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組照片在網(wǎng)絡(luò)、微博上備受關(guān)注。照片中,一位95歲的老母親手持湯匙,一口口地給癱瘓在床的58歲的兒子喂粥。盡管一貧如洗,但老人卻堅決拒絕了10萬元的捐款,活得頂天立地。
這位老人叫許張氏,雖然她一輩子都沒有自己的名字。
尿布,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物資
老人的家住在安徽亳州的城鄉(xiāng)接合部。小巷縱橫,小路顛簸,從亳州市區(qū)抵達這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車子駛過一片低矮的平房,開進一個堆著拾荒雜物的小院,院落最里面的一間房,便是老人的家。
剛進屋,一下子便進入了暗處,眼睛還來不及適應(yīng),只看到一個弓背的剪影,那是一個彎得不能再彎的背。
聽說上海的記者來了,老人轉(zhuǎn)過頭,放下手里正在縫補的尿布,招呼記者坐在小凳上。
環(huán)顧這間20多平方米的屋子,沒有一樣像樣的家什。兩張床分靠在南北兩堵墻上,一個柜子倚靠西墻,壞掉的柜門當(dāng)啷著,露出里面堆著的包袱,一個壓著一個。柜子上邊和兩旁也放滿了花花綠綠的包袱,摞得老高。老人說,那是鄰居和好心人送來的尿布和舊衣裳。
尿布,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物資。
老人顫巍巍地從床上取下一個包袱,在記者面前攤開:“這些尿布都是人家寄過來的,你看,縫得多好。”尿布是用舊衣裳、布頭拼縫起來的,針腳細密。
“寄來的人叫啥名字,住在哪里,可知道?”不識一字的老人,指著包袱上的郵寄地址詢問記者。一字一字讀給老人,她聽了,點點頭,自言自語:“好人,好人?!?br/> 尿布是給老人的兒子用的。老人育有五女二男,躺在床上的叫許全意,是小兒子。40年前,許全意突發(fā)精神病,從此不再開口,不出家門,不與人交流,餓也不說,渴也不叫,尿了拉了自己都不知道。
已經(jīng)夠可憐了吧,可是19年前的一天,許全意又癱了,再也沒有站起來。那時老人的老伴已經(jīng)過世10多年,其他幾個兒女家的日子也都過得緊巴,基本都靠低保過活。老人不想拖累他們,就一個人伺候臥床的兒子。
那一年,兒子39歲,老人76歲。
此后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這樣度過。早上5點多鐘,老人起床下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兒子床邊掀開被子,把兒子的身子翻過來,看看有沒有尿了、拉了。接下來就是換尿布,給兒子擦身子、洗尿布、晾尿布。然后做飯,給兒子喂飯。
夜里,老人睡兩三個小時又要爬起來,到兒子床邊看看,尿沒尿,拉沒拉。尿了拉了趕快換,決不耽擱,就怕兒子睡得不舒服。
在母親這樣的照料中,躺了19年的許全意,從來沒有生過褥瘡。
雖然兒子沒有意識,也不能出去見人,但老人還是把他收拾得干凈體面。頭發(fā)長了,胡子長了,就給他拾掇,不見一絲邋遢。
能想象嗎?屋里吃,屋里拉,19年啊,可是屋里、床上,包括許全意的身上,你聞不到一丁點兒異味。
陪伴兒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義
中午時分,小女兒許長榮來了,手里端著一碗餃子和一碗湯。
兩年前,住在不遠處的許長榮不忍心再讓年邁的母親生火做飯,就把做飯的活包下了。
看到記者在,這位年近60歲的阿姨,怎么攔都攔不住,一路小跑回家,又盛了一碗餃子來,非讓記者一塊吃。
把被角掀開,老人拿出一塊手帕墊在兒子的嘴巴下,再把湯倒在餃子碗里。一手端碗,一手拿著湯匙。一匙餃子,一匙湯。每當(dāng)湯匙送到嘴邊,許全意就像突然有了意識,張大嘴巴,鉚足勁抬起頭迎向湯匙。
這是許全意一天中最生動的時刻,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刻。
女兒說,這么多年來,每一頓飯,母親都是這樣,弓著背,端著碗,像照顧嬰兒一樣,一勺一勺地喂到哥哥口中。操勞中,母親的背一天天彎了下來,如今已經(jīng)像一座拱起的小山。
“要是沒有我媽,我哥早沒了!”許長榮的眼圈紅了。
考慮老人年紀太大,照顧兒子很吃力,有關(guān)部門特事特辦,要幫老人和她兒子申請進福利院。但老人婉拒了,既是不想給人添麻煩,更是舍不得兒子受任何委屈:“誰能像自己親媽一樣,尿了拉了就馬上給換啊?”
“你活一天,媽就不死?!边@是老人常跟兒子念叨的。陪伴兒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義,兒子能走多遠,她就要拼著命陪多遠。
無論什么身份,無論何種年紀,無論天南地北,感動都是相同的
閑下來,老人就坐在床上縫尿布。陽光好時,她會搬一把小凳,坐在門口曬曬太陽。對兒子,她幾乎寸步不離,連院門也很少有機會跨出。外面的世界對老人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
可外面的世界,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老人。
8月,《亳州晚報》記者張延林沒有想到,自己拍攝的許張氏給兒子喂粥的照片,在網(wǎng)絡(luò)、微博上“火”了起來。
“雷鋒傳人”郭明義在微博里說:“看到這樣的圖片,讓我淚流滿面。這是一碗‘人世間最溫暖的粥’,母愛如海,向所有無私的母親致敬!”
如今,借助媒體和網(wǎng)絡(luò)的力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致敬、問候和關(guān)愛涌向亳州,涌進這個尋常小院。
網(wǎng)友們來了,三五成群,有的帶來點心,有的坐下來陪老人聊天;有一對夫妻特意從南京開車幾個小時趕來探望,聽說老人愛吃玉米面,嫌貴舍不得買,就跑出去買了很多;寄自天南海北的包裹紛至沓來,有的是成箱的尿布,有的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呐f布衣裳;當(dāng)?shù)卣賳T也來到老人家訪貧問苦,幫她解決實際困難。
“給我那么多錢,我干啥用?這些錢要擱到廠里,獎給工人,工人干活多帶勁!”
很多人給老人送錢,都被老人回絕了。老人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幾近固執(zhí)。
上海一位企業(yè)家看到網(wǎng)上流傳的老人照片,心生感動,立即請當(dāng)?shù)胤止镜墓ぷ魅藛T代他捐贈10萬元錢給老人,但任憑人家磨破了嘴皮子,老人怎么也不肯收。
10萬元,對于和兒子兩個人加起來每月只有400多元低保補助的老人來說,該是一個怎樣的數(shù)字!但她謝絕,毫不猶豫。
記者提到這件事,老人抬起左手,5根手指最大限度地伸直,定在半空,足足幾秒鐘:“不能收!”語氣堅決。
問她為啥,她說:“給我那么多錢,我干啥用?這些錢要擱到廠里,獎給工人,大家都分點,干活多帶勁,多高興!政府給我吃,我吃不完,夠吃不就好了嗎?”
“這個家庭非常窮困,但精神上最富有!”張延林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感慨。
看老人不收錢,有的好心人就要把錢留給她的子女,讓他們替老人保管。猜猜老人知道了怎么對兒女說的?“誰敢拿人家的錢,就別認我這個娘!”
許長榮說,有好心人來送錢,老人拉著拽著不放人走,怎么也要把錢還給人家。有一次,幾位網(wǎng)友來看她,臨走時,扔下錢就往外跑,年輕人跑得快,老人沒拽住,為這事,她念叨了好多天。
那是因為眼中的熱淚
許長榮掏出了一個本子,上面記錄著老人家不得已收下的捐款明細。少到幾十元,多到上千元,每筆來由都記得清清楚楚。
老人說:“要記著這些好人,有辦法還是要還啊。”
賬本上有一筆來自上海市延平路123弄署名王振宇的捐款,提起這筆錢,許長榮卻一肚子委屈。
上海網(wǎng)友王振宇在網(wǎng)上看到老人給兒子喂粥的照片,很是感動,希望能夠幫助老人,就匯來了500元錢。老人給女兒下了令,把錢給好心人退回去??蓪Ψ降牡刂妨舻貌粔蛟敿?,許長榮又按著人家留的電話打過去,王振宇幾番推說,就是不讓退款。女兒就和老人商量,買了一箱麻油想寄過去,但到了郵局才知道,油類不給寄。
折騰了這么多次,老人還是沒松口,讓女兒再想辦法。
“麻油交給我吧,我回上海正好可以帶給他?!甭犃擞浾叩脑挘先伺e起拐杖用力點了點地:“正好,正好!”
告別時,老人非要送。外面下著小雨,淅淅瀝瀝,記者怕地滑,不讓她出來,可幾番勸阻,那雙從舊社會一路艱辛走來的小腳還是支撐著她瘦小的身子,把記者送到了大門口。
老人示意女兒回家取東西,她自己則轉(zhuǎn)過身,靠在大兒子拉客用的平板車上,拉著記者的手,很緊。女兒回來了,不僅帶來了那箱成了老人心事的麻油,還令人意外地取來了一百元錢,硬要往記者手中塞。
老人拉著記者的手更緊了:“大老遠的,姑娘你坐了一夜火車特意跑來看我老太太,不容易,咱家沒啥好招待的,拿錢出去吃一頓飯,可好?”
一時間,五味雜陳。
幾番拉扯,錢當(dāng)然強塞回給了許長榮,但那份心意裝在心中,沉沉的,暖暖的。
抱著麻油,坐上返程的摩托車?;仡^,揮手。老人弓著背,拄著拐杖,一直站在門口。車子啟動了,那個瘦小的身影越來越小,隨之又像潑灑在宣紙上的墨跡洇開來,越來越大。
記者知道,那是因為眼中的熱淚。
那箱麻油,跟著記者坐了一夜的火車,最終如約送到了王振宇的手中,意外之余,他請記者捎話:“祝福奶奶,好人平安?!薄?br/> ?。ㄕ浴督夥湃請蟆罚ㄘ?zé)編 達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