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公車改革”
自古以來,官車對于官員來說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場的象征。古代各朝各代不同級別的官員所乘的車類別和檔次是不一樣的。從先秦起,諸侯公卿都以乘坐馬車為體現(xiàn)身份的一種標志。到了東漢初,光武帝劉秀認為,國家初建,百廢待興,因此在官車使用上也應(yīng)該節(jié)儉,所以費用相對低廉的牛車開始盛行,直到經(jīng)濟發(fā)展后牛車才被馬車取代。在南北朝時期,君主和百姓非常追求個性化。比如宋文帝喜歡乘坐用羊拉的官車,大將軍沈慶之經(jīng)常乘坐一種叫“豬鼻無帷車”的怪車,這些都被認為是瀟灑的表現(xiàn)。南宋時期普及了轎子,但這個朝代積弱不振,很快就滅亡了。創(chuàng)建明朝的朱元璋擔心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轎子代步會導(dǎo)致吏治腐敗,所以開國不久便規(guī)定只許婦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轎。這一規(guī)定在明朝初期執(zhí)行得還是比較徹底的,但是,隨著明朝的日漸衰弱,那些貪戀安逸的官員們又紛紛坐上了轎子。
我國人口13.397億人
根據(jù)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總?cè)丝跒?3.397億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shù)據(jù)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人口正在趨向老齡化。
宋代重視食品安全
宋代飲食業(yè)空前繁榮,酒樓飯店林立,小商小販無數(shù)。一些不法分子經(jīng)常使用“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注水”之類的伎倆牟取暴利。為了加強管理和監(jiān)督,宋朝政府頒布法令讓商人們組成“行會”,并按行業(yè)登記在冊,否則就不能從事經(jīng)營活動。商品的質(zhì)量也由各個行會把關(guān),行會會長作為擔保人,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此外,宋代法律也對腐敗變質(zhì)食品的銷售者給予嚴懲。
埃及博物館對木乃伊進行
CT掃描
最近,美國與埃及聯(lián)合研究小組對開羅埃及博物館的52具木乃伊進行了CT掃描,以研究古代疾病。掃描結(jié)果顯示,有近一半的木乃伊出現(xiàn)與動脈硬化癥有關(guān)的動脈阻塞,這種疾病可導(dǎo)致心臟病或者中風。研究人員表示,一具公主木乃伊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3500年前,她是迄今最古老的心臟病患者。
我國古代“官不修衙”
我國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官場規(guī)則,就是“官不修衙”。所謂“官不修衙”,既是說官員無能力去修衙,也是說官員不樂意去修衙。這個規(guī)則一直延續(xù)到皇朝結(jié)束。那么,為什么古代的官員不愿意大興土木、修建衙門,給自己一個氣派的辦公場所呢?原因有好幾條:比如官員任期只有三五年,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員沒有必要修建豪華衙門;官員迷信風水,認為已有的官衙都是以前選好的風水寶地,沒有必要再重新修建;但根本的原因是財政經(jīng)費緊張,并無修建衙門的專項經(jīng)費。不可否認的是,“官不修衙”非常有效地制約了地方官員大興土木、勞民傷財?shù)臎_動,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給老百姓樹立了一個簡樸為民的好形象。
北京釣魚臺的由來
作為北京古跡的釣魚臺,如今是國家級的“釣魚臺國賓館”。但“釣魚臺”這名字是怎+hWlxUQGNyWmV6/DLdODoA==么來的呢?南宋金朝時章宗完顏景偶踏及此,被這大自然的美景所傾倒。于是他在此筑一臺,專為垂釣,釣魚臺因此而得名,人稱“釣魚古臺”。但是到了明末,這里已經(jīng)“不臺,亦不亭了”。如今釣魚臺國賓館西南墻邊刻著“釣魚臺”三字,高臺并非原址,真跡早已不存。1763年,清乾隆重修行宮,把金代魚藻池的舊址灘治成湖,并引來香山之水,使之通到阜成門外護城河。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增建了釣魚臺臺座,乾隆皇帝還親自題寫了“釣魚臺”三字,并制詩,分別刻在臺西、東額石匾上。灘治成的湖就是玉淵潭,修建的行宮就是釣魚臺。
“筷子”始于何時
大家都傾向于筷子產(chǎn)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據(jù)《史記》載:“紂始有象箸?!边@是我們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記錄。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出土的“鋼箸”,進一步證明了殷商時代已開始使用“筷子(箸)”。從此算起,我國開始使用筷子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了。試想一下,商紂王已經(jīng)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說明筷子的產(chǎn)生已有些年頭了,不可能是紂王時代的產(chǎn)物。再者,勞動者使用的筷子非木即竹,要想找到保存下來的最早的筷子,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了。1993年,在江蘇高郵龍虬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上,發(fā)掘出了42件骨箸,在此之前的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上,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這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筷子并已開始使用,只是還沒有普及罷了。
“口頭禪”的由來
有些參禪者,實際未悟,卻妄稱已悟,所以不過是在嘴上談禪,并未真正參禪,這就叫作“口頭禪”。后來引申為日常用語,意為經(jīng)常說的話。
我國古代的冷飲
我國遠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們就在隆冬季節(jié)把冰雪儲藏起來供夏天用來作冷飲。唐代,長安的市場上已有了專門賣冷飲的商人。到了宋代,冷飲大量進入飲食市場。如北宋汴京的“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臨安的“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詩人楊萬里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膩味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銷?!?3世紀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在北京吃到上述“冰酷”(冰凍奶酪),覺得很好吃,他設(shè)法打聽到這種食品的制法,將“冰酷”傳到意大利,以后又傳到了歐洲各國。
僧人為何吃素
僧人吃素的戒規(guī)是從因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大加提倡才形成的。蕭衍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迷信佛教的皇帝,自己曾經(jīng)3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資把他從寺中贖回來繼續(xù)當皇帝的。他曾撰寫《斷酒肉文》等,極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為他是皇帝,對他的敕命僧人只能遵而行之。于是自梁武帝蕭衍之后,吃素才成為漢族僧人特有的
戒律。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