為他不值。他們覺得他為錢違背自然規(guī)律,放棄了很多體驗人生的機會。他們的一生由很多個春夏秋冬組成,洛克菲勒的一生只有一個春夏秋冬。他們警告他,再不改變人生態(tài)度,恐怕連體驗第二個春天的機會都沒了。
洛克菲勒深受震撼。的確,他的童年如同春天,他一直在課余時間做小工,賺小錢,是人生的預備階段;青年時期是他的夏天,他起早貪黑,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了石油公司;中年就是他的秋天,他碩果累累,成了美國首富;現(xiàn)在,他就要進入冬天了嗎?他還有機會看到第二個春天嗎?
洛克菲勒想過第二個春天,想過很多很多個春夏秋冬?;貒?,他做出一個讓人大吃一驚的決定:每年至少捐出100萬美元用于慈善事業(yè),去世前,他要捐出絕大部分遺產。此前,洛克菲勒可是著名的鐵公雞,從不捐一分錢,連朋友結婚,也只送很廉價的禮物。這次,他先給非洲一些地區(qū)捐了款,接著又在世界范圍內大量捐款,主要用于消滅文盲、普及教育和消滅疾病、保障醫(yī)療兩方面。
當年冬天,洛克菲勒捐出100多萬美元,賺錢的事情卻很少做。不用再煞費苦心地想著如何賺錢,他睡得很香甜,身體奇跡般恢復健康。
第二年春天,洛克菲勒才開始開拓渠道賺錢。
洛克菲勒把自己對于一年四季的感受鄭重地傳給兒子和孫子。后來,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成了著名的慈善家。去世前,洛克菲勒已經捐出95%的財產,只給兒子留下兩千多萬美元。
原本被醫(yī)生判定只能再活五年,洛克菲勒卻活到了98歲。
而遵從了一年四個季節(jié)的規(guī)律,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活了87歲和95歲。
摘自《鄭州日報》
簡單的四季輪回轉換的道理,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因為這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識,很多人便覺得沒有深度,不重要。殊不知,最偉大的道理往往都是最樸素的。人的生命和樹木花草的生命其實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正如帕斯卡爾所說,由于有了思想,人便高于宇宙,成了“會思想的葦草”。但是米蘭昆德拉也說過“人類一思索,上帝便發(fā)笑”這樣的句子。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人們在如何運用自己的寶貴的思想。過度地投入財富的追逐,而忘卻作為脆弱生命體的存在,哪怕成為世界首富,在懂得生活的人眼里,他也是愚昧而又可笑的。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