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師上課前說的那段話,讀《出師表》不哭的是不忠之人,讀《陳情表》不哭的是不孝之人。我心中一緊:我雖算不得有多憂國憂民,好歹不至于不忠不孝吧。還好,偷偷看別人也不過是麻木不仁地記筆記,總算吁了口氣,阿彌陀佛,不忠不孝的總算不止我一個。后來仔細想想,可能文中別有洞天。
個人是覺得《陳情表》寫得也不見得多感天動地。情真意切雖是有的,但也不乏溜須拍馬、厚顏自詡之詞,比如誰誰誰(賢明的高爵顯位們)一再催他去當官呀,自己感激涕零呀,寫這么多何必呢?比不得后面歸有光《項脊軒志》的“大類女郎也”“他日汝當用之”情意真摯,讀來令人長號不自禁。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試問哪家人家會合家團圓,其樂融融?像李密家人丁不旺的情況也是尋常?!吧⒘?,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我不相信,那個殺人無數、為民不聊生的慘相立下“汗馬功勞”的司馬炎,會為此動容!要是這么點小事他就能感動地熱淚盈眶,那想來廢曹奐的人肯定不會是他了。司馬炎之所以會欣然接受李密的《陳情表》,大加褒揚,自然是有政治目的的。蜀的舊臣,吳的士族,無論哪個他都需要籠絡收買。而李密絕對是一個典型,一個“不忠而孝”的典型,一個變亂時代道德的楷模,一個不僅對蜀臣,連吳都與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名臣。
首先,李密的祖父是蜀國官員,外加他本身也是蜀國官員,且官都不小。司馬炎用這樣的人來打“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廣告,是十分合適的。再說李密曾幾次出使吳國,想來蜀吳關系本來就密切,料他在吳國也定有些威望,人脈甚廣的,所以對籠絡吳人之心,肯定極為有利。第三,既然“圣朝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討官的人肯定不少,那為何司馬炎偏偏選了李密呢?可還記得文中“祖母劉九十有六”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些詞?選典型總是要選成效快的。李密身上集合了那么多對司馬炎極有用的好處,他自然成了這“典型”的不二人選。
不過想想李密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當過大官,飽讀圣賢書的人,真會識不出司馬炎的詭計?不然吧,量李密肯定也是瞻前顧后才想出這一招將計就計。
說實話,我剛讀《陳情表》的時候,對李密多少是有點鄙視的。話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他倒好,在舊臣眼里全了忠,在新朝眼里全了孝,還白白拿國家公費將他親愛的祖母安然送終,最后還“誠實守信”順時之大流,出仕做官。其心思之縝密,盤算之精妙,儼然像個小人之謀。
如果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李密的確是個好人,真真正正的好人,他之后在小地方做縣令的時候,與諸王據理力爭,為百姓謀福,他應該是真正想為天下再做些事的吧。他望眼欲穿,盼朝廷有個人來推薦一下,進入中樞盡展抱負。可是以他不喜歡結交權貴的性格,哪里等得到什么人呀?司馬炎利用完他后,也一直沒想起他,一直把他撂在那兒。
所以,李密心情不好了,寫了首小詩,“恰巧”被司馬炎聽到: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br/> 武帝“忿之”,正好逮著這個理由,讓他“歸田”了。
那個時候,李密才熬到了漢中太守,貌似才一年。我不禁嘆一聲:“癡兒啊?!?br/> 不過,也許這個時候的晉武帝,才是真正有了憐憫之心的帝王。
這個時候的李密,才是真正展現赤子之心的李密吧。
?。ㄖ笇Ю蠋煟豪詈帲?br/> 短評:權術背后是人性,課文教參之外,有廣闊的個性閱讀空間。作者具備宏觀的歷史眼光,更有微觀的精細視角,輕松活潑的文筆之間,展示了一顆慧心。她追尋歷史的迷蹤,敢于懷疑前人陳說,抽絲剝繭地逼近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