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不明白,為什么童年時代的兩類事,老是在腦袋里浮現(xiàn),一類是上房掏鳥蛋、翻墻摘果子的刺激事,一類是撿錢交公、幫人推車的善事。大概這本來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兩面性吧,用文化的字眼叫“善惡交織”,用浪漫的字眼叫“天使與魔鬼”。翻墻摘果子,哪怕冒著被狗攆著狂奔、被人抓住一頓臭揍也絕不悔改,這應該是心中的魔鬼在作怪;而當你翻墻落地安然無恙時,看到一個可憐兮兮的乞丐又毫不吝惜地把“戰(zhàn)利品”與他分享,這大概又是心中的天使在支配吧。人,本來就是一種永遠矛盾的靈長類生物,只不過“天使”多點就叫“好人”“魔鬼”多點就叫壞人——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用兩分法來看世界的。
可是,如今長大很多年了,甚至也開始做父親了,突然發(fā)現(xiàn):要是面對下面要說的一類現(xiàn)象,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老人當街不小心摔倒、病倒,路見有難出手相助——這個早都成為幾千年來的常識了,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不都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口號嘛??墒牵@個古老的傳統(tǒng)現(xiàn)在被一些事狠狠撞了一下腰,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了。最早是南京一個叫彭宇的市民剛下公交車,看到一位老太倒地過去扶起,但老太說是彭宇撞倒了她,致使她骨折受傷,兩下各執(zhí)一詞最后訴諸公堂,結果法院判彭宇賠償4萬。這下不得了了,大多民眾認為這是“助人惹禍”,說起來真是心寒意冷、人心不古啊。從那以后,各地不斷發(fā)生類似的事,尤其天津的許云鶴扶老人后被稱是肇事者,結果判賠10萬。于是,此后老人當街倒地后的路人反應,便急劇向魯迅先生所說的“冷漠的中國人”轉變。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這樣悲哀的一幕:老人倒地,路人集體圍觀,卻觀而不救,眼睜睜看著老人窒息死去;老人病倒街頭,路人冷漠經過,無人敢救;老人倒地,口喊“我不訛人”方才有人救助……
這樣的一幕幕沒人會陌生,網絡上、電視上、報刊上此類事件此起彼伏,所有輿論都在矛盾著、糾結著:如果我們走在街頭遇到這樣一幕,究竟該怎么做?惻隱之心召喚我們應當挺身而出,可彭宇等事件又對善心當頭一棒:小心被訛。
這個社會,“天使”終究是要戰(zhàn)勝“魔鬼”的,不斷有人在媒體上發(fā)布救人攻略:找個旁人或熟人作證然后施救;立即打電話給120和110,讓他們來救人;自己救人,讓路人幫忙錄下救人視頻作為證據(jù)……常識告訴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心是柔弱的,面對這樣的困局,總有人愿意用智慧來彌補道德的短板。
僅僅這樣,還是不得不承認,傳統(tǒng)的“助人為樂”還是被狠狠撞了一下腰,要醫(yī)治被撞傷的腰,需要的不光是自保下的智慧,還需要一種思維上的轉變和升華。
哲言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照亮自己。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處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他們所遭遇的白眼、誤解不計其數(shù),他們付出的代價無法估量,但就是他們,卻在所有的時代都照亮了人心照亮了道德,讓人看到了希望。
清朝時,有一個普通的農民,自幼喪父,無錢上學吃盡文盲苦頭。后來立志行乞捐學。從20出頭到59歲去世,30多年時間里,這位乞丐一直行乞不輟,把行乞討來的錢全部用來辦學校。他就是被稱為“千古奇丐”的武訓。
20世紀的戰(zhàn)后美國,有一位黑人飽受種族歧視,備嘗屈辱,在越來越多的美國黑人用暴力來反擊時,他卻寧可忍著百般屈辱和不解,始終倡導非暴力抗爭,因為“因劍得到的也將因劍而失去”,他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幾乎家喻戶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終于用寬容和理性博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尊敬和認可,使得美國民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他就是美國著名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今天的中國,有一位記者,經常冒著巨大的風險乃至生命代價,不斷揭露社會不公的黑幕,探求真相。他曾經因為揭黑而背井離鄉(xiāng)、備受排擠,可是多年過去了,他不改初衷依舊奔走在扶助弱者、探尋真相的路上。他就是中國最著名的揭黑記者王克勤。
今天的中國,還有一位社會學家,他學富五車,曾經家產不菲,這樣的學者本可以安心在書齋做學問,居幽所著文章,可他卻選擇不斷與各種弱勢群體打成一片;為上訪百姓仗義執(zhí)言;深入鄉(xiāng)村調查走訪。所以,他也備受一些指摘和威脅,遭遇潑臟水打棍子之難,卻依然執(zhí)著前行。他就是著名社會學家于建嶸。
一位老人當街倒地,路人相助可能會遭遇“被訛詐”之風險,但這種幾率其實很低,如果我們因為那十分之一的風險而堵塞了內心的善心通道,那么無異于集體為“冷漠、麻木”這類魔鬼敞開了大門,而集體折斷了天使的翅膀。一個人一生中何時不會遇到風險和惡浪?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兩扇大門,一扇叫天使,一扇叫魔鬼,我們在選擇逃避、冷漠的同時,其實恰恰等于開啟了魔鬼之門而關閉了天使之門,人人如此,人人都在為功利得失而權衡,良心良知無人堅守,那么,和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甚至禽獸又有何異?
在算計人生的某一道具體的選擇題時,不妨想一想武訓、馬丁、王克勤、于建嶸他們,想想我們這個社會賴以生存的文明常識基礎,什么才是因小失大,什么才是得到當下而失去長遠?
這就是當“助人為樂”被“助人惹禍”撞了一下腰后,良知者的明智思考和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