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里的一位知名籃球教練,可以比一位名教授的工資高將近十倍,更不用提我們這等剛剛出道的助理教授了。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還是NBA的訓練基地?這不是典型的“腦體倒掛”嗎?可是,在美國社會,大家一般認為這挺公平。再看一看,世界一流大學,大部分都在美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人類社會不管發(fā)展得如何復雜,都需要領袖。而這種領袖,是課堂上培養(yǎng)不出來的。在中世紀,什么人是領袖呢?如果你英勇善戰(zhàn),并且有魅力和信譽讓許多勇武之士跟著你出生入死,那你就是領袖,你就是貴族。需要有人幫你算賬、做記錄時,雇個文書就可以了,你自己識不識字,并不是那么重要。
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人類文明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了。但文明的發(fā)達,也未必能使文人碩儒高過一介武夫。美國的開國者中,富蘭克林大概是最耀眼的文化巨人:科學家、發(fā)明家、文學家、思想家、外交家、政治家……頭銜你就數(shù)吧,數(shù)得再多也難免漏掉一個。另外,亞當斯、杰斐遜,都是學富五車之士,漢密爾頓也是個天才,美國的金融體系,就是仰仗他奠基的??墒?,領導這些巨人的,是華盛頓,一介武夫,一個“大老粗”。當時有人甚至說,他成為領袖,一大原因就是個子高,往那里一站,把別人都鎮(zhèn)住了。
領袖就是這么一個角色:你未必讀了多少書,但你需要有觸動人心的東西,能找一幫人,讓這些人信服,讓他們跟著你走。自古以來,領袖大多數(shù)是在戰(zhàn)場上產(chǎn)生的?,F(xiàn)代社會承平日久,大部分人沒有沙場經(jīng)驗。在和平社會中的領袖,同樣要具有感召力。所以,培養(yǎng)領袖才能,就是大學的首要使命之一。這也怪不得在許多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致辭人反復對畢業(yè)生說:“你們是你們這一代的領袖,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說起培養(yǎng)領袖,球場比課堂是個更合適的場所。球賽不僅更接近戰(zhàn)場,而且球隊之中時刻面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你要出風頭才能成為領袖,但你要只顧出風頭,就會遭別人嫉恨,失去隊友的信任。真正的領袖,要有辦法讓隊友心悅誠服地把重大責任交給自己,在關鍵時刻不負眾望。同時,還要維持全隊的團結,讓隊友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隊里的利益,不是為了個人的權力。教練也正是培養(yǎng)這種人才的人物,必須把一群孩子王捏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率的戰(zhàn)斗集體。這一職責,當然不容易。
美國大學里的一位名教授,可以是自己學科中的泰斗,人們對他或她異常尊重,但其影響一般局限在學科中,成不了所有人的領袖。而一個德高望重的橄欖球教練就不一樣了,他常常是所有人的英雄。一個橄欖球隊隊長,畢業(yè)后到華爾街往往比一個全優(yōu)生更有價值,其賣點也是成績單上沒有寫的領袖才能。
這樣的體育教育,在過去的中國是不需要的。因為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中,領袖是上面指定的,不需要對下的感召力,只要上面喜歡就行。我們從小就由老師任命誰來當班長,畢業(yè)聽學校分配,工作后任領導分派。所以,許多“領袖”都是拍馬屁出身,為周圍的人所怨恨。但是,在市場經(jīng)濟中,那種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受大眾愛戴的人,就變得難能可貴。大學培養(yǎng)不出這樣有組織才能、有創(chuàng)意、有感召力的領袖,就是大學的失職。
(摘自《美國大學原來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