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用了大量的典故來敘事抒情,既有歷史故事,也有前人文句。運用的手法既有明用,也有暗用;既有正用,也有反用。大量典故的成功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具體來說,《滕王閣序》用典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用典數(shù)量多
據(jù)統(tǒng)計,《滕王閣序》全文609字,147句,有48句運用了典故,在眾多的典故中,直接指名道姓的就有20人。大量典故的運用大大地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加了文章的文采。雖然這些典故用得十分貼切,但由于現(xiàn)代人對歷史典故了解得很少,這些典故也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一定的障礙。
二、典故來源多樣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從來源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出自神話傳說的。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二是出自歷史故事,這一類在全文中使用最多。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三是出自文人詞句。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等。典故來源雖多樣,但作者卻運用自如,不著痕跡,這充分顯示出了王勃的才氣和知識的淵博。
三、用典的形式靈活
《滕王閣序》中的用典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實用、虛用,連用等多種形式。
正用,指典意與文意一致。如“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表明作者自己有志報國,卻懷才不遇。反用,指典意與文意不一。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則是非議阮籍,意思是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羈,在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以此來反襯自己的堅定意志。
明用,即援用舊典古例,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作者慨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擷取這兩個古例,以此寬慰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失意之人。明用典故可以讓文章在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暗用,即在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將典故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從而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暗抒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實用,指以故實來表達作者內(nèi)心之真實情感。如“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人。虛用,指用虛托想象之景來表達情境。如“騰蛟起鳳”,在文中不是實指,而是指孟學士的文章辭采有如蛟龍騰空,鳳凰飛走(那樣燦爛奪目)。
連用,即作者為了加強表達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連續(xù)運用幾個典故來表達思想感情。如“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一句連用三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抱負,以此來表達自己所懷有的投筆從戎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