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最近聯手國際知名咨詢機構貝恩資本發(fā)布了《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這份洋洋灑灑的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達到62萬億元,比2009年增長19;約50萬人的個人投資資產超過千萬元。報告還預計,2011年中國私人市場將繼續(xù)保持增長勢頭,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體規(guī)模將達到72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6。
富人增多,對整個社會來說本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但是,報告又說,在接受調研的2600位千萬級富豪中,有接近60的人完成了投資移民或有此考慮。這就是說,他們創(chuàng)造財富以后,不準備在祖國繼續(xù)居住,而是更愿意把財富帶出國門。據說,目前以投資方式移民美國的條件之一是,必須至少拿出50萬美元。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富人們寧愿“交出”他們辛苦打拼來的財富,也要披上“外國公民”的外衣呢?報告指出,中國富人們移民國外的原因,大致是出于子女教育、個人養(yǎng)老和保證財富安全的考慮。
富人希望出國,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中國既然已經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就沒有理由阻擋他們離開的腳步。但是,透過富人們的這種“集體行動”,我們卻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現存的種種弊端。中國學校教育的失敗已經成為全社會的“通識”,富人們既然有了經濟條件,自然不甘心繼續(xù)讓自己的子女接受“愚人”教育。中國的養(yǎng)老似乎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富人們在國內雖然可以通過花錢來買到較為舒適的養(yǎng)老服務,但相比于發(fā)達國家政府解決養(yǎng)老的制度,這種錢在他們看來花得有點冤枉。因此,既然可以通過投資移民的途徑來換取更好的子女教育和養(yǎng)老服務,他們當然愿意投下這筆性價比合算的“機會成本”。
讓人最為糾結的是富人出于財富安全的考慮而移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財富以后為什么心神不寧?當然,不能排除有些人的財富來路不正,通過出國洗白自己。但是,如果把所有富人的出國動機都作如此理解,肯定是一種不合實際的想當然。很顯然,富人們憑著靈敏的“經濟嗅覺”,看到了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不正?,F象,他們深感自己的財富處于一種不安全狀態(tài)。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與富人們不斷發(fā)展相對應的是政府管制的不斷放松,這種機制讓民眾財富增長獲得了空間。但是,改革發(fā)展到今天,似乎已進入瓶頸,政府正在逐漸收緊對社會的管制,并且正在加強對社會資源的壟斷。由于政府握有強大的行政權力,可以隨意支配社會資源,甚至侵犯公民的個人財產。很顯然,富人移民是基于現實考量的一種經濟算計。
就在招商銀行和貝恩資本的這份報告出爐的同時,另一家國外知名咨詢機構蓋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調查顯示,只有12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屬于蓋洛普所稱的“生活美滿”一檔,而有71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生活艱難”,有17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困苦”。按照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的絕大多數人都在改革開放中得益,個人經濟收入普遍提高,但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愁眉苦臉?這顯然不是以經濟指標來衡量能夠解答的問題。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讓富人心神安定,用他們的財富為同胞帶路,必須讓窮人有力量,內心充滿希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惟有繼續(xù)推進改革,而且,這種改革的路徑,只能是政府逐漸放松對社會的管制,放松對社會資源的壟斷,讓國家的每一個公民,不管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能享受到制度的保障,并且可以前瞻到可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