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蔣介石認識到,僅僅依靠現有國力還不足以戰(zhàn)勝日本,故一面進行頑強抵抗,一面積極尋求外援。爭取德國、蘇聯和美國的援助并與這三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在抗戰(zhàn)的不同階段相繼開展的。
相交德國
德國與中國的交往始于清末,它在軍事技藝方面居于領先,故一直向中國輸出兵工技術、制造設備、艦船和軍火等。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這為中德之間展開新一輪的軍事和經濟合作提供了契機。
次年3月,由陳儀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由德軍退役上校鮑爾陪同赴德考察。此行有雙重目的:一是吸引德國大企業(yè)和財團加入中國的復興工作;二是聘請德國軍事顧問來華服務。當年11月,一個德國顧問團遠道而來,不過他們屬于個人行為,并沒有得到德國政府和軍方的認可。
鮑爾成為在華德國顧問團的首任團長,此后,相繼有佛采爾、塞克特、法肯豪森擔任這一職務。隨著德國顧問在華工作的展開,國民政府從德國購買軍火物資、引進軍工設備的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這讓他們嘗到了甜頭。德國政府遂于1936年4月與中國簽訂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以優(yōu)惠條件鼓勵中方繼續(xù)購置軍工產品。
1937年6月,國民政府派遣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及海軍部長陳紹寬赴德洽商軍火貨物交換及聘用德國軍事技術人員等內容。在七七事變前夕,中德之間關系融洽,這一時段是中方購買德國軍火的高潮。中國訂購的海陸空軍裝備及軍火物資種類繁多,大到飛機軍艦,小到手槍子彈,至少有近1.5億馬克的德國軍火物資運抵中國。
抗戰(zhàn)爆發(fā)時,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中央軍精銳之師裝備有清一色的德式武器。中國主要的兵工企業(yè)依靠德國設備進行生產,甚至連中國的防御計劃也是由德國軍事顧問制訂的。中日開戰(zhàn)后第一場重大戰(zhàn)役“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大約有70名德國軍事顧問參與指揮,國軍作戰(zhàn)勇猛,初戰(zhàn)告捷,讓一些西方人和日本人驚呼這是在與德軍作戰(zhàn)。德國軍事顧問忠于職守,但德國顧問團經10年努力所取得的大部分成果,卻在幾個月之內喪失殆盡,日軍攻城拔寨,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南京淪陷后,德國顧問團大多數成員隨國民政府撤往武漢。
隨著中日戰(zhàn)事升級并趨于持久,德國顧問團在華使命宣告終結。雖然在戰(zhàn)初德國宣布中立,并表示德日《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同中日沖突無甚關系,但這種中立實難持久,中德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1937年10月下旬,德國政府通過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中日沖突未見成效后,便采取了一系列迎合日本的措施,中德關系急轉直下,雙方曾經的“蜜月”完結,開始冷眼相待。1941年7月1日,德國公然承認汪偽政權,國民政府遂宣布與之斷交。
中德合作的形式簡單,蔣介石以私人名義雇用德國顧問,他們只對蔣個人負責。德國軍事顧問的作用在于向國民政府的軍隊初步灌輸現代軍事觀念,幫助其建立起一支比較現代化的部隊,大批德制武器和軍工設備的輸入,提高了中國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
聯姻蘇聯
1938年6月,在德國軍事顧問團即將從中國撤出的時候,27名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抵達中國,幫助中國抵御日本的侵略和擴張。
蘇聯軍事顧問首次來華是在大革命時期。1923~1924年期間,蘇聯在援助孫中山廣州政府的同時,又與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其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相異,導致雙方不睦。至1929年7月“中東路事件”發(fā)生,中蘇則完全斷絕關系。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對蘇聯遠東地區(qū)的安全造成威脅?!巴噙B”使得中蘇于次年12月恢復外交關系,但雙方矛盾和互不信任依存。
1933年5月,中蘇兩國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問題進行磋商,后因蘇聯方面的原因而擱置。1935年后,面對日本向華北的不斷擴張,南京政府適時調整對策,決定“聯蘇御日”。蔣介石陸續(xù)派人向蘇方試探,希望兩國越過“互不侵犯條約”而直接簽訂“互助條約”。
蘇聯從自身利益考量,擔心如果簽訂“互助條約”,勢必會深陷戰(zhàn)爭泥潭,所以始終未表態(tài)。但同時,蘇聯政府有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并表示一旦簽約,就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國民政府對此建議一直猶豫不決,它更關注的是具有實質意義的“中蘇互助條約”。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著眼于當前時局艱危和考慮到今后長遠利益,國民政府只能退而求其次,于8月21日在南京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后,參謀次長楊杰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赴蘇尋求援助。蘇聯則言而有信,立即采取積極行動,提供的第一批飛機和軍火等物資在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間源源不斷地運抵中國。
在抗戰(zhàn)的前4年,中國得到的援助主要來自蘇聯,以軍火為例:飛機1563架、坦克164輛、各種火炮1850門、各種炮彈280億發(fā)、各式機槍20320挺、步槍10萬支、各種車輛1337輛以及飛機發(fā)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戰(zhàn)略物資。與西方的綏靖政策和對侵略持縱容的態(tài)度相比,蘇聯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戰(zhàn)。
蘇聯援華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向中國派遣空軍志愿人員。他們擔負著兩項任務:一是直接參加對日空戰(zhàn)和轟炸,給日本空軍、海軍及地面部隊以重大打擊。從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來華的蘇聯空軍志愿人員有7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為抗戰(zhàn)獻身。二是培訓中國飛行員和航空技師,重建中國空軍,先后共培訓了1000多名飛行員和8000多名航空技術人員。
隨著蘇聯援華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1938年6月,應國民政府的請求,蘇聯又向中國派遣了高級軍事顧問,覆蓋各戰(zhàn)區(qū)、各兵種。工作內容包括訓練軍隊和參與重大戰(zhàn)役作戰(zhàn)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先后來華工作的蘇軍顧問有300多人,加上專家、技術人員等,總數約5000人。經由蘇聯顧問和教官培訓的中國軍校學員大約有9萬人。1938~1941年間,蘇軍顧問參與了中國正面戰(zhàn)場幾次重大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案的制訂。
1941年后,由于多方原因,中蘇關系走向低谷。6月22日,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全力應付德軍入侵,已無暇東顧。1942年2月,蘇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奉召回國,蘇聯援華至此告一段落。
中蘇之間的合作基礎是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擴張,但合作對雙方而言則是權宜之計。其合作的形式較為單一,僅限于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就蘇聯當時的國力而言,給予中國的軍事援助是及時和大量的。對中國來說,畢竟是在抗戰(zhàn)最孤立、最危險的階段得到了巨大的外援。
結盟美國
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囿于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在中國并無特殊利益需要保護,美國作壁上觀,采取了中立政策,以避免日美直接沖突。
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出于經濟上的考慮,中美于1933年簽訂了一筆價值5000萬美元的“棉麥借款協(xié)定”。1936年5月,兩國又以備忘錄和換文形式達成了一項“白銀協(xié)定”。
“七七事變”之后,國民政府最初并沒有求助美國。蔣介石是想通過短暫的抵抗引起英、法等國出面交涉,以便早日結束中日沖突,當時中國外交工作的重點是在英國。但是在所期待的九國公約會議和陶德曼調停相繼失敗之后,國民政府審時度勢,于1938年6月確立了以爭取美國為中心的戰(zhàn)時外交方針。
謀求美國的財政支持和貸款是國民政府爭取美國援助的重點。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國與美國達成了戰(zhàn)爭期間第一筆貸款協(xié)議即“桐油借款”,這是美國援華和戰(zhàn)時中美合作的肇始。1940年3月和9月,又分別簽訂了“華錫借款”和“鎢砂借款”,用于購買汽車、兵工材料、航空汽油、槍支等軍需物資。
從1939年春起,國民政府開始把爭取同英、法、美等國開展軍事合作的問題提上日程。國民政府擬就了一份關于中、英、法三國首先在遠東開展軍事、經濟合作的方案,在適當時機邀請?zhí)K聯參與,并請美國劍走偏鋒,一致對日,共同維護在遠東的權益。但英、法、美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明確表態(tài)。
中國爭取美國援助十分艱難,一方面在于美國《中立法》的掣肘,另一方面則在于羅斯福政府一直謹慎對待中日問題并努力尋求一種平衡,使其援華的力度和作用十分有限。
1940年秋,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形勢急轉直下,羅斯福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強中國的力量以牽制日本。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利用這一機會向美國施壓,并成功得到一筆1億美元的巨額援助。
1941年4月中旬,美國政府決定立即向中國提供4500萬美元的軍用物資,這是租借法案軍事援華的開始。羅斯福又于5月6日發(fā)表聲明,除表示軍火租借法案適用于中國外,并定下了“保衛(wèi)中國即是保衛(wèi)美國的關鍵”的基調,表明了一種“共存亡”的可喜態(tài)度。國民政府旋即任命宋子文為代表,加緊磋商相關事宜。他按照蔣介石的指示,與美方交涉軍事援華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三項:一是美國提供訓練與技術援助,幫助中國建立現代化空軍;二是訓練并裝備中國陸軍30個師;三是幫助中國建設滇緬鐵路和公路,并提供運輸車輛等。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共同的敵人使中美迅速結盟。但美國突然卷入戰(zhàn)爭,打亂了它剛剛實施的援華計劃,其“先歐后亞”的戰(zhàn)略使得中國處于美國所有供應線中最長的末端,所得到的現代化軍事裝備嚴重不足,中國軍隊到1944年5月累計所得的武器裝備不過萬余噸。這注定了中國戰(zhàn)場只能依靠非常有限的資源與日軍抗衡。
抗戰(zhàn)期間,中國對飛機的需求最為迫切,雖然美國提供的飛機數量與中國的需求之間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缺口,但在中國從外國獲得的全部2351架飛機中,向美國購買與租賃的合計為1394架,占了總數的59%,給中國空軍以強力支援。從1941年5月至戰(zhàn)爭結束,美國援華租借物資中槍炮彈藥、飛機、坦克、車輛、船艦及各種軍用裝備價值達5.17億美元。
中美之間的合作從形式上看較為全面,但拓展的領域并不寬。不過,中美兩國為徹底擊敗日本而結盟,因而是雙贏。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雖然有限,但它為中國保持了一支空中力量,先進的美式裝備起到了極大的抵御作用。整個抗戰(zhàn)期間,美國向中國提供的援助最為全面、規(guī)模最大。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