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藏節(jié)是苗族眾多節(jié)日中的一個,獨特而又隆重。鼓藏節(jié),又稱“吃牯(鼓)藏”、“吃牯臟”、“祭鼓節(jié)”、“鼓社節(jié)”、“刺牛”等,苗語稱“牯噥江略”,是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是苗族古老的祭祖節(jié)慶,舉辦時間各個地區(qū)不太統(tǒng)一。
鼓藏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
《苗族古歌》與鼓藏節(jié)苗族有語言無文字,能歌善舞,他們用歌記錄本族的故事和過去,于是就有了苗族經(jīng)典—《苗族古歌》?!睹缱骞鸥琛防镎f楓樹是萬物之源,在上古時代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樹根作泥鰍,樹干作銅鼓,樹枝作鳥鴿,樹心中生出的蝴蝶生下12個蛋。蝴蝶媽媽經(jīng)過3年的孵化,成功孵出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11個人、鬼、神、獸。剩下的一個蛋經(jīng)過3年的孵化后依舊無果。蝴蝶媽媽求助于暴風(fēng),暴風(fēng)將蛋刮下山崖,殼裂鉆出一頭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化它,就把蝴蝶媽媽氣死了。擁耶、妮耶用這頭牛耕地種田,但始終沒有好收成。擁耶、妮耶從鬼神那里得知,因為牯牛氣死了蝴蝶媽媽,所以這頭牛耕種的田園長不出好莊稼,只有把牛殺掉,用牛祭祀蝴蝶媽媽才能得到豐收。
民族遷徙與鼓藏節(jié)在遠(yuǎn)古時代,有一支苗族祖先輾轉(zhuǎn)遷徙到西江地界。那時的西江一片原始森林,他們走累了就躺下休息。隨遷的獵狗下山轉(zhuǎn)了一圈回來后,身上粘著幾粒谷子,先祖認(rèn)為是吉兆,就在西江定居了。他們辛勤勞作、開墾種植,秋收時有了好收成,就把糧食儲存在銅鼓里,一年裝一銅鼓,連續(xù)13年,年年大豐收,于是他們決定不再走了,永久聚居于這里。為紀(jì)念這一盛事,他們舉行了吹蘆笙、跳銅鼓舞、殺牛祭祖的盛大慶典。
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苗族一個叫“耶”的老祖公帶著3個兒子和眾多族人,經(jīng)萬里跋涉,從洞庭湖邊來到了貴州境內(nèi),大家感到非常高興,就聚在一起吹蘆笙、跳銅鼓舞。一跳就是九天九夜,銅鼓跳破了,蘆笙吹折了,“耶”就把碎了的銅鼓和折了的蘆笙分成3份,分別送給3個兒子,要他們各走一方。小兒子興耶帶著一支人馬沿都柳江上游遷徙,翻過雷公山,經(jīng)過13年的時間來到西江。興耶和部下為了懷念先祖,叮囑他的子孫每13年跳銅鼓舞、吹蘆笙九天九夜和殺牯牛來祭拜祖宗。
愛情與鼓藏節(jié)很久以前,一個叫榜喬的苗家姑娘被變成人的老虎精抓走了。一位叫保更的年輕人歷盡千辛萬苦,把榜喬救了回來,但沒有留下姓名就走了。榜喬為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就造了莽筒、蘆笙、木鼓、銅鑼、銅鼓,聚集族人在一起歡歌跳舞,最終在來看熱鬧的人群中發(fā)現(xiàn)了曾經(jīng)救自己命的恩人。榜喬遭難3年,吹蘆笙、跳銅鼓舞尋找恩人用了6年,榜喬的父親喬公考察保更又用了3年,前后一共用了12年才成就榜喬和保更的婚事。在他們舉辦婚禮時,喬公家宰大牛、殺肥豬宴請來客,吹蘆笙、跳銅鼓舞進行慶祝,鼓藏節(jié)由此產(chǎn)生。
鄉(xiāng)情與鼓藏節(jié)遠(yuǎn)古時,苗家有兩姐妹,她們美麗善良、勤勞聰慧,姐姐叫“賁”(苗語:花),妹妹叫“鯁”(苗語:蟲)。有一天兩姐妹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盯上,老虎幻化成兩青年人,將姐妹倆騙至大山里吃掉。全寨人痛不欲生,她們的父親和哥哥想方設(shè)法用計謀捉住并砍死了老虎,同時關(guān)閉寨門,殺了一頭牯牛祭祀死去的兩姐妹。祭祀完畢之后,就請全寨人吃牛肉,并且告誡大家不要再上當(dāng)受騙。這也是牯(鼓)藏節(jié)由來的傳說。
不同的傳說都飽含了苗族人特有的文化寄寓。這些傳說將苗族對先祖的懷念之情、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對愛情的忠貞之情、對鄉(xiāng)民的和睦之情、對社會的安定向往和苗族人民的勤勞本性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了。
鼓藏節(jié)的儀式
鼓藏節(jié)一般在關(guān)系比較密切的苗寨間進行,由苗族鼓藏頭組織、安排一系列活動。鼓藏節(jié)有小鼓和大鼓之分,小鼓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后農(nóng)閑時節(jié),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并舉行斗牛、吹蘆笙、跳舞等活動,一般持續(xù)5~9天;大鼓由各寨輪流承辦,一般13虛年(12周年)舉行一次,每次持續(xù)4年,有的寨子改為3年。
鼓藏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是殺牛祭祖。鼓藏頭是由鼓社組織的領(lǐng)導(dǎo)、群眾選舉產(chǎn)生的,一般要具備夫妻雙方身體健康、兒女雙全、雙親健在、品行端正、口碑好、經(jīng)濟條件偏中上水平等條件。當(dāng)寨中有多位壯年男子被推舉為鼓藏頭候選人時,就需要另請德高望重的“牯藏師”采用“打草卦”的方式從中選出一人。鼓社,苗語稱“江略”,由若干有共同血緣的家族組成,是一種氏族組織。苗族在自治時期,鼓社管理整個氏族的生產(chǎn)、祭祀、倫理及糾紛的調(diào)解等事務(wù)。此外,先民還利用鼓社在審判和軍事聯(lián)盟等事宜中的作用來加強凝聚力,維系社會安定。
大鼓
大鼓一般包括招龍、醒鼓、迎鼓、審牛、白鼓節(jié)等儀式。
招龍在鼓藏節(jié)第1年2月申日舉行。全鼓社的男女老幼聚集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下,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儀式。神樹上粘貼著太陽圖案的剪紙和紙人地神,旁邊擺放一頭肥豬、12碗酒、12碗雞、鴨、魚作為祭品。祭師念“招龍詞”,念畢,朗聲背誦家族史,向全寨人進行苗族歷史教育。之后,祭師用麻線穿一只公鴨的鼻子,沿途展示,一邊吹奏招龍?zhí)J笙曲,一邊呼喚“快醒快醒地龍,神鼓藏節(jié)日已來臨,起來與祖神共歡慶”。全體族人在山上植樹,之后踩鼓跳笙。
醒鼓在第1年7月寅日于鼓山上的鼓廟里舉辦。儀式由身著鼓藏服的鼓藏頭主持,參加人員有祭師、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有酒、雞、鴨、魚和糯米飯,每樣祭品分12份擺放,祭師先誦念“醒鼓詞”。念畢,宰公鴨一只,將鴨血淋灑在圣鼓周圍。寨老們吹響蘆笙,鼓藏頭敲鼓3下,祭師再念“醒鼓詞”,醒鼓隊伍回到寨上鼓堂時,全體寨民到鼓堂迎接。
迎鼓在第2年10月卯日舉辦。儀式地點、參加人和祭品與“醒鼓”儀式相同,擺好祭品后,祭師誦念“迎鼓詞”。念畢,鼓藏頭舉砍刀在前開路,象征性地將祖靈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隊伍吹奏蘆笙跟隨,回到山寨鼓堂。全體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灘上斗牛。
審牛于第3年4月吉日舉辦。審牛時要唱“贊牛歌”,并用茅草掃遍牛全身,寓意將附著在牛身上的邪氣驅(qū)除。同年9月丑日,舉行獻牲、祭鼓儀式,將每頭按習(xí)俗打扮好的祭祖牯牛宰殺來祭祖,一般先殺鼓藏頭家的牛,再殺其他的牛。當(dāng)晚各戶家祭。節(jié)日共計14天,最后一天全體寨民集中到鼓廟舉行祭鼓儀式,之后整日載歌載舞。
第4年10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白鼓節(jié)”,也是鼓藏節(jié)的結(jié)束儀式。是日天亮前,鼓藏頭家率先殺豬,然后各戶相繼進行,中午各戶舉行家祭,寅日全體寨民在鼓廟舉行公祭。第14天將祖靈圣鼓送回鼓山,持續(xù)4年的鼓藏節(jié)到此結(jié)束。
小鼓
小鼓一般包括齋戒、敬祖、敬寨蘆笙、敬客飯、鼓牛旋堂、殺牲、分食牲牛等儀式。
齋戒是指飲食、言語禁忌。由鼓藏頭家殺一頭豬,將肉切成小塊用竹條串為肉串,按全寨戶數(shù)分發(fā)。各戶在收到肉串之前可以食蔬菜,收到肉串后就意味著進入節(jié)日期,從此開始忌食蔬菜,只食肉和米至節(jié)日完畢。節(jié)日開始后,語言禁忌也隨之開始,只能講鼓藏語。
敬祖在節(jié)日期間奉行多次。由鼓藏戶(殺牲家庭)請祭師到家里念祝辭,請祖宗來食用祭品。祭品有魚肉、鴨肉、米飯、酒等。祭祖結(jié)束后,由男主人從各祭品中撕一點擲于地上,以示祖先享用過了,然后再由主人邀祭師一起吃祖先享用后剩下的祭品。
前來參與祭祀的親友到達后,為營造節(jié)日氣氛而組織蘆笙隊游行,稱為“敬寨蘆笙”。從大寨開始,蘆笙隊吹奏專門曲目分別前往各個鼓藏戶。進寨前,要在寨頭吹奏蘆笙燃放鞭炮,然后到鼓藏戶家門前的場地吹奏蘆笙;也有的是在寨子的廣場上舉行蘆笙舞會,謂之“跳月”或“走堂”,參加者都是本寨和外寨來祭祀的男女青年。男子吹奏蘆笙,女子著盛裝跳舞,他們圍繞廣場中央樹立的一桿幡逆時針轉(zhuǎn)圈。
敬寨蘆笙的次日,鼓藏戶向前來參加祭祀的親友敬獻酒食,舉行“敬客飯”。這項活動是由各鼓藏戶準(zhǔn)備一套酒食,包括一籮筐糯米飯、熟豬肉及米酒,這些食品也是祭品。午飯過后,由各戶挑著食物列隊前往寨子廣場的鼓藏坪。挑食物的隊伍圍繞鼓藏坪逆時針轉(zhuǎn)3圈,然后由本寨長者宣布,將這些食物分給客人當(dāng)場食用。主人用盛了米酒的牛角杯向客人敬獻,酒食過后,在原地舉行大型蘆笙舞會。
鼓牛旋堂又叫“踩牛堂”,在殺牲前舉行。待宰的牯牛披緞掛彩編為若干隊伍,每支隊伍高舉數(shù)面繪有傳統(tǒng)圖案的長條土布祭旗,其后是槍手、著百鳥服的蘆笙手、鞭炮手和年輕的婦女們。牯牛在男人的簇?fù)硐乱来稳牍牟仄毫料?,蘆笙和鞭炮齊鳴,甚是隆重。鼓藏頭家的牲牛率先旋堂,旋堂儀式是入場后逆時針繞中心幡轉(zhuǎn)3圈,之后,由寨老將地上和好的泥涂在牛的脊背上,在泥上撒一把帶殼的稻粒,再將綢緞披在牛身上,將兩個銀項圈分別戴在牛角上,用一塊頭帕纏好。隨后,各戶牲牛依次旋堂。
旋堂后,請祭師分別對祖宗和祭牲做法事,對祖宗做法事時殺一只雞,對祭牲做法事時殺一只鴨,這一儀式即為“殺牲”。隨后,雞鴨和殺掉的牛都被人們分享。殺牲的時間選在凌晨,子時過后即可開始。先殺鼓藏頭家的牛,屠殺之后鳴鐵炮報信,全寨祭祖牯牛頃刻間倒在利斧之下,這時寨子里充滿了神秘的氣息和血腥氣。宰殺之后,將牛頭冒出的熱血涂抹在牛的雙角上,用一根竹簽將牛舌扯出嘴外穿住,寓意防止牲牛去閻羅王那里告惡狀。有的村寨在殺牲前還祈?!耙坏脙号勉~鼓,三得大壩田……”
牲牛解好后,以內(nèi)臟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族里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村寨平安。祭祀畢,煮肉招待參與祭祀的親友一起享用,剩余的牲肉分成若干份,客散時,主人送給來賓,這一儀式稱為“分食牲?!?。至此,整個活動結(jié)束。
【責(zé)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