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印度青年柯棣華跟隨援華醫(yī)療隊,離鄉(xiāng)背井,來到中國,救死扶傷,1942年病逝在前線。
毅然奔赴援華隊
柯棣華本姓柯棣(Kotnis),1910年10月出生于印度農村。
中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鄰國印度的援華運動積極深入。青年學生演講,市民捐款,文藝界義演以及商業(yè)界義賣的聲勢越來越大。年富力強、富有正義感的柯棣再也平靜不下來了。他讀到很多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消息: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宣言”;毛澤東同外國記者的談話;平型關大捷等等??麻闹锌吹较M钍芄奈?,他經過深思熟慮毅然決定要到中國去。那時柯棣才28歲,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將這個決定看作人生道路上的轉機?!?br/> 1938年9月17日,柯棣作為援華醫(yī)療隊的5名成員之一,在隊長愛德醫(yī)生帶領下,經過半個多月的海上航行來到廣州,后經過武漢、重慶來到西安。
為了表達他們的決心,5名醫(yī)療隊成員在各自的姓氏后面加一個“華”字,這樣一來他們的稱呼就是:愛德華、卓克華、柯棣華、巴蘇華和木克華。
1939年1月22日,援華醫(yī)療隊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幾經周折和將近20天的長途跋涉,他們到達陜甘寧邊區(qū)。在這里,他們完全被人民的熱情包圍起來了。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的友愛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
兩天后,他們終于來到向往已久的延安,在這里他們有機會多次見到毛澤東和其他的中央領導。
到達延安后第三天,八路軍總衛(wèi)生部舉行歡迎會。會場一陣掌聲剛過,又一陣掌聲響起,翻譯告訴他們:毛主席來了!柯棣華伸長脖子向門口望去,想看到毛澤東??墒情T口那一堆人穿的都是土布衣服,也沒有人臉上掛著權威者特有的神奇,都在很隨便地互相握手、打招呼……
柯棣華沒能分辨出哪一位是毛澤東。直到一些人走到他們面前,經介紹,他才知道,面前這位一副慈祥面容的高個子就是毛澤東。盡管毛澤東平易近人,可是柯棣華還是有點緊張,毛澤東同他握手時,一句打招呼的話他也說得結結巴巴的。
毛澤東在會上致詞之后,就和大家一起觀看抗大學生自編自演的文藝節(jié)目。這5位新到的朋友也被編進了節(jié)目??麻θA被安排在毛澤東身邊就坐。毛澤東似乎看出柯棣華有點局促,就向他笑笑,又指指面前的火爐,讓他烤火,在演出的過程中,一直風趣地同他們議論節(jié)目的情節(jié)。毛澤東待人隨和,談笑風生,柯棣華拘謹?shù)男那闈u漸地消失了。
接下來,他們參觀延安的部隊、機關、醫(yī)院、學?!瓗滋熘笏麄兙妥呱狭斯ぷ鲘徫唬簮鄣氯A、柯棣華和巴蘇華在八路軍軍醫(yī)院,卓克華到衛(wèi)生學校,木克華留在衛(wèi)生部門門診部工作。卓克華于5月底經西安返回了印度。木克華因患有腎結石,于8月初回印度治療。
信仰的力量是無限的
柯棣華被任命為外科軍醫(yī)。八路軍軍醫(yī)院雖說是部隊的醫(yī)院,可是看病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有附近的老鄉(xiāng),也有延安邊區(qū)以外的人。
在這里,柯棣華有機會接觸普通老百姓。柯棣華有兩個女同事,其實只是兩個孩子,一個16歲,一個17歲。他們從外省穿過日本侵略軍設下的重重封鎖線,來到延安。柯棣華在談到她們冒風險的勇氣時,兩個姑娘嫣然一笑,說“怎么能不害怕呢?走了好幾個月,又累又十白,可是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和鄉(xiāng)親。慘遭殺害,想到在延安能找到共產黨、毛主席,就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苦和累就不怕了?!?br/> 柯棣華的一位病人是來自平津地區(qū)的農民。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日本兵殺害了。兒子犧牲之后,他站到兒子戰(zhàn)斗過的崗位上,成了一名黨的地下交通員。不久,他也被捕了。地下黨把他營救出來時,他已是奄奄一息。同志們問他有什么話要說,他只提了一個要求:到延安去看看毛主席。同志們想方設法滿足了他的愿望,把他送來延安。在一次治療之后,柯棣華問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你為什么只想見毛主席呢?”他只是說“像我這樣的人,不見見我們的大救星,死也閉不上眼啊!”
從這些事例中,柯棣華看到了信仰力量之巨大。在黑暗中生活漫長歲月的中國人,終于從毛澤東那里看到了光明。人民愛毛澤東,是因為他也是個普通的人,不同的是他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1939年9月23日,毛澤東又在楊家?guī)X窯洞里請柯棣華共進晚餐。在毛澤東家里做客,對柯棣華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他被深深打動了,更給他印象深刻的是毛澤東簡樸的生活方式,窯洞里除了一張沒有抽屜的辦公桌和幾把木椅子之外,再沒有什么家具。如果說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書多一些,有兩個書架,上面擺滿了書。毛澤東親切和藹地問話,柯棣華也無拘無束地回答。他說“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我們思想上有準備,在重慶時,孔祥熙還特別提到這些困難來阻止我們到延安來。比起重慶和印度來,這里的確艱苦,但是我們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大家比我們好多了?!?br/> 毛澤東高興地笑著說: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最近德國又占領了半個波蘭,戰(zhàn)爭會長期打下去。當然,最終是苦盡甘來,反法西斯斗爭是一定會勝利的。毛澤東還同他拉家常,談到他們改名的事,毛澤東說:每個人都在姓氏后面加了個“華”字,你們是真心實意援華來的呀。
晚餐結束后,又來到毛澤東的辦公室,柯棣華提出了到前線去的要求。這事早就在籌劃之中,只是因為敵人加緊了對陜甘寧邊區(qū)的封鎖,考慮到醫(yī)療隊的安全,衛(wèi)生部決定不定期地推遲出發(fā)時間。聽到柯棣華的話,毛澤東爽朗地笑起來,高興地答應了。
柯棣華高興極了,像八路軍戰(zhàn)士一樣站起來,立正,說:“請毛主席對我們今后工作給以指示。”
毛澤東笑笑說:你們出發(fā)時我們還要見面,現(xiàn)在我只提三點希望:一是要學習好,二是要工作好,三是要宣傳好。希望你們做出新的成績。
柯棣華鄭重地回答“一定不辜負毛主席的期望?!?br/> 奔赴抗戰(zhàn)第一線
11月4日,柯棣華、愛德華、巴蘇華和一位德國青年醫(yī)生一起坐上一輛卡車,開往晉東南前線。
沿途山高路險,除了要忍受顛簸和凜冽的雪風,他們還多次遭遇敵人的襲擊。當柯棣華一行從澠池渡過黃河之后,在河北岸他們看到路過的地方幾乎沒有一個村子是完整的。他們在陽城縣一個小村子里住了一宿,從立秋到下雪,日本侵略軍對這個村子進行過3次“掃蕩”,村子里沒有一間房子是完整的。沒有吃的,天氣又冷,后半夜,整個村子里孩子哭聲一片。就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們還集合起來舉行聚會,歡迎醫(yī)療隊。主持會議的人是位老大娘。她介紹了醫(yī)療隊的身份之后,人們頓時圍攏上未了,拿出經敵人搶劫之后所剩下的一點食物來慰問客人。他們還道歉說“實在是一點像樣的東西也沒有了,只能說說心里話,感謝印度朋友的幫助。”
經過介紹,醫(yī)療隊才知道,這位老大娘,就為抗日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老伴和3個兒子,現(xiàn)在他接過丈夫和兒子的武器,站到戰(zhàn)斗的崗位上。在離開這個村子的時候,柯棣華哭了,向大娘表示,愿意分擔老人家感情上的痛苦。大娘感謝他,并堅決地表示“為了打日本,別說交出他們爺兒四個,就連我和孫子、孫女,我也準備著!”老人家這番樸實無華的語言,使柯棣華多日之后還感動不已。
柯棣華像個掘寶的人,在不斷地探索中國人民勇于武裝抗日的秘密。他經常問自己“為什么印中兩個命運相同的國家目前所采取的斗爭方式是如此的不同?”
1939年12月21日,在武鄉(xiāng)縣八路軍總部,朱德給他們講述了中國人民是如何走上這條抗戰(zhàn)之路的。
過了一會兒,朱德的笑容消失了,語氣沉重地問“有個白求恩同志,你們知道不?”
他們說知道,是在報紙上看到的,他是前些天在前線犧牲的。
朱德說了一大段贊揚白求恩大夫的話之后,告訴他們“24日,我們準備開大會紀念他,如果你們愿意,請你們也參加?!?br/> 他們3人經過一番認真的討論,決定申請要學習中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經驗。他們在申請報告中寫道“因為我們想到目前的國際形勢有利于我們印度人民從英國的統(tǒng)治下獲得解放,能從正在積極為解放事業(yè)而戰(zhàn)斗的中國人民那里了解一些情況,對于我們3個印度人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br/> 八路軍總部批準了他們的申請,為他們擬定了一個8個月的計劃。
24日上午,他們參加了紀念白求恩大夫大會,朱德在講話時高度贊揚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和高超的醫(yī)療技術,號召大家學習他的獻身精神??麻θA走到白求恩大夫的像前默哀時,低聲地宣誓說“你就是我的榜樣?!?br/> 前線的環(huán)境比延安更艱苦。愛德華隊長的濕疹又發(fā)作了,痛癢折磨著他,他于1940年2月3日返回印度。印度援華醫(yī)療隊只剩下柯棣華和巴蘇華。
根據計劃,他們又被派往晉察冀邊區(qū)。這里與陜甘寧邊區(qū)不同,處在敵人的分割和包圍之中,醫(yī)療條件更差,傷員更多。他們的臨時醫(yī)療站就設在前沿陣地,道理很簡單,醫(yī)療隊離前線越近,救治的效果就越明顯。同時,部隊領導也要求警衛(wèi)戰(zhàn)士們加倍地注意醫(yī)療隊的安全。有一次,在槍林彈雨之中,疲勞饑餓的柯棣華連續(xù)工作46小時。當戰(zhàn)斗進行到短兵相接的時候,同志們勸他同傷病員們一起撤下去,他反而發(fā)火了,氣沖沖地嚷道“為什么叫我下去?不行,假使我不能和你們同生共死,我就不配在八路軍里工作!”
在艱苦的邊區(qū)工作,柯棣華領悟了不少中國人民革命的道理。一次巴蘇華高興地對他說:“德瓦卡,你進步了,你已經不只是一位傳遞友誼的使者了!”柯棣華很認真地回答“我想,我是應該成為一個人民革命的使者?!?br/> 不久后,柯棣華被任命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第一任院長。
至此,印度醫(yī)療隊在中國已經工作1年零4個月了。印度援華委員會給醫(yī)療隊發(fā)來信件和電報說:政府已經提醒你們,醫(yī)療隊原定在中國工作1年的期限已經超過了,如果柯棣華和巴蘇華繼續(xù)留下去,那么你們的護照和回國后的工作都會有麻煩。
1940年10月13日,毛澤東給他們發(fā)來電報,勸他們考慮立即返回印度。
援華委員會的提醒是善意的,可是他倆決定留下來,因為他們已經親眼看到,中國是多么需要他們??麻θA在一封信中解釋說“我們的工作并沒有違背他們當初派我們出來的宗旨?!?br/>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是晉察冀軍區(qū)唯一的一所醫(yī)院,任務很重,可是條件太差,連外科手術也只能在老農的土房子里進行,器械不全,很多都是代用品,藥品稀缺,棉花和紗布也是洗了再用,用了再洗。下面是柯棣華工作的幾個小故事:
有一次,柯棣華去軍分區(qū)醫(yī)院檢查工作,100多里山路,他們走了一整天。一到駐地,分區(qū)的同志就要領大家去休息,柯棣華卻提出要先去看傷員。分區(qū)的同志們關照說“走了一天路,明天再說吧?!笨麻θA說“你忘了白求恩大夫不吃飯先看傷員的故事了吧?一個醫(yī)生怎能見了病人不看一看就去休息呢?”
軍分區(qū)的同志沒法,只得陪他去。他察看了病房,又給幾個傷員作了臨時處理。這時天空已布滿星辰,他吃過飯,剛要躺下,又聽說在七八里外的村莊里住的一位傷員病情危急,他又急忙趕去做了急救處理。當他返回駐地時,天已蒙蒙亮了。
還有一次,柯棣華中午出診返回,路上遇見一位老鄉(xiāng)披著棉襖曬太陽。他覺得不正常,走近一看老人氣色不對,就詢問老漢的病情。老漢只說“沒有病”??麻θA繼續(xù)詢問,老漢有點不耐煩了,不說話,也不抬頭??麻θA卻笑著伸手摸摸老人的前額,吃驚地說“你身上這樣熱,怎么還說沒有病呢?”
老漢不以為然地說“莊稼人免不了頭痛腦熱,曬曬太陽興許就好了?!?br/> 柯棣華認真地說“你的病很厲害,我是醫(yī)生,讓我檢查檢查吧?”
老漢感動了,嘆口氣說:“打擺子了?!?br/> 柯棣華知道所謂打擺子就是瘧疾。他扶著老人回屋里躺下,把濕毛巾敷在他頭上降溫,又看護了一會兒,見老漢病情還不十分嚴重,他留下一些藥物就離開了。
過了一個星期,柯棣華特意回來看望這位老漢。老漢已經能下地干活了,見了柯棣華,拿出一籃子雞蛋做禮物??麻θA把雞蛋放回桌子,對老漢說“八路軍不能接受老鄉(xiāng)的禮物?!崩蠞h兩眼淚汪汪,喃喃地說:“幸虧你治好了我的病,這才沒誤了收莊稼?!?br/> 柯棣華高興地說“只要你能參加生產,多打糧食支援抗日,那就是對八路軍最好的感謝啦?!?br/> 另外一次急行軍,柯棣華的皮鞋破了,把腳磨起好幾個泡。管理員堅持要給他換一雙鞋,他拒絕了,說“這鞋來之不易,留給用得著的人吧,我這雙鞋還能對付,而且即使換了鞋,腳也不一定不打泡,我缺少的是鍛煉。”他用一塊破布把腳包扎了一下,一瘸一拐的繼續(xù)前進。
柯棣華的行動驗證了他不辜負邊區(qū)人民期望的決心。他在醫(yī)療上成績出色,對工作的責任感及其和邊區(qū)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博得了好評,被譽為“第二個白求恩”。
積勞成疾,獻出年輕的生命
1941年8月,柯棣華第一次病倒了。由于戰(zhàn)斗緊張,工作勞累,1942年,他的癲癇病屢屢發(fā)作。有一次大發(fā)作,經過兩個小時才恢復意識。這時聶榮臻司令員托人帶信給柯棣華,要他在星期三去軍區(qū),趁幾位有經驗的醫(yī)生在軍區(qū)相聚的機會,為他會診,確診后便可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在戰(zhàn)爭年代,這種機會可謂千載難逢。他不辜負司令員的盛情和愛護,決定要去。可是到時由于忙于手術,他還是忘了這件事。
1942年6月,柯棣華的病再次發(fā)作,聶榮臻焦慮不安,指示衛(wèi)生部考慮多種方案,如去延安治療等。聶榮臻還寫信給柯棣華,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去延安休息一段時間;二是通過地下黨的關系到附近的城市去住院;三是到香港或者回印度去治療。
軍區(qū)首長這樣關懷他,他感動得哭了,但是他還是婉言拒絕了領導和同志們的建議。他事后是這樣說的“病當然要治,能治愈就更好了。可是這種病都還沒有找到醫(yī)療的辦法。依我看,既然哪里都不能治,還不如留在這里吧。而且目前的形勢非常嚴峻,也不允許我離開?!?br/> 柯棣華羨慕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矢志做一名共產黨員,生活、工作、學習都同共產黨員一樣嚴格要求自己,連那些有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都為之感動。1942年7月7日,他在鮮紅的黨旗下舉起右手,莊嚴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宣誓為反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我要將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獻給這壯麗的事業(yè)?!?br/> 1942年12月8日,柯棣華的病又發(fā)作了。醫(yī)生給他注射了嗎啡、樟腦液等都不管用,最后不得不實行脊椎穿刺,但還是無濟于事。12月9日凌晨6時15分,柯棣華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為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獻出了他年輕的生命。
毛澤東在悼詞中寫道:柯棣華大夫“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麻θA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朱德總司令親自為柯棣華大夫的墓碑題詞“生長在恒河之濱,斗爭在晉察冀,國際主義醫(yī)士之光,照耀著中印兩大民族?!?br/> 毛澤東和周恩來還親筆寫信,慰問柯棣華的母親及兄弟姊妹。
毛澤東在信中寫道“我親眼看到,您的兄弟懷著自愿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從死亡中拯救了我們不少的傷病員……我認為我完全有權稱您的兄弟為我最親密的戰(zhàn)友……他那種克服艱難困苦的勇氣,將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您的兄弟將永遠活在中國革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