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是古往今來防病治病的格言。盡管有“民以食為天”之說,不會有“民以藥為天”,但是飲食不單是要吃飽,更應吃好,吃出健康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所嘗之植物是藥也是食物。正如《金匱要略》所述:“所食之味,有與疾相宜,有與疾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
人體有虛實寒熱之分,致病因素也有風寒暑濕之別,所吃之物也有寒涼溫熱、酸甜苦辛、清濁補瀉之異。素本體質(zhì)虛寒又遭風寒侵襲者,應吃濕熱的食品,若吃黃瓜、西瓜等寒涼之品則有損健康,所以飲食也應辨證攝食?,F(xiàn)代營養(yǎng)學也十分講究食譜的調(diào)配,如主副食的搭配,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的配比,谷類、豆類、蔬菜、水果的互補。此類多樣合理的科學編排與中藥處方的嚴謹結構也有相似之處??梢?,吃喝非小事,當吃則吃,適量則止。
食療和藥膳是應用食品防病治病的方法,在祖國醫(yī)學的指導下,通過食物匹配和烹飪加工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其中包含了諸多中醫(yī)治則,以補益的方法居多,注重調(diào)理脾胃。以補虛為例,民間早就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并形成藥膳食療諸多配料方法和烹飪技術,以求達到有效的補益效果。
補虛有多種方法,藥補和食補是常用的兩種方法,但各有不同,都可以達到“虛則補之”的目的。俗稱“民以食為天”,它體現(xiàn)了飲食是維護健康的根本。古代醫(yī)著《黃帝內(nèi)經(jīng)》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也顯示了古人對飲食療法的重視。古代名醫(yī)張景岳亦稱“益氣味之正香,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之正氣”??梢姽任锼诿啄巳酥豢扇鄙僦梆B(yǎng)正”之品。
疾病較輕,虛證不嚴重者可用食補,而不必去問藥。正如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所說“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就是這個道理。
食補可以維持長期進補。藥補一般作用強,用量小,價格貴,且有“是藥三分毒”之說,食補則可以長期應用,并且是動員自身的生理功能主動消化吸收,有別于注射營養(yǎng)劑的被動補充。
食補的補益廣泛范圍廣泛。藥補作用較單一,針對性強,多由醫(yī)生決定;而食補具有多種成分的綜合作用,廣攝博取,補陰助陽,益氣養(yǎng)血,可根據(jù)本身情況自行決定。因此強調(diào)“食不厭雜”、“辨證論食”、“平衡飲食”、“合理配伍”。
食補更適于年邁體弱者。食補所用食品性味多較平和,久用無明顯毒副作用,能補充老人的“精,氣、神”,對益壽、延緩衰老都有好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體質(zhì)和疾病有不同的補法,不可聽信虛假廣告花大錢購買所謂大補之品,否則有可能花錢還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