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驥伏櫪的志士
在《燭之武退秦師》的開頭,秦晉大軍壓境,佚之狐向鄭文公推薦燭之武時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必”字,盡顯燭之武之才能。但我們并沒有見到一個出場即慷慨激昂、舍我其誰、敢于擔當大任的大英雄。相反,是一個年近七十,牢騷滿腹的小小“圉正”。其實,這樣處理燭之武的出場,正是暗示了歷盡滄桑后看透世態(tài)炎涼的燭之武的心聲。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定天下、濟蒼生、一展抱負的路徑。他的那種“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的胸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的主要緣由。
二、單刀赴會的勇士
燭之武孤單寂寞了如此之久,嘗盡了人世的辛酸冷暖,內心更充滿了彰顯才能的渴望。于是,他“夜縋而出”,去完成這個足以讓自己青史留名的光榮使命。燭之武這樣一個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就是國家的脊梁!
三、縱橫捭闔的辯士
“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而游說的“智慧”是他成功的關鍵。燭之武在“說秦伯”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概括起來,就是充分陳述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他講了四個“無”:一是滅鄭于秦“無益”:“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二是舍鄭于秦“無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人素行“無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擴張之欲“無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區(qū)區(qū)百余字,就將秦國當下與未來的利害關系說得一清二楚。雖為鄭謀,卻處處顯現(xiàn)出是為秦著想,為秦打算——這正是燭之武在“說秦伯”時所表現(xiàn)出的高超的智慧,一種為圖己存而替他人謀利的生存智慧。
燭之武游說的智慧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可謂是有理有力有節(jié)有體。
四、力挽狂瀾的義士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他人生中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已在蹉跎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不顧年邁體衰而臨危受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大義敬禮。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老驥伏櫪的志士,一個單刀赴會的勇士,一個縱橫捭闔的辯士,一個力挽狂瀾的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