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霧號“哞哞”地在耳畔回響的時候,船已經(jīng)徐徐駛進了膠州灣。去國懷鄉(xiāng)已久,那霧號恰似母親聲聲的呼喚。
燈塔滄桑
傳說世上最早的燈塔是埃及的亞歷山大燈塔,位于法羅斯島東端,建于公元前300~前280年。據(jù)說該塔高135米,比當今世界最高的日本橫濱燈塔還高29米,迄今無望其項背者。亞歷山大燈塔塔身用花崗巖和大理石建造,縫隙以玻璃或熔鉛彌合;燃燒木柴發(fā)光,射程為60千米;中間有人工升降裝置運送燃料;1375年因地震沉入海底。遺憾的是至今沒有確切的實證,這就不能不讓人對該塔的真實性心生疑慮。
建于公元2世紀的西班牙海克力斯燈塔是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燈塔。分別建于公元9世紀初、1304年和1716年的法國科杜昂燈塔、意大利萊戈恩燈塔、美國波士頓燈塔都毋庸置疑,因為它們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最早的燈塔始建于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當時動用了20萬士卒日夜施工,最終建成了一座高30余丈的“土山”——寶山烽堠。烽堠“晝則舉煙,夜則明火”,為鄭和船隊進出長江口提供了標識。明成祖朱棣親撰《永樂烽堠御碑》記之,并賜名“寶山”。上海市寶山縣即由此而來。
明萬歷年間,普陀洛伽山上曾高懸一燈,指引船舶航行。大學士屠隆有詩贊曰,“熒熒一點點迷津,光奪須彌日月輪。萬劫靈明應不滅,五燈傳后與何人”。這也是一座燈塔,簡陋而已。
燈塔的核心在于能源、發(fā)光器和透鏡。早期的燈塔均以木柴或木碳為能源,以燃燒的煙火為發(fā)光器。直到1698年,英國樸次茅斯港的艾迪史燈塔采用了60支羊油蠟燭發(fā)光,才開啟了新燃料時代。以后漸次用煤、煤油、植物油、鯨油、魚油、乙炔、電力、太陽能等為能源。1716年,波士頓燈塔就采用了鯨油和魚油為燃料。
以反射鏡或聚光鏡集中光束,當時無疑是高技術(shù)。1780年,瑞士人阿岡德發(fā)明了拋物面反射鏡,用于燈塔后轟動一時。1822年英國弗雷斯內(nèi)爾發(fā)明的光束集中組合透鏡、1875年俄國亞伯勞可夫發(fā)明的電碳弧光燈、1906年瑞典達林設(shè)計的氣體閃光燈以及上世紀晚期的長弧氙燈、金屬鹵化物燈等均成功應用于燈塔。如今,隨著太陽能電源、自動控制燈、雷達反射儀、無線電應答導航儀、GPS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等先進技術(shù)的廣泛應用,燈塔的面貌已煥然一新。
燈塔的射程取決于兩個要素:一是發(fā)光器的強度,亦即光源視距;二是發(fā)光器離海面的高度,亦即地理視距。發(fā)光器的發(fā)光強度越強、離海面的高度越高,射程當然就越遠。不過,實際的射程顯然由二者的最小值決定,一般在10~25海里之間。
霧號春秋
燈塔射程的遠近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天氣。不言而喻,在濃濃大霧中,無論晝夜,再高再強的發(fā)光器也茫然。英國作家狄更斯如實描寫了泰晤士河口的大霧:“潮濕的霧靄從泰晤士河及周遭的泥沼地中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