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過秦論〉》篇題解中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zhuǎn),未轉(zhuǎn)之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zhuǎn)之后,重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边@段文字精練地總結(jié)了《過秦論》在結(jié)構(gòu)方面的特點——欲抑先揚、卒章顯志。下面筆者就本文的這一結(jié)構(gòu)特色進行簡要分析。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指出秦亡的過失,意在告誡西漢統(tǒng)治者要多施仁義,否則將會重蹈秦亡之覆轍。但作者開篇并未提出觀點,也未扣題直接寫秦之過,秦之過是從文章第四自然段才開始寫的,前三自然段作者濃墨重彩地敘寫秦的輝煌歷史。第一自然段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改革,秦國開始興盛。文章用“據(jù)”“擁”“守”“窺”四字,十分傳神地寫出秦據(jù)守險要而窺伺天下的逼人氣勢。接著用“席卷”“包舉”“囊括”“并吞”四個近義動詞,生動地刻畫出秦統(tǒng)治者的野心。第二自然段寫出秦國勢力的進一步強大。此段并未直接描寫秦國勢力的強大,而是竭力鋪敘當時六國聯(lián)盟力量的強大,從統(tǒng)帥之賢(戰(zhàn)國四公子)、力量之強(有九國民眾)、人才之多(謀劃、外交、統(tǒng)兵的文臣武將)、土地之廣(十倍之地)及兵力之多(百萬之眾)突出了六國叩關(guān)攻秦的來勢洶洶。聯(lián)合起來的六國在各個方面頗具優(yōu)勢,相比之下秦處于劣勢;然而在攻秦過程中六國卻是不同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是秦人開關(guān)延敵的從容不迫;一方面是六國的逡巡而不敢進。而攻秦的結(jié)果自然不同:秦是“無亡失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六國卻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從層層對比之中,讓我們看到處于攻勢之中的秦國所向無敵,強大無比。第三自然段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平定天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威震四?!币痪鋵⑶刂畯姷拿鑼戇_到了頂點。作者極力渲染、鋪陳,把秦強大的形象層層墊高,一步步推向頂端,讓讀者形成極為強烈的印象。
本是“過秦”,卻大篇幅地“揚秦”,用意何在?其實“揚秦”正是為了后文的“過秦”,第四自然段筆鋒一轉(zhuǎn),寫陳涉一夫作難,天下云集響應,秦迅速土崩瓦解。此段中,作者寫秦滅亡的歷史時惜墨如金,僅用一百多字就把秦從巔峰“拉”了下來。由此可見,作者對秦興的大肆渲染,目的是為秦的迅速滅亡作鋪墊,先極寫秦國之強盛,讓它登上君臨天下的千仞高峰,然后把它推向一朝覆滅的萬丈深淵,從而產(chǎn)生一種動人心魄的雪崩效應。這也是運用了“先揚后抑”手法。秦戰(zhàn)勝強大的六國聯(lián)盟卻亡于弱小的陳涉,這其中的原因何在,這似乎不可思議但卻發(fā)人深思。接下來,作者揭示了秦百年強盛而一朝覆滅的原因,通過無可辯駁的歷史論據(jù),因勢利導,畫龍點睛,一語中的,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p>
《過秦論》旨在言秦之過,但作者卻欲擒故縱,文章開篇就以磅礴的氣勢、豪放的語言,如天河倒懸,一瀉千里,勢不可當,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若干國君的功業(yè),從秦孝公的地理優(yōu)勢、政治雄心、商鞅變法寫到秦惠文王、秦武王與秦昭襄王的功業(yè),再寫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處心積慮,筆墨酣暢淋漓。但言在此意在彼,這層層的鋪墊,反復蓄勢,都是為下文的主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埋下伏筆。這種欲抑先揚、篇末點題的結(jié)構(gòu)方式使文章文勢曲折,引人入勝,頓挫跌宕,姿態(tài)橫生,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