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岔
北岔是一個坑口,因為在溝里的頂端,且北向延伸,故名。這是日本人勘探并開采的礦點,屬于清原金銅礦的一部分。據(jù)說,清原金銅礦像一頭牛,樹基溝是牛尾巴,紅透山是一只牛蹄子,其余三只牛蹄和牛頭、牛身在哪兒,誰也不知道。也許日本鬼子的手里有一張礦脈圖,但肯定已銷毀或帶回國。
北岔給我的最初記憶是:一九七一年,這里發(fā)生瓦斯爆炸,有人死亡。我的同學小文的父親身埋其中。那時,小文只有五歲。若干年后,我與小文來到這個業(yè)已廢棄的坑口,我們想進去看看當年的爆炸現(xiàn)場,卻見里面汩汩冒水,探之,沒膝。村人說,里面先是一條百余米長的巷道,然后是深不可測的豎井,井壁焊有鐵梯,援梯而下,可見寬敞的硐室,室壁畫有毛主席像和他老人家的語錄。去年,坑口已封,我們永遠也看不到這段歷史了。
南岔
與北岔一樣,南岔亦是一個坑口,當然,它在南面。如果說北岔是一條牛尾巴,那它一定是與南岔相連。
南岔比北岔開采得晚,以至我記事時,那里還是熱火朝天的場面:工人們身穿工作服,頭戴安全帽,肩挎炮藥兜子成群結隊地向這個溝筒子里走去。父親就是其中一個。后來,父親退休了,這個坑口也黃了,為了生計,父親找到領導要求留在這里打更。其實,父親的真實想法是白天去附近的山上砍柴,開荒種地,夜里宿在工房,既可以掙些補貼,又不耽誤活計。領導允諾。從此,每天放學后,我就有了一項新任務,那就是給父親送飯。好在南岔離家不遠,三十分鐘即可走到。
火藥庫
顧名思義,火藥庫是儲備火藥的地方,是為礦山的掘進開采放炮所用。所以,它的位置就很偏僻,遠離居民區(qū),在溝里的一個半山腰上。
我對火藥庫的印象很深,因為父親在一次火車事故中摔傷了腿,康復后即被安排在這里上班,意思是活兒不累,如療養(yǎng)。這樣父親就很少回家,每天抱著那桿三十八大蓋(步槍)堅守崗位,即使不當班,亦不輕易下山,因為路遠,且還腿疼。因為是在地表工作,單位不發(fā)保健(工作餐),父親就在火藥庫旁邊開塊菜地,種上蔬菜,也從家中拿了米,索性自己在班上做起飯來。為此,母親很是擔憂,想方設法做些父親不能做的面食,如糖餅、餃子,然后讓我送去。這可是一個美差,因為給父親送飯,不僅可以暫時逃避家里的活計,邊走邊玩,到了目的地還可以和父親一同享受美餐。吃飽喝足,再翻箱倒柜,或許就能從哪個犄角旮旯蹦出個子彈殼來!那個年代,這可是稀罕的東西,甚至超過毛主席像章。而火藥庫山下,正是同班一個漂亮女生的爺爺家,有時送飯路上,我們會不期而遇,雖然彼此并不說話,可我喜歡那種莫名的感覺。
二〇五
二〇五是小火車名,確切地說,我們故鄉(xiāng)的小火車頭是205型號,至于何年何月何地制造,則非我輩能知。但我知道,從樹基溝溝里的始發(fā)站到北三家穿過山洞停在半山腰的終點,全程四十公里,中間??磕喜?、土窩棚、三道觀、石頭人、二道溝五個站。二〇五載著它兩節(jié)綠色車廂,走走停停,晃晃悠悠,經(jīng)過四十多分鐘才能走完全程。如果是冬天,則會更久。
每一個故鄉(xiāng)人,都是用這輛二〇五拽出溝的!無論官人,還是百姓。即使后來二〇五換成內燃機,人們還是習慣這種叫法。遺憾的是,隨著樹基溝鎮(zhèn)的撤銷,坑口的關閉,工廠的遷徙,學校的轉移,二〇五也早已走出人們的視線,連同它腳下那兩條瘦瘦的鐵軌。
鐵道
鐵道是故鄉(xiāng)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交通路線,鐵道上的小火車即可載人,亦可拉礦,只要時間錯開,就能各得其所。
鐵道之于我,又不僅僅是出走或回歸。更多的時候,是我在上面徘徊,彳亍,蹲坐或站立,手里拿著書本,也許什么都不拿地低頭想著心事。天上云卷云舒,道旁花開花落。一個人,二個人,幾個人待到很晚。童年,少年,青年漸漸老去;早晨,黃昏,深夜,日月更迭。如果問我故鄉(xiāng)門前的那條窄窄的鐵道帶給我最深的記憶是什么?那么,我想說:就是與同學谷守紅的徹夜長談!那時我們初中剛畢業(yè),面臨中考,我們相互激勵,相互迷茫,終于又邁進同一所學校。倏忽二十年,如今,我們已成老友,如一壺陳年的酒。
鐵道南
糧站下邊的鐵道南是一塊坡地,過坡地是連綿起伏的山,山外還是山。有若干條小道從坡地通往山中,細如羊腸,是人們上山打柴、采野菜和蘑菇的路徑。那塊坡地,平坦些的歸農(nóng)戶所有,而一些邊邊角角,則是我們這些工人戶開墾的,謂之小股地。小股地并不一定都種莊稼,很多是用來堆放柴火,一垛一垛連成排,很是壯觀。
于是,鐵道南成了我們這片孩子的樂園。只要放學,只要沒有家務可做,我們就會盡情地在這里撒歡兒:鉆苞米地玩打仗,進高粱地吃烏米,躲柴火垛捉迷藏,掰豆稈兒編刀槍……無不興高采烈,樂而忘返。如果是春天,起風的夜晚,誰家的柴火垛被仇人點燃,就會一垛一垛牽連數(shù)家,使得我們這些鐵道旁的住戶,紛紛擔上自家水桶,從水井沿到鐵道南,往來穿梭,直至撲滅大火。
這時,失火的人家,婦人就會破口大罵縱火者不得好死,男人則是一邊給鄰人點煙,一邊琢磨怎樣再打一垛柴火。
三公里
三公里是一個火車站,當然也是指距離,也就是說從小火車的始發(fā)站即零公里處,向北三家方向行駛三公里,就到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靠著一個叫作土窩棚的村子,位于鐵道下邊不遠處,隔著一片高粱地,一條河,一條公路和一片稻田。鐵道上面則是西山,林木茂盛,百花絢麗,是春天采野菜秋天揀蘑菇的好去處。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村子,所以才在這里設了一個車站。但我們誰都不愿意叫土窩棚車站,而是一口一個三公里,潛意識里三公里是數(shù)學,洋氣。土窩棚自然土,說起距離,也一定是幾畝幾畝的。這里的我們,自然也是指居住在樹基溝鎮(zhèn)上工人戶的我們。
糧站前白房
糧站前白房也在鐵道的北邊,中間隔著菜園,凡是乘坐小火車的人,無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只要坐在車上,面朝北窗,都會看到這座白房以及白房前園子里的蔬菜瓜果,仰面朝天的向日葵,甚至搖曳多姿的罌粟。如果是夏天,還可以看到房前晾曬的衣服,打開的門窗,站在院子里翹首瞇眼的身影。
這一趟房一共住著四家,我家在最西頭,向東依次是劉波家、孫朋家和小胖家。當然,我說的劉波孫朋小胖,都是與我一樣的半大孩子,我們的身上身下還有哥姐弟妹,比如劉波二姐叫劉萍,孫朋哥哥叫雙人子,小胖有個練武的五哥,在院子里打車轱轆靶子一連能打三個。這四家當中也只有我家沒有女孩,或者說曾經(jīng)有過,但最后都夭折了。所以我們家清一色是男孩,五個,我老四,身下還有個弟弟。但和我經(jīng)常在一起玩的是劉波孫朋。孫朋與我同歲,劉波比我倆小一歲,我們仨亦是同學。每天上學,他們倆都要在家等我從西邊過來,然后一起上鐵道,走過窗前,我就將書包扔給劉波,告訴他左肩一個右肩一個,既平衡又威武,仿佛挎了雙匣子(槍)!孫朋就在一旁笑。這小子是我們仨當中心眼最多的一個,雖然學習不咋地,光小學五年級就念了三年,用他的話說是為了打基礎。但他的長處,卻是我和劉波永遠也無法企及的,比如上山打柴,下地挑糞,比如那年冬天大雪封門,一只野雞居然飛到他家門前的園子里覓食,這小子打開窗戶,三蹦兩蹦地躥了過去,最終將野雞變成那年春節(jié)他家餐桌上的美味!
其實,孫朋家是糧站前白房搬來最晚的一戶。之前,那間屋住著一個李姓人家,且在門前的園子里打了口水井。有一年,他家的一個小男孩不慎掉進了井里,所幸沒有淹死,被人用土籃子撈了上來。
下院
下院是指糧站前白房東邊的幾棟房,因為位置比較偏下,故得名。實際上,糧站前白房是一棟很孤立的房子:左為西壕溝,前為火車道,后面除一個園子外就是糧站大院的圍墻,要不是東邊挨著下院,有一條寬敞的胡同通往公路,簡直難以進出。所以,下院不僅是我和劉波孫朋的交通要道,也是眾多孩子們的歡場。
但下院的居民似乎不大穩(wěn)定,搬來搬去的總。男孩也不多,除了丁寶武楊鎖柱曹大軍,基本也沒有誰和我們玩。王貴富是個例外。
劉波經(jīng)常給我背書包,孫朋一直跟在我的身后屁顛屁顛的,除了他倆之外,我似乎還管不了其他什么人,尤其那些學習不好經(jīng)常逃課的小子,每每在下院遇見都想躲著走。這也不是說我和劉波怎么怕他們,主要是我們玩不到一塊堆去,所謂道不合不相為謀吧。如果說淘氣,我和劉波頂多是貓在房后畫兩張電影票,或是在鐵軌上軋個釘子什么的自娛,而那幫小子完全不屑于這些,摘誰家沙果李子是小事,弄不好晚上點柴火垛亦是在所不辭。犯不上,跟他們。
但也不是井水不犯河水。
所以我們就和王貴富好。因為王貴富是他們其中的一員,人高馬大,勇猛威武,我們是同班同學,且他的爸爸和我的爸爸都在火藥庫上班,關系自然拉近了一些。這樣,再和那幫小子碰面,他們就點頭哈腰了。只是小學沒念完,王貴富就喝敵敵畏死了,弄得我和劉波孫朋一度傷感,沒著沒落。
河套
出下院,過公路,沿著中學外的圍墻向北走,不遠就是河套了。這是鎮(zhèn)上唯一的一條河,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反正是從溝里流出,由西向東,傍著山腳一路走來。僅管河面不寬,水流不急,每到夏天,這里仍是我們的樂園,亦是大人們洗衣裳放鴨鵝的地方。
但我最終沒有學會游泳。雖然我也滿頭大汗地跟著哥哥們抬土壘壩,清理河床,將河面憋得老高,可我不會像別人那樣暢游其間,無論仰面朝天,還是頭埋水底,哪怕最簡單的狗刨呢也不會,更甭說是脫光了衣服從河畔的山崖上縱身一躍了。所以,常常覺得自己很沒面子。
小館
小館就是飯館,鎮(zhèn)上唯一的一家飯館,位于合社后身。草房,泥墻,窗戶紙糊在外的兩扇木格窗子,高高的門檻,一盞十五瓦的小燈泡從屋頂?shù)跸聛?,昏黃的燈光透過騰騰熱氣,散落在屋地面的三張木桌上。
小館老板姓單,我們都叫單大爺。
小館兼做豆腐。有腦,有塊,有片,幾分錢幾角錢不等,也可以用豆子換,既經(jīng)濟又實惠。
小館雖然對外開放,但大多數(shù)是公家未了客人才在此招待,比如礦上鎮(zhèn)里工廠學校衛(wèi)生所派出所,接待上級部門檢查工作什么的。個人很少有去就餐的,即便家里來了親戚,也頂多是買兩三個菜用飯盒裝回家吃,謂之待戚(音qie)。
合社
合社是指鎮(zhèn)上的兩個商店,一為綜合商店,一為副食商店。為什么叫合社,是合作社的簡稱嗎,還是說著順口?我至今不得而知。
應該說,合社是鎮(zhèn)上最熱鬧的地方,尤其是春節(jié)前夕,不僅大人們背著兜子提著籃子來這里采購,就是我們這些窮孩子,也要把一年中積攢的零花錢悉數(shù)花掉。鞭炮,糖塊,小人書,恨不得一網(wǎng)打盡。即使囊中空空,也愿意趴在柜臺玻璃上窺視個把鐘頭,不肯挪動一步。
那時很多東西都是憑票供應,香煙,白糖,雞蛋,布料,尤其是豬肉,一年到頭,似乎也只有到了春節(jié)的時候才能多買一點兒,且人山人海往前擁,滿臉堆笑地央求手握砍刀一臉胡須的店員,想盡量割些肥肉,以便回家能煉出油來!
忠字門
忠字門在小火車終點站下面一點的大道上,在站臺上一眼就能看見那兩個高高立起的鐵架子門柱,門柱上面搭一弧形門楣,楣內楣外均鑲有紅色五星。門柱上則是紅底黃字標語,什么內容已經(jīng)忘記,大概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萬歲萬歲之類。
我雖然生在“文革”期間,但記憶中卻不曾見過人們是如何在忠字門下手捧《毛選》舞之蹈之口中念念有詞的。但每每路過那里,還是會不由得聯(lián)想起電影中的某些鏡頭,盡管遙遠,亦如昨天。而忠字門,似乎也成為鎮(zhèn)上的一個標志性建筑,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誰誰對誰說:今晚我在忠字門下等你,不見不散。誰誰告訴誰:我家住在忠字門旁邊那趟白房里。
糧站
同合社一樣,糧站也是國營單位,且整個鎮(zhèn)上只有一個。因為位于我家房后,靠近公路邊,我家也被通常叫做糧站前白房——白房,就是白灰抹面的房子。
如果不走鐵道,走公路,我每天上下學都要經(jīng)過糧站,都要側頭目睹那些涂著黃油漆的窗板和門板。上學時間,它們還沒有開啟,那些窗板上就異常醒目地寫著幾個紅色大字:以糧為鋼,鋼舉目張。不知何意。但放學的時候,這些窗板早已拉開,門板戳立兩旁,人們進進出出,或提油或扛米或背面。米是玉米高粱米,面是苞米面,至于大米白面,都是要憑票供應的,很多人家不到過年是不會輕易領取的。
后來,糧站有了一臺12時黑白電視機,是鎮(zhèn)上不多的幾臺之一,且離家近,晚飯后,我和鄰家的孩子們就蜂擁了去看,終于惹煩了白發(fā)蒼蒼的打更老頭,無論我們在外面怎樣叫喊,怎樣使出吃奶力氣搖晃大鐵門,老頭就是不開,急了,還會丟出一兩塊磚頭——因為我們當中不知哪一個,喊了老頭的外號——白毛子!至于磚頭是否擦破頭皮還是砸在鐵門的欄桿上擦出火星,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晚的電視甭想看了,盡管門縫里飄出《霍元甲》的主題歌。
一百零四戶
鎮(zhèn)上的工人戶大致分為三個片區(qū),即小火車終點站一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溝里,然后是合社附近的道南道北兩片,再就是我們糧站下片。所謂一百零四戶,就是居住在合社后面的一百零四戶居民,因為靠近合社飯館和菜市場,故也是鎮(zhèn)中心。至于究竟在什么時期是一百零四戶或一百零五戶一百零三戶,無從考據(jù)。
我之所以記憶猶新,是因為那里住著我的兩位同學,一位是老五明,一位是海頭。另一個原因是,鎮(zhèn)上唯一的一家郵局就設在這些住戶當中的某一趟白灰房頭,靠近飯館前小廣場的邊上,這是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寄信,取信,發(fā)電報,收電報,或是訂閱報刊雜志,順路都可以去那兩位同學家轉轉。
沙臺后溝
沙臺后溝是比溝里還溝里的一條小溝,且后。沙臺是坑口回填用的沙堆,沙堆后面的溝口住著幾戶人家,其中一戶是我的另一個同學王有金家,一戶是劉波二姐的同學邱振海家,另一戶可能姓毛。別小看這幾戶人家,邱振海是這個鎮(zhèn)上第一個大學生,一度成為家長們教育子女的范本。當然,我的同學王有金跟我一樣,不僅沒拿范本當范本,而且?guī)缀醭蔀榉疵娼滩摹?br/> 一次政治課上,老師在臺上提問問題,說這個問題很難,請咱班學習最好的同學來回答。王有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能問到自己的頭上,仍是在一旁瞇眼犯困,但老師還是叫了他的名字。
懵里懵懂,王有金在同學們的笑浪聲里站了起來,一邊手擦口水一邊順嘴胡謅。老師說:差不多,差不多,再想想,再想想。可憐王有金云里霧里哪知道老師的伎倆,一個粉筆頭打在他冒著虛汗的腦門,然后說:不對!坐下!
莫日紅
莫日紅是樹基溝一帶最高的山,海拔一千多米,在清原縣屬于第三高峰。每當夕陽落后,山頂仍返照紅光,故得名沒日紅,亦寫成莫日紅。
我對莫日紅最初的印象,不是它的山高水長,云遮霧繞,也不是它的皚皚白雪,晚陽夕照,而是電影——駐扎在莫日紅山上的解放軍開著綠色軍車來我們鎮(zhèn)上放映電影。軍民一家,魚水情深。那時小鎮(zhèn)上的廣播喇叭總會隔三岔五播送放映電影的消息,每到這時,我們就會知道:莫日紅山上的解放軍又來演電影了!而第一次上莫日紅山,則是中學以后,學校老師和山上的部隊要打一場籃球賽,要我們跟著去當觀眾。誰輸誰贏,業(yè)已忘記,但從此知道了山上的營房、崗哨和防空洞,甚至小型飛機場。
也曾跟隨哥哥去莫日紅山上砍柴,那里有很多原始森林,二缸粗的菜板都能伐到。當然,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以后的某年某月,駐扎在山上的部隊也不知不覺地撤走了。
俱樂部
俱樂部是整個鎮(zhèn)上最大的房子,或者說是唯一的樓房:因為房子里面的后半部分搭有看臺,兩人多高,與樓梯一樣都是木板結構,走上去咚咚作響。
俱樂部除用來開大會外,也經(jīng)常演電影、二人轉或革命樣板戲,當然這要根據(jù)當時的形勢。記憶中有關俱樂部的故事太多太多,比如開地痞流氓批判會,將那些留著長發(fā)、穿著喇叭褲的青年男女趕往臺上,當著千百觀眾削發(fā)剪褲;比如毛主席去世,整個鎮(zhèn)上的工農(nóng)學商排隊到這里向老人家遺像告別默哀;比如一九七五年早春二月,海城大地震突然來臨,正在這里看電影的人們驚慌失措,落荒而逃;比如俱樂部里的談情說愛、小偷小摸;比如我和劉波沒有電影票,偷著在彩紙上描畫一番,就想乘夜色朦朧之際蒙混過關,甚至拿了燃著的油氈紙沿地下管道摸進大廳——當然,成功率總是很低。
七十年代后期,俱樂部就很少使用了,偶爾走過那里,只會看到墻上白漆寫就的革命標語,還有門前廣場上立著的孤單的旗桿。
菜窖
鎮(zhèn)上的人家除了居住的房屋、儲藏糧食和雜物的倉房之外,幾乎每家都有一個菜窖,在房前屋后,或附近的山坡。這是東北的特色,因為氣候寒冷,剛一入冬,人們就要將白菜、土豆、地瓜、蘿卜,甚至留作過年的蘋果豬肉下到窖里,以保吃時新鮮。
因此,挖菜窖成了每個家庭的一項主要活計,雖不是年年挖,但也絕非一勞永逸,而且要選擇干燥不易出水又不會塌陷的地方。也不能離家太遠,太遠拿取不便,還會招來賊人。
小學
小學校是兩棟歇山式瓦房,位于小火車終點站的上面,也就是南山坡下。從大道可以上去,從小道也可以穿去。因為放學時老師往往要求站排走,所以常走大道,但上學時,我和劉波孫朋是堅決走小道的。小道快,也有意思。
沒有意思的是,整個小學孫朋念了八個年頭,為此到初中時,我和劉波就失去了這個要好的伙伴。更沒有意思的是,我和劉波、孫朋、王貴富、侯振剛、劉剛、韓朝中、王玉久、姜寶石被班主任評定為“八人幫”,而我,居然又被認為是“八人幫”的頭,比王張江姚四人幫似乎還狠?,F(xiàn)在想來,這事雖然一直如鯁在喉,但我似乎也并不十分冤枉,因為我的確是很團結同學,包括當時站在教室黑板前的這八位同學。但劉波一直是班中學習成績最好的幾個人之一,且平時樹葉掉下來都怕砸腦袋的主兒,怎么忽然就成了害群之馬呢?
老師說:劉波是被我們利用并拉下水的!
這場風波過后,劉波還是愿意和我們玩,起碼一起上學放學。而我也并不總是這么倒霉,三年級后,就開始幫學校少先隊出墻報給廣播站寫表揚稿了,當然,也知道暗戀班中那個扎小辮穿黃色衣裳的女同學。
中學
中學在糧站對過兒,中間只隔一條馬路。
中學的事情太多了,不想說了。包括一直還想著那個扎小辮穿黃色衣裳的女同學(雖然初二時她已經(jīng)轉到了更大的礦山讀書),也一直和劉波團結著,還有霍紹文、谷守紅、郭鴻。墻報仍然在寫,稿件已經(jīng)投到了礦報市報,書法作品開始參加展覽,開始拜見文化名流,開始厭煩理科喜歡文科,開始閱讀大量文學與藝術書籍,開始知道什么叫手淫。
作為故鄉(xiāng)我的最后一個名詞,中學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幾間房屋,靠北邊的白楊樹和南北墻,課本和足球,早自習和晚自習,物理老師曲家庭的長筒手電,數(shù)學老師鞠淑芝的三尺教鞭,等等,應該都是一種助跑或注腳,雖然我沒有跑多遠,還時常崴腳。但記憶不會斷裂,不會忘卻雨雪輕揚的那個上午,出樹基溝那條公路旁的山崗上埋葬了我的恩師孟德義先生,不會忘記先生在我的詩稿上的批注,以及無數(shù)次的開懷暢飲,徹夜長談。
作者檔案
程遠: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于遼寧,現(xiàn)為某報編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有作品散見于全國報刊雜志及網(wǎng)絡,部分作品收入文集或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