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一篇歷久彌新、情韻俱佳的名篇。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品味一下:
一、尋常之景,融入生命體悟
作者不寫故都的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只是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文中的寫景抓住了“北國之秋”的典型特征,調(diào)動多種感覺,精心描繪了五幅秋景圖。這些圖畫一一展現(xiàn)了作者對秋的生命體驗:寫“庭院讀秋”,品出了故都秋的“清”;寫“清晨踏秋”,體味了故都秋的“靜”;寫“秋蟬啼秋”,連用“衰弱”“殘聲”“啼唱”“嘶叫”四個詞,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盡致;寫“閑人秋嘆”天灰、風涼、雨歇、云卷、天晴,突出了沉重凄涼;寫“柿棗映秋”,讓故都之秋“悲”而且“壯”,平添了一份眷戀向往之情。作者在景物的著色上特別偏愛冷色,如“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淡綠微黃棗子顆兒”,柳陰下的絲絲日光,這些單的、純的、淡的、暗的色彩,都融入了作者寂寞的人生感受,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清閑的滋味,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鄉(xiāng)音俗語,流露故都情懷
文章對“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的對話進行了精彩的再現(xiàn),一個說:“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說:“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卻正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有道是,最難忘的是鄉(xiāng)音,而文化最獨特的符號就是鄉(xiāng)音俗語。雖然物已改,人已非,但語言的味道不變,對鄉(xiāng)音的描摹,流露的正是作者對一方水土的眷戀。此外,文章還用了大量的口頭語言,如“混混沌沌”“一絲一絲”“一條條掃帚的絲紋”“和蟋蟀耗子一樣”“息列索落”等。運用生活俗語,文章就流淌著一種平民的情懷,表現(xiàn)了平民的生活感覺,也表達了作者“清閑”“平靜”的生活愿望和“蕭索”無奈的生命感觸
三、議論闡說,抒寫歲月愁緒
文章除了散見于文中的點滴議論外,最后幾段還進行了集中的議論抒情,一是通過議論進一步表達對故都之秋的熱愛,“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語如撞鐘,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二是闡明了自己熱愛“秋”、熱愛“故都之秋”的原因,“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推而廣之,“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這一句也總結(jié)出了作者從故都之秋中體會到的滋味。通過這番議論,我們不難理解作者筆下的“秋”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與當今人所不同的冷清、寂靜和悲涼滋味,原來這是人類文化沉淀的結(jié)晶,這是人生歲月烙下的印痕,這是作者對世事變幻的傷感!畢竟,眼前這故都已經(jīng)是在自己經(jīng)歷了20多年的歲月之后才再次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