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作者是艾·弗羅姆。他是精神分析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者用觀察實驗之法,考察了孩子從出生一直到成為“成熟的人”的過程,從理性的角度,審視和分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下面筆者就解讀一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難點句子。
1.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解讀:這一段話主要告訴我們母愛的特點:它是一種最溫馨、最無私的愛。它有積極的一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渴求的;它也有消極的一面:母愛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對此,我們可以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系實際加以理解。老舍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從私塾到小學(xué),到中學(xué),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廿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保ā段业哪赣H》)由此可見,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愛,是我們最堅實的感情依賴;母親是我們成長成人、為人處世的“第一任老師”。母親為了子女可以犧牲一切。
2.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zé),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fù)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
解讀:這一段話主要說明了父愛是有條件的和父愛的原則以及父愛的積極面(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fù)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聯(lián)系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我們亦不難理解這段話。當(dāng)厄運壓頭、困難降臨時,默默承擔(dān)的就是我們的父親!正如作家鄒志安曾在散文《黃土》中把“黃土”作為父親的象征,這樣寫道:“他(指父親)現(xiàn)在去了!在黃土上勞動一生,最后回到黃土里去。黃土是博大寬容的,無論善與惡,最終收容了所有的人。”父親常常表面看似冷酷,實則隱藏著一顆火熱的心!父親常常將痛苦藏在心底,把笑容留給孩子,用生命書寫出大大的兩個字——父親!
3.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dá)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解讀: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就要同時擁有父母的良知。正如文中所說的“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當(dāng)然,我們要知道父母的良知是什么——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dān)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边@充分說明,母愛是無條件的、寬容的,父愛是有條件的、嚴(yán)格的。聯(lián)系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體驗,對此也不難理解:父愛是滲透到我們骨髓里的,父愛讓我們擁有了獨立的個性,有了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的信心和能力等;母愛是融入到我們的血肉里的,母愛使我們擁有了豐富的情感,有了愛的渴望,有了一種對家的依賴等。我們只有兩者兼?zhèn)?,才能擁有健康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