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中東民主變革浪潮發(fā)表政策演講,提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應以1967年線(1967 lines)為基礎展開談判,從而為兩國確立“安全并獲得承認的邊界”。此言一出,各方反應迥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當局表示歡迎,而以色列則迅即表明了強烈反對。那么,到底什么是1967年線呢?它與巴以沖突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歷史由來
有媒體將“1967年線”稱之為“1967年邊界線”,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巴勒斯坦尚未正式建國,巴以之間也從來沒有劃分過邊界。所謂1967年線,是指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時確定并維持到1967年6月4日即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停戰(zhàn)分界線。當時的停戰(zhàn)協(xié)定載明:停戰(zhàn)分界線絕對不能被解釋為政治或領土的邊境線。這一分界線在現(xiàn)實中已被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所更改,變成了以色列內部的行政區(qū)劃線,但它一直是此后巴以博弈的一個焦點。要了解這條線的重要意義,就必須了解整個巴以沖突過程。
眾所周知,猶太人曾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qū),但后來流散到世界各地。早在公元7世紀,這里就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逐漸成為主體民族。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開始移入巴勒斯坦地區(qū),與當?shù)匕⒗瞬粩喟l(fā)生流血沖突。1947年,聯(lián)合國通過了巴以分治決議,規(guī)定該地區(qū)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后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千米)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千米),對耶路撒冷(176平方千米)則實行國際管理。阿拉伯世界不接受這一決議,也沒有在該地區(qū)建立阿拉伯國,而是向新建立的猶太國(即以色列)發(fā)動了戰(zhàn)爭,即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
新生的以色列當時得到了美蘇的共同支持,并利用中間停火之機迅速擴充軍隊,最終挫敗了阿拉伯聯(lián)軍。等到1949年戰(zhàn)爭結束時,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占領了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guī)定面積5700多平方千米;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則被埃及占領。這樣,擬議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實際上被三國分割,迄今都未正式建國。當年談判時,?;鸱纸缇€是用綠色墨水筆劃的,因此又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即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在領土上沒有多大改變。在美蘇聯(lián)合反對之下,以色列撤出了占領的西奈半島,攻占的加沙地區(qū)則由聯(lián)合國管理。
但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又被稱為“六?五戰(zhàn)爭”或“六天戰(zhàn)爭”)中,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版圖又為之一變。以色列攻城掠地,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同年11月22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所有在此次戰(zhàn)爭中占領的領土,但以色列拒不執(zhí)行。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先勝后敗,未能收復失去的領土。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決議,要求有關各方立即?;鸩?zhí)行聯(lián)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以色列最后迫于美蘇的聯(lián)合壓力被迫?;?,但聲稱絕不退回1967年線。1978年埃以簽署《戴維營協(xié)議》,西奈半島被歸還給埃及。冷戰(zhàn)結束后,中東和平進程出現(xiàn)新進展。根據1993年的《奧斯陸協(xié)議》,以色列退出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巴勒斯坦當局終于有了一塊立足之地并開始實行自治,但約旦河西岸大部分領土還是在以色列的實際控制之下。2000年,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闖入圣殿山,引發(fā)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中東和平進程停滯至今。未來的巴以邊界到底在哪里?是否會以1967年線為基準?這是巴以之間博弈的重大問題。
各方立場
根據聯(lián)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巴勒斯坦當局以及整個阿拉伯世界一直堅持以色列應退回1967年線、放棄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中所占領土的立場。例如,2002年3月阿拉伯首腦會議通過《貝魯特宣言》,支持1988年11月巴解特委會發(fā)表的《阿爾及爾宣言》,提出阿拉伯國家將以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保證其安全、實現(xiàn)關系正?;癁闂l件,換取以色列撤出1967年戰(zhàn)爭中占領的全部領土、承認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公正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對這一立場,有一個簡潔的概括,即“以土地換和平”。
對巴勒斯坦來說,這已是一個重大妥協(xié),因為即使以色列撤回到1967年線,它所控制的領土范圍仍然超過1947年聯(lián)合國分治決議所規(guī)定的領土面積。而該分治決議中所規(guī)定的分治線,事實上是迄今唯一權威的巴以分界線。當然,時過境遷,巴方也意識到再以當年的分治決議為依據是不現(xiàn)實的。反過來看,要巴方滿足于目前控制的領土,放棄對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東耶路撒冷的領土主張,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接受這一現(xiàn)狀的任何一個巴勒斯坦政府都會在人民中喪失合法性。這樣,接受并支持聯(lián)合國242號決議和338號決議,以1967年線為建國的邊界目標,就成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為之奮斗的主要目標。
但是,以色列堅決反對退回到1967年線。如果回到1967年線,以色列的領土仍在2萬平方千米以上,遠遠大于1947年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領土。為什么以色列還不愿意讓步呢?在以色列看來,關鍵是安全問題,約旦河西岸地區(qū)對于以色列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約旦河西岸位于以色列和約旦之間,因地處約旦河以西得名,面積為5879平方千米。在占領該地區(qū)后,以色列修建了上百處定居點,定居的猶太人達到30余萬。以色列認為,約旦河西岸靠近以心臟地區(qū),從耶路撒冷到東部邊境僅三四十千米,如完全撤出,以色列將失去戰(zhàn)略縱深和安全屏障。奧巴馬的中東政策講話發(fā)表以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馬上表示,讓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戰(zhàn)爭前邊界意味著災難。一天后,在他與奧巴馬會談后舉行的聯(lián)合記者招待會上,他又對記者們強調說:“請記住,在1967年以前,以色列只有9英里寬,僅相當于華盛頓環(huán)形公路的半徑。這不是和平的邊界,而是戰(zhàn)爭重現(xiàn)的邊界,因為攻擊以色列將變得很有誘惑力。我們不能退回到無法防御的分界線,我們將不得不沿著與約旦的邊界保持長期的軍事存在?!?br/> 基于安全理由,以色列堅持至少是對部分約旦河西岸地區(qū)的控制。內塔尼亞胡強硬地表示:要實現(xiàn)和平,巴勒斯坦人必須接受一些“基本現(xiàn)實”:一是盡管以色列準備為實現(xiàn)和平作出“慷慨妥協(xié)”,但不能退回到1967年戰(zhàn)爭以前的邊界線。內塔尼亞胡主張以色列控制約旦河西岸40%~50%的土地,而巴勒斯坦則認為以色列應該撤出約旦河西岸80%~90%的地區(qū)。雙方立場相距甚遠,所以很難達到一致。
至于美國,作為以色列的堅定盟友,事實上一直持偏袒以色列的態(tài)度。在很長時期內,美國對是否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都含糊其詞,更談不上支持其領土主張了。直到“9?11”事件后,美為建立反恐聯(lián)盟,需要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和緩和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才首次宣布贊同建立巴勒斯坦國。2003年,美國公布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其主要內容是推動巴勒斯坦分階段建國,其中提及以色列軍隊最大程度地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奧巴馬上臺后,致力與伊斯蘭世界的對話,其中東政策進一步調整,最新表示就是宣布支持巴以在1967年線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從表面上看,美國部分接受了巴方立場,不再像以前那樣公開偏袒以色列。
影響因素與前景
但是,奧巴馬的新政策能否得到實行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它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
其一,奧巴馬這一宣示本身作秀的成分更多一些,缺乏付諸實行的政治意愿。奧巴馬深知,要和伊斯蘭世界建立相互理解的關系,就必須在巴以政策上有所突破,這是他這次講話的一個重要背景。但是,美以關系錯綜復雜,要迫使以色列接受政策變化并不容易。奧巴馬演講發(fā)表后的一系列表現(xiàn)已顯示了這一點。在他隨后與內塔尼亞胡聯(lián)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內塔尼亞胡大談對1967年線的反對,而奧巴馬則對此不置一詞。5月22日,奧巴馬向美國猶太人組織“美以公共關系委員會”發(fā)表講話時又再次表白,稱自己并不是說要讓以色列回到1967年前的邊界,是指巴以雙方在1967年邊界的基礎上通過“土地交換”來最終劃定邊界線,這是一個“彈性”的概念,邊界具體在何處,還是要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自己談。事實上,即使奧巴馬真有回到1967年線的意愿,他也不一定能夠做到。猶太裔在美國國內政治生活中影響巨大,面臨連任壓力的奧巴馬此時也不太可能去得罪這一重要的利益集團。
其二,巴以實力懸殊,巴方以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缺乏迫使以色列做出重大讓步的能力。以色列是中東地區(qū)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而且擁有健全的國家體制與訓練有素、作戰(zhàn)經驗豐富的軍隊。反觀巴方,領土(加沙和約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分割開來,處處受以方控制:燃料由以方供應,港口、碼頭均控制在以方手中,許多巴勒斯坦人只能靠每天去以色列打工來養(yǎng)家糊口。另外,巴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只能靠國際援助度日,根本缺乏與以色列進行正面對抗的實力。在外部,巴勒斯坦雖有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但這些阿拉伯國家彼此間立場并不一致,很難對以色列形成集中壓力。特別是當前阿拉伯世界處于動蕩時期,以前在巴以問題上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強人如穆巴拉克已下臺,更無法集中精力支持巴勒斯坦的主張。
由于這些因素,巴方要在1967年線的基礎上建國有很大的難度,至少短期內是如此。加上東耶路撒冷地位、難民回歸、水資源分配等其他問題,巴以沖突在較長時期內還會繼續(xù)僵持下去,巴勒斯坦人民仍會在憤怒與絕望中利用各種手段與以色列進行斗爭,從而為各種所謂“恐怖主義活動”留下深厚的土壤。要想走出悲劇性的暴力循環(huán),只有作為強者的美國和以色列從長遠考慮,做出真正慷慨的讓步,才能使和平與正義的陽光回到這片曾經“流著牛奶和蜜”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