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物雖不像人那樣有靈巧的思維、豐富的語言,但是它們也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我們在觀察和描寫小動物的時候,如果能從它們的動作、神態(tài)和叫聲入手,然后合理地想象它們的“情緒”變化,這樣寫出的小動物就會更加生動逼真。
比如作者豐子愷對鵝的“語言”就描寫得惟妙惟肖——“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當(dāng)鵝看到狗吃它的飯時,鵝就“伸頸去咬狗,并且厲聲叫罵”。這幾處對鵝的“語言”描寫,把鵝“高傲”的特點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又比如在一篇《小花貓》的習(xí)作中,作者就很好地對貓的“語言”進行了描寫——
小花貓逐漸和我產(chǎn)生了感情,我也慢慢懂得了它的“話”:當(dāng)餓了的時候,它會在我的腳下用乞求的目光看著我,嘴里發(fā)出細長的“喵——喵——”的叫聲。那聲音那么平穩(wěn),拖著長腔。我一放好飯,它就又馬上精神起來,嘴里還不時發(fā)出“嗚嚕、嗚?!钡穆曇簦袷窃诟屑の?。當(dāng)它睡著的時候,我走近它身旁不小心把它驚醒,它就會抬頭看我一眼,“喵——嗚”無力的一聲叫喚。我明白了,這是在跟我打招呼。接著它就又埋頭睡了。
這一段話,把小貓餓的時候,吃食的時候,剛睡醒的瞬間所發(fā)出的不同“話語”描寫得十分貼切,讓我們讀了有“如聞其聲,如見其貓”的感受。
在描寫小動物時,我們時刻都不要忘記對小動物的“語言”進行描述。只有它們開口“說話”了,我們筆下的小動物才會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