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可是,很多熱心親子閱讀的爸爸媽媽一方面喜歡圖畫書帶給自己和孩子不一樣的感受,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不會給孩子講故事,覺得自己講得不夠繪聲繪色:還有的家長擔心自己不能理解繪本的深刻含義。下面,我們就來講些簡單易行的辦法,幫助爸爸媽媽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做個吸引孩子的故事爸爸、故事媽媽。
爸爸媽媽們經常問“怎樣給孩子講故事?”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串問題。我們可以把它改成我怎么給孩子讀一本新書?第二次讀的時候,我要一直重復嗎?他為什么反復地讓我讀?每次讀得都一樣嗎?他每次理解的都一樣嗎?這一串問題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每次閱讀的目的應該是不一樣的。
首次閱讀的目的:故事真好玩,大致聽明白。
因為閱讀對孩子來說,興趣是第一位的,只有喜愛,才能附帶產生出理解、認同、模仿、分享等后續(xù)行為。沒有最初的喜愛,最初的興趣,其他一切都是強加給孩子的。因此,在首次閱讀時,讓孩子體會到故事真好玩,有意思,還想讀,這是最重要的。而大致聽明白的標準,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先發(fā)生了什么,后發(fā)生了什么,結局如何,就可以了。
第二次閱讀二的目的:原來是這樣,基本讀明白,對于不理解的詞語或情節(jié)展開討論。
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由于對情節(jié)的走向已經沒有懸念了,這時孩子就能更好地體驗故事的發(fā)展,感受故事的節(jié)奏、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的含義。當然,在第一次閱讀時,孩子也會關注這些內容,但由于當時孩子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最感興趣,所以有些細節(jié)難免會遺漏,而第二次閱讀正好補充對這些細節(jié)的理解。
例如,當孩子首次閱讀《我爸爸》時,往往只關注“我爸爸”是什么,會做什么:而第二次閱讀時,很多孩子就發(fā)現(xiàn)了“云”的變化,并且對云的變化癡迷不已。在閱讀《一片披薩一塊錢》時,孩子們首次閱讀都是關注阿比和阿寶的披薩有沒有賣出去:而在第二次閱讀時,則開始關注他們的房子,他們做披薩的動作,以及他們進行交換時到底有沒有賺到錢。這個層次的理解,我們可以稱之為“基本明白”,如果其中有孩子不理解的詞語,不理解的概念,我們可以給孩子解釋,或者鼓勵他們在書中找到相應的解答。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主動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例如“書里說‘時光小鳥飛得快,一去不回來’,時光還能像什么一樣,一去不回來呢?”這里,我們并沒有和弦子討論比喻和修辭,但是,卻可以讓孩子通過模仿書中的句子,體會比喻的用法和效果。當然。這些都是基于第一遍的“興趣盎然”,和第二遍的“基本明白”。
第三次閱讀,活著說后續(xù)的多次閱讀的重點是:我是這樣想的,你呢?假如不是這樣,還會怎么樣呢?講給我聽聽,你又有新發(fā)現(xiàn)嗎?
我們說,閱讀理解的層次至少可以分成三個,第一種是理解字面的意義:第二種是理解字里行間的,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意義:第三種是基于讀者已有經驗,建構出來的屬于自己的文字的含義。也就是說,同一句話讓不同的人讀出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閱讀之后鼓勵孩子表達,既是對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更能幫助孩子形成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我們還用那本《一片披薩一塊錢》舉例,孩子在反復閱讀后,指出了“大熊和鱷魚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他們沒有把自己做披薩和蛋糕的原來的費用算進去,所以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賺了,但是實際上他們是虧了”。這種評論是建立在對閱讀內容深刻和準確的理解之上的,是孩子根據(jù)經驗建構起來的屬于自己的對這本書的理解。
懷特海說:“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的循環(huán)過程,第一階段是浪漫,第二階段是精確,第三階段是綜合運用。”每一本故事書的閱讀也應該大體是這個樣子、
這幾個階段,不是必然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而是提示我們要慢慢地從感性到理性。感性是最基礎的,沒有感性的喜愛,也就不用妄談理性的研究了。對于家長而言,在讀故事時,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是不可缺省的,但是,不要把解釋說明放在第一位,而是一定要應和著孩子的需要。
如何體察孩子的需要
仔細觀察孩子聽故事時會有哪些表情,我們對孩子的表情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左側是孩子的表現(xiàn),右側是家長的態(tài)度和做法。
3歲以前的孩子會急于翻頁,知道結果,說明他們知道了故事是有結構的,同時還不理解高潮和結局的關系閱讀經驗還不豐富,越是閱讀經驗豐富的孩子,越不會急于看結果。如果孩子要看,那就讓他看好了,當他閱讀了足夠多的繪本后,他一定會按部就班地看,而不會急于看結果的
了解早期親子閱讀的基本概念后,我們來練習如何有聲有色地給孩子講故事。
首先,拿起一個繪本,通讀一遍,回答自己幾個問題
這個繪本好玩嗎?
哪兒最好玩?
誰是主要人物?
高潮在哪里?
轉折或者關鍵頁在哪里?
千萬不要問自己的問題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接下來,我們先來設計聲音,這樣做能讓我們把故事讀得更引人入勝。設計自己的聲音很簡單,大家都知道迪斯尼的經典《小熊維尼》(我們以超級偵探系列為例)以及他們的聲音。記得小熊維尼、跳跳虎、黛比、小豬、小豆、嘟嘟以及貓頭鷹的聲音嗎?如果你不清楚,就隨意想一個自己年少時最癡迷的動畫片,想想里面角色的聲音。
現(xiàn)在,請你偷偷地用這幾個人物的聲音說一句話:你好,你晚上想去做什么呢?試試看,自己的音色是怎么變化的?貓頭鷹,聲音尖尖的,小熊維尼的聲音總是慢慢的,很慢很慢。黛比的聲音溫柔而鎮(zhèn)定,柔和又有耐心:小豬的聲音總是顫顫巍巍的,很膽?。盒《沟穆曇艋顫姸腥?,很自信i貓頭鷹是慢而穩(wěn)定的,有智慧的聲音;因為沒有大壞蛋,所以我們再想象一個大野狼的聲音吧,兇狠的,狂傲的。腦子里有這幾個角色的聲音以后,基本上,繪本中能出現(xiàn)的人物的聲音就都有了。當你再給孩子讀繪本時,你的聲音就不再那么單調了,而是用聲音本身來演繹角色。有時間自己用這幾個聲音去練練,然后在朗讀繪本時,用這些聲音來演繹繪本中的人物吧。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表情不是很豐富。沒關系,會這幾個就夠了。左邊是你想要表現(xiàn)的情緒,右邊是你的表情和動作。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用表情帶動孩子進入情節(jié)。但是,繪聲繪色只是初級手段,我們還要學會在關鍵點提出疑問,比如,轉折、伏筆(導火索、前奏)、沖突、結局。提出疑問也很簡單,有時候只是用表情和音色變化就可以了。有時候可以問:你猜猜接下來會怎么樣?真的是這樣嗎?原來是這樣啊,我怎么覺得不對勁啊?用專業(yè)的詞匯講,這叫出聲思考。其實就是為孩子做出一個示范。
剛才說,一開始不要忙著討論,但慢慢地,孩子的閱讀經驗豐富了,語言水平提高了,在一個寬容平等和接納的環(huán)境中,和孩子就繪本內容展開討論,肯定會對他的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有所幫助,那么,有什么值得討論的呢?
值得討論的話題:主人公、情節(jié)走向、配角、現(xiàn)實經驗、細節(jié)(圖、文)、結局、某個詞語、句子。
討論的形式可以先發(fā)表看法,也可以先詢問孩子的看法,可以提出質疑,也可以表示贊同。關鍵是,你永遠保持一種開放的、接納的、分享的態(tài)度。
其實,給孩子講故事本身并不難,多講幾次就好了,講得越多,心得越多。關鍵是,既要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你必須相信:發(fā)展是有順序的,漸進的,孩子是一天天成長起來的,你沒法讓2歲的孩子像5歲孩子那樣去理解。但這沒關系,孩子是具有吸收性心智的,他們自然會吸收他們需要的東西。你做的一切都不是無用功,但也絕不會立竿見影??傊灰阃度敫星楹途?,你一定會和他一起成長,你要等他慢慢成長,也要允許自己慢慢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