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當
人們常把受騙叫做“上當”。其實“上當”原指到當鋪去典當東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個大戶人家姓王,世代經(jīng)營當鋪,家大業(yè)大,生意興隆。生活富裕了,族人開始懶于經(jīng)營了,就把資金存入當鋪做入股的股東,日常的典當營業(yè)事務全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壽苧酷愛讀書,喜歡??虝瑢ι鈪s并不精通,處理典當業(yè)務非常隨便。
王氏族人見此情景,都認為有機可乘,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一些無用的東西到當鋪來典當。個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價格,要伙計如數(shù)付給,伙計不敢得罪股東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
就這樣,沒過兩個月,典當?shù)馁Y本就被詐騙得差不多光了,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就這樣破產(chǎn)了。因此,當時流傳著這么一首民謠:“清河王,自上當,當?shù)卯斾伩樟藱n?!?/p>
“上當”也就逐漸被后人流傳成“受騙”的另一種說法。
倒霉
“倒霉”一詞原寫作“倒楣”,本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不好。
此語產(chǎn)生于大約明朝末年。那時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限制了讀書人聰明才智的發(fā)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其艱難的。為了求個吉利,學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樹起一根旗桿,當?shù)厝朔Q之為“楣”??贾辛?,旗桿就一直豎立,考不中就把旗桿撤掉叫做“倒楣”。
后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于口語和書面。只不過,在運用過程中,人們常誤把這兩個字寫作“倒眉”或“倒霉”了,“倒霉”便由此而來。
【張明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