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差不多先生傳》,名為傳記,實際上是一篇趣味盎然、含義深遠的寓言。作者正是假托這位“差不多先生”,借助對其令人啼笑皆非的種種“差不多式”的荒謬故事及其悲劇結(jié)局的描述,辛辣地諷刺、批判了某些中國人的劣根性,即為人馬馬虎虎、茍且糊涂,處事敷衍塞責、圓滑隨便,從而警醒人們凡事應該具有科學嚴謹、求真務(wù)實的精神,決不能再上演“差不多先生”的悲劇。
選文一
差不多先生傳
胡 適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分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的西邊是哪一???”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彼f:“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到了兩分鐘?;疖囈验_走了。他干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說:“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是不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y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到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y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于是這位牛醫(y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y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xù)續(xù)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shù)無數(shù)的人都是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是成了差不多先生?!欢袊鴱拇司统蔀橐粋€懶人國了。
(選自《胡適選集》)
點擊:
《一位高中生的懺悔》以新穎別致的藝術(shù)構(gòu)思,憑借機智幽默的名句引用,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收到了一石多鳥的寫作功效。本文短短1000余字,就引用名言警句五六十處,不僅引用得準確,恰當,而且還使讀者識記了名句名篇。
選文二
一位高中生的懺悔
卓厚寶
我出身低微,本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相信“用珠寶裝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我相貌平平,原有“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節(jié)操,無需“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我成績本來驕人,以期“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可在網(wǎng)友“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慫恿下,我為上網(wǎng)“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以致品學兼劣。正所謂“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在此做一懺悔,“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我為上網(wǎng)遲到,看到遲到被抓的難友們,我安慰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鄙险n時我不注意聽講,總是偷看無聊的小說。然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看小說的心情并不好受,有時干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打起了盹兒,甚至打起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呼嚕?!皦衾锊恢硎强停簧呜潥g”,我被老師叫醒回答問題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回答不出不得不“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罰站在大庭廣眾之下。但在自習課上,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要有我在,教室里“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只有班主任前來造訪時,我才“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體育課、音樂課是我的最愛,我可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為了上網(wǎng),我有時逃課。校門口雖然“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但“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我會爬墻而過。
我總嫌作業(yè)多,不想做,常發(fā)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嘆,有時被叫到辦公室罰寫作業(yè)。當老師返回檢查時,已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不見了我的蹤影。為此,我檢討書寫了不少,雖懂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總是說到做不到。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庇袝r真想放長假回家,每當月圓之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時,我總盼望著能“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但真的有一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我回到了家時,卻“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因為我染了黃發(fā)。
考試前夕,“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我卻深諳“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道理,準備起了打小抄。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考試時剛要開抄就被逮個正著。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我只好向別人要答案,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只有遇到知音時,才能“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偕同作弊。公布成績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知恥而后勇,我認為“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但事后不久我又逃課如初。
當班干部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好言相勸時,我會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碑斃蠋熞浴芭钌橹校环龆?;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教育我時,我會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當班主任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導我時,我“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甚至反駁道:“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說起謊話來“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總是頭頭是道。不僅不為自己羞愧,反而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顏淵?”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被學校勸退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狈顒裎业膶W弟學妹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時刻牢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選自《中國教育文摘》2006年12月10日,有刪改)
對比鑒賞
兩篇文章在體裁上不同:《差不多先生傳》雖名為“傳記”,但實際上是通過假托的故事來反映主旨,達到其諷喻教化的目的,應該列為寓言,或稱之為“傳記體寓言”。而《一位高中生的懺悔》則是一篇生活隨筆。下面讓我們來品味這兩篇文章的特色。
一、構(gòu)思巧妙,手法新穎?!恫畈欢嘞壬鷤鳌芬钥偡挚偟慕Y(jié)構(gòu)演繹人物的悲劇命運。文章一至三自然段,總寫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貫及特征;四至九自然段分別描述差不多先生從小到大的幾件事情,依時間為序,事情的簡繁輕重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后果與影響的程度也隨之逐步加重;十至十一自然段以諷喻作結(jié),寄托旨意,從人們對差不多先生的態(tài)度著墨,揭示國人大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樣,具有馬虎隨便、茍且敷衍的劣根性。而《一位高中生的懺悔》則以一名聰明而又頑劣的中學生的口吻,講述“我”“超凡脫俗”的種種學習生活經(jīng)歷。文章以簡介自我“品學兼劣”“懺悔痛惜”起筆,主體部分列舉“我”的雖似常人又異乎常人的種種劣行,最后以“我被學校勸退”“奉勸學弟學妹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結(jié)束。構(gòu)思巧妙,結(jié)構(gòu)完整,主旨積極健康,頗有教育意義。
二、語言個性,形象鮮明。在《差不多先生傳》中,作者圍繞差不多先生“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一口頭禪做描述:無論是“紅糖”與“白糖”的色彩之差,還是“山西”與“陜西”的地理之別,或是“活人”與“死人”的性質(zhì)不同,差不多先生都因固守其“差不多”的準則而視為平常,不以為意。行文都緊緊抓住了人物個性,進而突出了其至死不悟、可嘲可笑,可憐可嘆的悲劇性格。而《一位高中生的懺悔》則集中以名言引用來描述“我”的校園生活。不論是概述“我”的理想、表述“我”課上課下的惡作劇,還是寫“我”上網(wǎng)逃課、罰寫檢討、返鄉(xiāng)感觸,抑或是簡介“我”考試作弊、辦公室受訓、被學校勸退等事,都是巧借名言的引用,來描摹事態(tài)、推動情節(jié)、刻畫人物的。同時,“我”的語出驚人、生動俏皮、形象鮮明等個性特征也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三、詼諧幽默,諷喻深刻?!恫畈欢嘞壬鷤鳌芬晃膶懙闷桨讜詴场⒃⒅C于莊,說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曉,處處聞名”;稱他“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并取法號為“圓通大師”,甚至還聲名遠播,“無數(shù)無數(shù)的人”學習效法而“人人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語言詼諧,言近旨遠,充滿諷喻意味。而《一位高中生的懺悔》則通過巧妙靈活地引用名言,依據(jù)其語境,賦予其新意。例如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來形容課上打呼嚕,用“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來描述爬墻逃學,用“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來說明考試偕同作弊等,或大膽夸張、或大詞小用、或曲意別解、或化莊為諧,均不乏幽默滑稽和極具諷喻特色,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勸誡學生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