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回放】
猶太王大衛(wèi)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逼踉X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br/>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guān)信息。
【考題解析】
讓辨證構(gòu)思與真切體驗互動成篇
張大文
“一切都會過去”和“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句話相反相成,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體,要我們發(fā)表意見,議論起來。
這個意思,大家都不會陌生。羅曼·羅蘭說過:“累累的創(chuàng)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chuàng)傷上面,都烙印著你的進步。”——這就是說,創(chuàng)傷和進步是一對辯證的結(jié)合,創(chuàng)傷的疼痛會過去,創(chuàng)傷的教訓卻永恒,一路走來,它們就是進步的階梯。
所以,這個題目實際上要求我們先搭建一條事物雙方相互對立、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相互轉(zhuǎn)化的思路。在這里,關(guān)鍵在于“轉(zhuǎn)化”,使一切都會過去的轉(zhuǎn)化為一切都不會過去。轉(zhuǎn)化的過程寫足了,就是文章議論起來了,就是文章完成主題了。
因而,選擇自己生活中的真切的體驗便顯得十分重要了。
我向來認為,寫自己,是作文最近的路。不管何種體裁,也不管什么題目,要你寫議論文,就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你就談你對問題的認識;要你寫記敘文,解決“怎么樣”的問題,你就談對人物、事物的各方面、各階段的表現(xiàn)、發(fā)展過程的看法,并作形象的記錄;要你寫說明文,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你就介紹說明對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此及彼的方方面面。總之,是寫出自己對問題、對人物、對事物的認識,因此,最近的路,也必然是最好的路。
正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我才選了這兩篇文章。
其中一篇談到了中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始終處在“勝利——失敗——勝利”或者“進步——倒退——進步”的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之中,而且預見到自己未來的生活也會是中學生活的持續(xù)發(fā)展與不斷深化,也就是說,舊的循環(huán)圈會一天天過去,新的循環(huán)圈會一天天到來。這就形象地為題目中的兩句話作了科學地詮釋,選材是極其聰明的。
我說選材聰明,尤其是指做這個題目,材料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體,而要像這一篇,材料介乎抽象與具體之間。太抽象了,例如寫“記憶”,說“記憶中的具體事情”都會過去,而“對具體事情的記憶”都不會過去。這樣的文章真可叫做“為作文而作文”,有什么意思呢?反過來說,太具體了,這件事過去了,不能說沒有過去;除非在精神層面上它沒有過去,至今乃至永遠,對我有教育意義?!@樣寫當然也可以,但思想容量不會大,主題思想不會深,無法說明題目中的兩個“一切”。兩個“一切”是很有氣魄的。
另一篇文章寫得更實在,更難寫,因此寫得更好。
這位考生的立意是相當高的。請看文章最后一句話:“對于未知畢生奮斗的遙遠的理想,‘太早了’三個字將在排除干擾中永葆其美妙之青春!”這句話的意思,近而言之,一切當務(wù)之急的理想問題的干擾都是太早了,都要迅速排除,正確的理想必須及早樹立;遠而言之,在為革命理想奮斗的漫長征程中,干擾是會層出不窮的,更要用“太早了”三個字去奮力排除之,同時,“太早了”三個字會被賦予新的含義,常排常新,它又會在為理想保駕護航的過程中常護常新。總之,舊的意義會一天天過去,新的意義會一天天到來?!@是我對最后一句本意的闡發(fā),旨在說明這篇文章議論的力度是很強的,不必以比表面的文字多寡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蘇軾的《石鐘山記》、袁枚的《牡丹說》都是議論文,但記敘占著很大的比例。
更可貴的是,這篇文章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年輕同學憨厚純真的氣質(zhì),這無疑也增加了議論的力度和催人奮進的強度。理想,太值得提倡了,太值得力行了!
【考場佳作】
我的未來仍當中學生活過
看到這個題目,仿佛心有靈犀一點通:中學時代過去了,中學時代卻永遠不會過去。因為中學時代給我的人生的經(jīng)驗和教訓,既是對過去的總結(jié),又是對未來的開辟。
我曾經(jīng)試圖用最簡單地語言總結(jié)中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失敗后只要不怕失敗,正視失敗,不重犯已經(jīng)改正了的錯誤,就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反敗為勝。
記得剛進初中時,第一次語文考試就敗下陣來。我原以為像小學那樣讀讀背背就行,不料試卷中死記硬背的少,需要思考的多,我一時手忙腳亂,只得了個及格。事后,我請教語文老師,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他想了想,說:“你只要不怕失敗就行了?!?br/> 確實,“不怕失敗”是頭等大事。有誰生來就會?有誰一通萬通?失敗了,找出原因,改進方法,舉一反三,便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取得進步。以前對白話文,總以為明白如話,結(jié)果是一知半解的,后來學會些學文言文的推敲功夫,旁敲側(cè)擊,有時倒也左右逢源,不禁自得其樂。
但是,新的失敗又來了,進高中后,數(shù)理化的難度陡然上升,在初中習慣于做題,不大注意理論說明,高中不懂理論,便吃了大虧。以后,我便對數(shù)理化也咬文嚼字起來,有時甚至從語文的角度欣賞數(shù)理化書上的文字是何等洗練而明確。結(jié)果,做題前有理論指導,在練習中可以檢驗掌握理論的正確與否,成績得到穩(wěn)步的提高。
哪知到高三總復習階段,我那種一章一節(jié)按部就班,不知溝通的學習方法不適應新的形勢了,學習又被動起來。原來,高三復習階段強調(diào)知識的結(jié)合性。本來一個題目轉(zhuǎn)一個彎子,現(xiàn)在五個彎子次第而轉(zhuǎn)才做得好,你非熟悉五個相關(guān)的定律不可。于是,我又急起直追,在上課前先綜合復習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有關(guān)知識,還自己練習出題目,把幾個原理組合在題目中,然后再層層剝筍,弄到水落石出,這樣,我又取得了主動權(quán)。
縱觀中學六年的學習過程,我正是從不怕失敗中取得了進步。今后的六年六十年,我也一定繼續(xù)同失敗打交道,并堅信自己會反敗為勝。由此可見,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不會過去。我的未來仍是深化了的中學時代。
【名師點評】
中學時代過去了,中學時代又沒有過去。這樣的文章需要既抽象又具體的寫法。要把中學生活中的哲學意義抽象出來,才能讓以后的生活被這種哲學意義所貫穿;但是,要寫出這種哲學意義,又必須從具體的中學生活著手。這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牽制的。本文卻能從中學生活的“進步——失敗——進步”的循環(huán)往復中擺脫具體的牽制,而服從于生活哲理對人生各時期的指導作用的闡述需要。
(張大文)
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這句話還是一年前我的同桌跟我說的。想起這句話,便想到我們同學三年的情景。
早在高一下學期,班上轉(zhuǎn)來一個外地女生,跟我同桌。她十分勤奮,成績特好,我暗暗羨慕她,也暗中觀察她的秘訣。其實,她并沒有什么秘密:晚自修預習第二天的功課;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上課時格外用心聽講,非弄懂不可;課后,又認真復習,認真作業(yè)。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如此。不像我雙休忙著找家教補課,其實腦筋用得少了,學問積累少了,品德修養(yǎng)少了。有一天我總結(jié)教訓,發(fā)誓向她學習,從基礎(chǔ)抓起,從勤學苦練抓起。
一年以后,我自覺有了長進,形成了適合自身學習情況的一套學習方法,提高了綜合分析能力,學習成績穩(wěn)步上升。有時碰到難題能夠主動鉆研,不懂的地方問我的同桌,她說我能夠問到點子上來了。有一次她也剛剛突破我所問的最后這個難關(guān)!我真慶幸自己快迎頭趕上她了,竟也被進步?jīng)_昏頭腦,紅著臉對她說:“我愛你!”她卻睜大眼睛,正面看了我一眼:“太早了!”
“太早了”三個字是一帖清醒劑。從此,我十分收斂,把她作為我心中趕超的目標。但無論如何趕超不了她,雖然覺得還有內(nèi)勁,但不知癥結(jié)在哪里。
有一次,她正面看著問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啊,這是我從來未考慮的問題!她告訴我,她的理想是投身農(nóng)業(yè)——南水北調(diào),西氣東輸,長江三峽工程完成,十三億人民奔小康……農(nóng)業(yè)大有可為!她又說:“沒有理想就缺少前進的動力!”我想,她非農(nóng)村出身,卻獻身農(nóng)業(yè),我是農(nóng)村出身,卻還沒有理想,行嗎?從那時起,我就默默地培育我的理想。
真奇怪,有了理想,真有了一股改變自己落后面貌的動力,像一個準備出征的戰(zhàn)士。填報志愿那天,我們都把農(nóng)業(yè)大學當作第一志愿。
“太早了”這句話使我清醒至今。事情是分遲早的,該遲辦的事想早了,該早辦的事想遲了,都會影響學習,影響早立志愿;現(xiàn)在,雖然有了志愿,但是,對于為之畢生奮斗的遙遠的理想,“太早了”三個字將在排除干擾中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名師點評】
“太早了”這句話是在介紹了那位女同學的學業(yè)優(yōu)秀轉(zhuǎn)而要寫出她的情操高尚時出現(xiàn)的,也是在寫自己羨慕她,學習她,追趕她,而且快要趕上她轉(zhuǎn)而寫她如何提醒自己促進自己又關(guān)心自己時出現(xiàn)的,因為,具有文章之中學的地位與意義。而且,就同學間純真的友情而言,這句話又顯得十分得體,既是尊重與維護,又是引導與暗示,使人積極向上,有奔頭。以小喻大,“太早了”的確永遠不會過時。
?。◤埓笪模?br/>
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
德國總理默克爾最近顯然未能躲過一場風波:由于她在得知本·拉登被擊斃后當眾表示十分高興,而慘遭德國知識界的集體質(zhì)疑。盡管她已多次道歉以希望這場風波快點過去,但這似乎依舊難平眾怒,甚至還有法官為此準備起訴她。
作為德國基督教民主黨領(lǐng)袖的默克爾理應知道:根據(jù)基督教教義,任何生命都是等價的,都應該被尊重,哪怕是罪犯。正因為犯了這樣一個看似微小的常識錯誤,即使她是權(quán)威的領(lǐng)袖,在涉及德國知識分子的底線問題時,她也最終無法過去。
依舊是在德國,依舊與默克爾有關(guān)。前不久,德國前國防部長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一事引起德國國內(nèi)一片嘩然,為了保護這位將大有作為的政治新星,默克爾以“我們需要的是政治家而非學術(shù)研究人員”為之辯解,但是德國兩萬名教授聯(lián)名上書反對,直截地表達了德國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擔心這將會成為日后學術(shù)不端的借口,他們又一次沒有給默克爾面子,再一次讓她“一切都會過去”的計劃繼續(xù)泡湯。
我感動于這樣一群理性聲音的存在,也欣然于確實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對于任何權(quán)威都能以這種“一切都不能過去”的態(tài)度才最終成就了德國學術(shù)圈嚴謹?shù)膬?yōu)良傳統(tǒng)。
然而,如此理性的聲音又何曾僅僅嘹亮于德國?它又何曾沉默于經(jīng)歷過五千年光輝、五千年昏暗的華夏大地?
盡管受到當時政治的壓力,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墻就等于扒掉我的一層皮”擲地有聲,時至今日仍在我們耳邊余音繚繞。當我們面對現(xiàn)在的北京已與其他城市毫無區(qū)別,當我們眼睜睜地看到古老的北京城只活在文字上、照片里、記憶中的時候,我們終究不禁感嘆先生的先見之明,敬佩先生不顧一切的理性吶喊。也許政治的壓迫一度埋沒了先生的呼喊而讓一切都過去了,但是歷史的拷問卻永遠不會讓錯誤過去。
回望歷史,多少統(tǒng)治者以權(quán)威的姿態(tài)、以“一切都會過去”企圖將真理掩埋的時候,又是多少知識分子毅然決然地站出來,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回答而絕對不容置疑。
“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一切都不會過去”,這是知識分子的吶喊,永遠不會沉默!
作為一名社會的準知識分子,當我們面對祖國日新月異變化發(fā)展的同時,倘若我們對于社會的陰暗面置之不理而臣服于表面的和諧,不勇于揭開那些隱藏在這表面和諧底下更多不和諧的元素,這又何嘗不啻為一種真正的悲哀呢?
真心希望有識之士在聽到“一切都會過去”時,都能異口同聲地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捍衛(wèi)真理,以堅守住最后的底線。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
是社會的良心。
【名師點評】
開頭由最新的時事——德國總理默克爾因“高興”拉登被懲處與為涉嫌抄襲的前國防部長辯護,觸犯了德國知識分子的底線而導致的后果,引出觀點“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過去”。然后筆鋒一轉(zhuǎn),論證華夏大地的知識分子未曾停止理性的吶喊,對異口同聲地以一句“一切都不會過去”來捍衛(wèi)真理以堅守住最后底線的知識分子以積極的肯定與贊美,同時對那些試圖以“一切都會過去”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與真相的權(quán)威以抨擊與諷刺。最后升華文章思想:理性的聲音是社會的良心。這篇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大氣,放眼世界,回眸歷史,關(guān)注現(xiàn)實,一種悲憫情懷躍然紙上,何等可貴!
?。ㄐ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