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閑翻晚清筆記,如《清稗類鈔》、《睇向齋秘錄》、《眉廬叢話》等,發(fā)現了幾副令人忍俊不禁的嵌名對聯,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晚清官場上的人生百態(tài)。
清末的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北京旗下三才子,大榮、小那、端老四。”其中的“大榮”指榮慶(12歲中舉人,后又考中進士,入翰林院充任鑲藍旗管學官,晉升至侍讀學士、蒙古學士等),“小那”指那桐(光緒十一年舉人,歷任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編纂官制大臣等職),“端老四”則指端方。這端方是清末大臣、金石學家,其才子之名絕非虛傳,他在湖北做巡撫時曾為黃鶴樓作過集句楹聯“我輩復登臨,昔人已乘黃鶴去;大江日夜流,此心吾與白鷗盟”,頗受人稱道。
端方被派出洋考察憲政歸國后,仕途順遂,1906年至1909年任兩江總督。民間盛傳端方貪污賣官,以所得財物購買金石書畫。御史胡思敬彈劾端方,有“論今日疆吏之寄,莫要于南洋;論近時大吏之污,莫甚于端方”等語。有好事者就此撰寫了一副對聯譏諷端方,聯云:
賣差賣缺賣厘金,端人不若是也;買書買畫買古董,方伎何其多乎!
對聯巧妙地將“端方”的名字嵌入其中,揭露了他赤裸裸的賣官行徑,可謂巧奪天工。
清代名臣張之洞,號香濤,熱衷于洋務運動,因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為后世人敬仰。他對簽訂過喪權辱國條約,并且對外一心主和的李鴻章很有意見,李鴻章也不太瞧得起這個“有學無術”的書生。
義和團運動之后,八國聯軍的鐵蹄踏入京城,逃至西安避難的慈禧太后催促兩廣總督李鴻章北上赴京議和。李鴻章到北京后,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與八國聯軍統(tǒng)帥瓦德西的交往上,議和之事進展緩慢不說,擬簽訂的條款還對中國非常不利。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疑心李鴻章沒有盡心與外國列強談判,置國家利益于不顧,便寫信給李鴻章表達自己對時局和議和的看法。李鴻章見信后,感嘆道:
香濤做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也!
張之洞輾轉聽到李鴻章如此損他,勃然大怒道:
少荃議和兩三次,遂以前輩自居乎?
少荃是李鴻章的字。李鴻章和張之洞的這兩句無心之語傳出來后,被人視為天然偶對,流傳甚廣。
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最信任梁鼎芬和張彪。兩人一文一武,被張之洞視為左膀右臂。因為有張之洞的信任,梁鼎芬由武昌知府升至湖北按察使,大權獨攬,招致同僚的“羨慕嫉妒恨”。有人匿名寫了一副對聯諷刺梁鼎芬。聯云:
一目當空,開口便成兩片;廿頭中斷,終身難免八刀。
橫批為:梁上君子
上下聯用了拆字法,分別將梁鼎芬姓名中的“鼎”和“芬”字拆開,諷刺他如今高高在上,將來絕不會有好下場。橫批用“梁上君子”4字,嵌入其姓,再次將梁鼎芬戲謔了一番。
梁鼎芬看到這副對聯后,怒不可遏,經過長時間查訪,終于得知此聯為他的門生尹亞天所寫。梁鼎芬就照樣回了一副對聯:
有心終是惡;無口豈能吞?
橫批為:伊內偷人
“亞”有心為“惡”,“吞”無口為“天”,“伊”去掉偏旁“亻”(人)即為“尹”。上下聯加橫批的戲謔程度,比尹亞天所寫的諷刺對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然而,梁鼎芬的結局還真讓他那門生給說準了。大清王朝滅亡后,他風光不再,做了大清遺老,在歷史上留下愚忠之名。
趙爾巽,字次珊,清朝滅亡前后任東三省總督和奉天總督。進入民國后,主持編修《清史稿》,袁世凱稱帝時被尊為“嵩山四友”之一。趙爾巽任職安徽按察使時,治吏較嚴,加上他當時無子,有人作嵌名聯來譏諷他,聯曰:
爾小生,生來刻?。毁阆聰?,斷絕子孫。
上聯“爾小生”,出自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說的是北宋文學家蘇洵直到27歲才發(fā)奮讀書,人都老了才后悔沒有及早讀書。教育小孩子們要早立志,好好學習。下聯中的“巽下斷”,乃是后人用來記憶八卦的,巽卦上面是兩陽爻,下面是陰爻,所以叫下斷。中國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用“斷絕子孫”來罵人實在令人無法容忍。
當時的江蘇巡撫程德全來拜訪趙爾巽,趙爾巽因諷刺聯一事余怒未息,便向程德全發(fā)牢騷。八面玲瓏的程德全說:“我也聽說過,不過我已經把它改了,‘爾小生,生來秉性;巽下斷,斷不留情’。我這樣改完全是因為您賦性純潔,執(zhí)法如山。這副對聯雖然不工整,但還算切題。”程德全的馬屁拍得趙爾巽很高興,二人遂定交。
(責編 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