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綠是北京的典型色調(diào),黃代表尊貴,金碧輝煌的故宮是至高無上的象征。綠是北京的靈魂,遍布大街小巷和四合院里的綠樹,組合成大片綠色,給北京城的春天帶來無限活力和生機,并留下大批以樹命名的街巷胡同和地名。初步統(tǒng)計,北京城區(qū)以樹為名的街巷胡同竟有123條,它們像一幅幅充滿文化韻味的畫卷,展示出綠色北京的悠久歷史。
古樹是城市的名片,在北京市區(qū)以樹命名的123條街巷胡同中,也以槐柏命名的最多,計38條;以此類推,以棗樹命名的14條,以椿樹和榆樹命名的各13條,柳樹命名的10條,櫻桃樹命名的9條,松樹命名的8條,桃樹命名的5條,棕樹命名的3條;此外,還有以葡萄、梅竹、核桃、海棠、鐵樹、杏、百果等命名的街巷。
鐵樹斜街沒鐵樹
鐵樹產(chǎn)于亞洲南部,別名蘇鐵、鳳尾蕉,性喜陽光充足的溫暖氣候,只能在北京的花房里生長。但在大柵欄西街西口,卻有條東北西南走向、以鐵樹命名的鐵樹斜街,豈非咄咄怪事。原來鐵樹斜街在明朝時只稱斜街,從未種過什么鐵樹。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鐵鍋的棚鋪很有名,于是就有了李鐵鍋斜街的名號,拐和鍋只是一字之差,到清末便諧音為李鐵拐斜街了。李鐵拐斜街東通大柵欄西街、大柵欄街,西經(jīng)五道街通虎坊橋,為大柵欄地區(qū)交通要道。明嘉靖年間,已形成大柵欄商業(yè)區(qū),外地人員往來不絕。鐵樹斜街以南的大片無名胡同也因妓院有了隱諱的名號,統(tǒng)稱“八大胡同”。過去梨園界大都住“八大胡同”一帶,這里也逐漸形成京劇發(fā)源地,著名京劇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便出生于此街。1949年前,該地曾繁華一時,有護(hù)國觀音寺、留香大飯店、遠(yuǎn)東飯店、清真飯莊同和軒、同益軒等。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改稱鐵樹斜街。
鐵樹斜街左近有相互連通的櫻桃斜街、楊梅竹斜街和棕樹斜街,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楊梅竹斜街在大柵欄西邊,長490米,寬5米,東連煤市街,西通櫻桃斜街和東琉璃廠。明朝時稱斜街,據(jù)說胡同里住著一位巧舌如簧的楊姓媒婆,故清時稱楊媒斜街,光緒年間諧音雅化為楊梅竹斜街。楊梅竹斜街為傳統(tǒng)文化街,東口路北有乾隆御賜東閣大學(xué)士梁詩正的宅第“清勤堂”,街內(nèi)有酉西、和含兩會館,現(xiàn)代文學(xué)家沈從文曾住酉西會館。民國時期,開有開明、正中、世界、廣益、環(huán)球、大東、大眾、中華等著名書局。
棕樹斜街東北起自大力胡同西口,西南止于石頭胡同中段,東南側(cè)分別與棕樹頭條、棕樹二條相交,清代稱王寡婦斜街,系“八大胡同”之一,清末諧音為王廣福斜街,1965年改稱今名。
靠人和馬走出來的斜街
北京的胡同大多呈東西或南北走向,但受地形影響,比如前門外的西河沿、東河沿,也會因河流形成斜街。不過鐵樹斜街和周圍這幾條斜街可是特例,它們?nèi)强咳撕婉R走出來的。
原來在金朝以前,北京稱中都,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那時鐵樹斜街周圍還是農(nóng)村。1215年,蒙古軍攻陷中都,從1267年開始在中都東北營建大都城。1285年修完大都城,稱北城或新城,原中都城稱南城或舊城。明朝攻陷元大都后,將北城的北墻南移五里,現(xiàn)在德勝門外土城便是過去大都北城墻遺跡。永樂十七年(1419年),拓北城的南墻二里,把南城墻從今長安街南,南移至今前三門一線。從元朝到明初,南北兩城的人為通行方便,從騾馬市大街到繁華的前門外,選擇了西南至東北的斜向捷徑,歷經(jīng)200多年人走、馬行、車軋,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北京外城時,已經(jīng)在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斜街。
以樹命名最早的胡同
北京有13條以椿樹命名的胡同,除豐盛地區(qū)有椿樹巷外,其他12條都在宣武門外。廣外有椿樹館街,廣內(nèi)有長椿街,煤市街有小椿樹胡同。在椿樹地區(qū),自南而北順序排列著椿樹上下、頭二三條胡同,東側(cè)有東、西、北椿樹胡同。
椿樹胡同形成于金代,因廣植椿樹而得名,是北京以樹命名最早的胡同。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下令遷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今開封)制度增擴(kuò)燕城,將舊城的城郭向東、西、南各擴(kuò)展約三里,把椿樹胡同、北柳巷、南柳巷等包攬在東城垣內(nèi),遂改名為中都。近年,對金中都城考古勘察發(fā)現(xiàn),今北京宣武區(qū)的故金中都城東部,即宣武門外大街及其東部的一些南北方向的胡同,如椿樹胡同、北柳巷、南柳巷、魏染胡同、果子巷等均為金中都遺留至今的街道和胡同。明嘉靖年間,椿樹胡同列入南城宣北坊,名椿樹胡同三條。
清時的漢族官員多住在宣武門外,隨著琉璃廠的興起,大量外官、舉子紛紛住到琉璃廠附近。與此同時,云集在前門外的名伶也向椿樹轉(zhuǎn)移,僅有的3條椿樹胡同已無法承受眾多住房要求,于是擴(kuò)充出大、小椿樹胡同等。到光緒年間,椿樹已從3條擴(kuò)充到8條胡同,先后住在椿樹胡同的名人數(shù)不勝數(shù)。
以柳樹命名的街巷
北京的柳樹很多,陽春三月,柳絮紛飛,形成北京城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北京城內(nèi)的大片柳樹猶如城市的名片,至今留下10多條以柳樹命名的街巷,如宣武門外椿樹地區(qū)的北柳巷、南柳巷、北柳夾道等。在宋人宇文懋昭所著的《大金國志》里,提到了以柳命名的街名——“南柳街”。
1211年2月,成吉思汗自克魯倫河發(fā)兵南侵金國。12月11日蒙兵前鋒順利到達(dá)中都,攻打南順門。金國守將完顏天驥誘敵深入,在南柳街密設(shè)拴馬樁,使得蒙古騎兵紛紛落馬無法前進(jìn)。完顏在巷戰(zhàn)中又使用火攻計,縱火焚燒兩旁民屋,街狹屋崩倒,北兵死傷甚眾,被迫退軍。這段歷史指明了南柳街在南順門內(nèi),可惜在金中都城的12個城門里面,卻沒有南順門的名字,這就給尋找南柳街帶來困難。
南柳街的所在地,一種可能在今西三環(huán)上的麗澤橋處;或在今南橫街西口南側(cè),那里曾種植大片柳樹;另一種可能,“南順門”指中都城東北子城的南門。金朝在中都城的四周保留有4座遼代建筑的子城。在蒙兵攻打南順門前,金主命京城富室遷入四子城,各分守兵兩萬御敵,充分發(fā)揮了子城的作用。1213年春,成吉思汗攻入中都城北的子城,久圍中都城不下,改道分兵三路攻打山東諸州。1214年春,成吉思汗率蒙古軍再圍中都城,駐蹕在中都北郊,最后人困馬乏,同意和解。后兩次戰(zhàn)役,史書上都明確注明發(fā)生在城北,如果“南順門”是中都城東北子城的南門,中都城東北城垣內(nèi)的“南柳巷”很可能就是《大金國志》提到的“南柳街”。
南柳巷位于宣武區(qū)東北部,南口連魏染胡同。明代屬南城宣北坊,名柳巷兒永興庵。永興庵供奉觀音大士,在今南柳巷45號,寺門朝東,清代稱永興寺。寺門外原有河道,柳樹成行。清乾隆京師圖,寺前標(biāo)十間房,原柳巷兒琉璃廠西門北標(biāo)為北柳巷。清宣統(tǒng)京師圖,寺前十間房改為南柳巷。
時光茌苒,這些以樹為名的街巷默默無語地見證著北京的發(fā)展變化。
【責(zé)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