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進、創(chuàng)新時政要聞報道,一直是擺在黨報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稄B門日報》努力在時政要聞報道上做好“加減法”,實現(xiàn)“淺閱讀”,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都市型黨報的道路。本文將結合近一年來的《廈門日報》,分析地方黨報在時政要聞報道方面的創(chuàng)新舉措。
所謂做好“加減法”,實現(xiàn)“淺閱讀”,就是要充分消化時政要聞報道的內容,綜合運用多種報道手法、整合方法,去繁就簡、避虛就實,將讀者最關注的信息凸顯出來,使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快捷的方式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真正實現(xiàn)易讀、速讀、悅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在的平面媒體,面對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競爭,“淺閱讀”是必由之路,而時政要聞報道因其性質特殊,在黨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做好“加減法”、是否可能實現(xiàn)“淺閱讀”,業(yè)內人士還存在不同看法。最常見的兩種意見,一是認為要全面“改革”,就要全面減負,對時政要聞報道能不報就不報、能少報就少報,被動等待、應付了事;二是認為在時政要聞報道上創(chuàng)新,容易犯忌,干脆依樣畫葫蘆,以前怎么報,現(xiàn)在就怎么報,用老規(guī)矩捆住手腳,“安全”第一。這兩種意見主導下的時政要聞報道,必定是了無生氣,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前者是對主流媒體權威性的主動放棄,在重大時政新聞方面的失聲,最終的結果是影響力的大幅削弱,后者則是以保守姿態(tài)面對新聞競爭,最終仍將被讀者所拋棄。
《廈門日報》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認為時政要聞報道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不可墨守成規(guī),而是必須開拓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充分展現(xiàn)主流權威媒體的權威性、實用性、服務性,贏得讀者、贏得市場。
“短平快”:領導活動巧做“減法”
領導活動報道偏長、偏多,套話空話多,這是地方黨報經(jīng)常面對的困境。《廈門日報》明確提出,對領導活動報道,要“官話民說、長話短說、空話少說”,要求領導活動首先要短下來,對不同類型的會議、活動,進一步提出具體字數(shù)要求。領導活動短下來,要擠出“水分”,留下干貨,這就要求充分調動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千方百計尋找活動的興奮點,在盡可能短的篇幅內予以呈現(xiàn),避免新聞點被空話套話淹沒。
去年,廈門市大力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公交票改是其中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所謂票改,就是要大幅降低從島內到島外的公交票價,從原來單程最高8元降到3元、里程20公里內1元。圍繞公交票改的有關報道,是一場典型的短平快報道。票改新規(guī)出臺前,市委主要領導未帶隨行人員,擠上公交車。這條從島內到島外的公交線路,全長近2個小時,是廈門最長的公交線路之一。市領導一路和乘客拉家常,了解公交網(wǎng)線設置、公交服務等情況,一下車,又與一線公交司機座談。記者緊緊抓住時間主線:市領導上車時間、乘坐公交車花的時間、座談會結束時“時針指向七點,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同時,抓住市領導現(xiàn)場講話的兩個核心點:市領導關注網(wǎng)友意見集中的出島公交票價高的問題;全市已著手醞釀公交票改新規(guī)。全文不到700字,現(xiàn)場感強,主題突出,刊發(fā)后引起讀者極大的關注。在公交票改實施近半個月后,網(wǎng)友大多持肯定意見,但也有些質疑的聲音,主要是針對跨區(qū)間的公交站點設置等問題。市委主要領導來到廈門市門戶網(wǎng)站廈門網(wǎng),采取在線交流的方式,花了2個多小時,直接回答網(wǎng)友問題。市領導當場要求有關部門,繼續(xù)征求意見,在一個月后再次對公交票改進行優(yōu)化提升,記者抓住這一重點,同時引用市領導對一位網(wǎng)友的回答:更多部門的負責人要多傾聽網(wǎng)友的意見和建議,把和網(wǎng)友在線交流作為工作常態(tài),而網(wǎng)友在線對話的實錄,通過鏈接廈門網(wǎng)的方式,引導讀者到網(wǎng)上去閱讀。這篇600多字的消息,簡明扼要,富有新意,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除了對單篇報道內容的錘煉之外,領導活動報道做“減法”,還需要在版面整合上做文章。第一版寸土寸金,有時候重大活動報道多得打架,若采取“減法”,破格處理,效果更好。去年4月26日,廈門有兩件大事:廈門到福州動車開通,這是福建省首趟動車;廈門翔安隧道通車,這是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編輯把這兩件事用時間點連接,做成相關的標題,“88分鐘:福廈如一城”、“9分鐘:城鄉(xiāng)零距離”,前者點出了福廈動車開通后,廈門到福州最快只要88分鐘,雙城如同一城,后者凸顯翔安隧道通車后,廈門島到昔日偏遠的翔安區(qū)只要9分鐘,兩個標題,配上兩張生動的現(xiàn)場大圖,整個一版面目一新,富有氣勢,引人注目。
在一版做好時政要聞的導讀,是充分利用一版有限的空間,發(fā)揮更大效應的好辦法?!稄B門日報》在報頭之下,常設“今日看點”欄目,一般是把內頁的重大民生內容的報道導讀出來,右邊欄還設立“內頁導讀”,通過有效歸類,把后面20多版的精彩內容,集納做成拼盤,讓讀者掃上幾眼,就可知道當日報紙的精彩內容。比如去年3月7日頭版,當時全國兩會正在召開,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行等四部門的負責人答記者問,編輯直接把報頭下e7045f6733fb8edee2528408c289977c9156cfcac620c2fec23279e12f97eccc的“今日看點”改造成“兩會看點”,每個負責人一個小標題、一小段文字、一張圖片,再用“財經(jīng)四巨頭答記者問”標題總攬這組導讀,詳細內容全部放二版做。這樣的導讀,簡明扼要,一方面不錯過讀者關注的熱點,另一方面又不用占據(jù)一版太多的空間,效果良好。
巧配圖表:生動活潑錦上添花
時政要聞報道的配圖是個老問題,要么沒有圖片,黑壓壓的全是文字;要么找一張時效性差的資料圖片,這種信息含量低的圖片,純粹是為了有個色塊打扮版面。在社會類新聞上,《廈門日報》大膽運用3D制圖,現(xiàn)場感強,信息量大,版面效果好。編輯部認為,時政要聞報道在缺乏現(xiàn)場圖片的情況下,同樣可以采用3D制圖,準確把握信息,用好3D制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一目了然的良好效果,讀者甚至不用再讀全文,只看這些制圖即可快捷地掌握最核心的內容,實現(xiàn)“淺閱讀”。
現(xiàn)在,《廈門日報》在報道每個季度的經(jīng)濟分析會、全市經(jīng)濟工作會議這類會議時,都會采用3D新聞制圖的形式,把主要經(jīng)濟指標完成情況用3D圖表形式表現(xiàn)出來,把這些最核心的數(shù)字從稿件中拎出來,簡潔醒目,有時候還配以不同時間段的指標數(shù)字對比,可謂用了巧勁。市領導調研類的稿件,是否也可以避虛就實,就調研的主題,作深入的3D式圖解呢?今年1月初,市領導實地調研綠化工作,記者在稿件中,除了寫領導現(xiàn)場提出的要求外,還寫到了去年全市綠化完成情況、今年全市綠化的指標等數(shù)字。按常規(guī)做法,如果要配圖,一般是找某處綠草如茵的風景照,編輯打破框框,把這些綠化指標拎出來,配以最新的公園、綠地等實景圖,制成3D圖表,版面大氣,視覺沖擊力強,同時突出了調研的重點。如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市政法工作會議,若用配圖,也只能是資料圖,編輯把稿件中提到的去年市民治安滿意率是多少、比前年提升了多少個百分點,請美術編輯制成3D圖表,形式上生動活潑,會議報道生硬、死板的老面孔大為改觀。
民生工程類的報道,3D制圖用得到位,同樣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廈門是個島,一條海堤把廈門島與集美連在一起,改變了這座海島的歷史。如今,進出島的通道有了四座橋、一條隧道,海堤因為影響到海洋水體的整體循環(huán),將開口納潮。海堤開口,讀者都很關注,但到底怎么開,開了以后的海堤到底是什么模樣,看了文字報道,大家還是云里霧里?!稄B門日報》采取3D制圖的辦法,在海堤開口日期確定當日,就在一版用這樣一張制圖,最直觀、形象地告訴讀者,未來的海堤是什么模樣,潮水是怎么流動的。美術編輯除了仔細消化稿件信息外,還吃透了工程效果圖,在海堤現(xiàn)場跑了好幾個來回,這樣的3D制圖,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稿再加工,也不單純是為了視覺效果,而是工程的解剖圖,更充分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
緊盯民生:盡力滿足讀者需求
在采寫、編輯時政要聞稿件時,廈門日報編輯部強調要全面掌握信息,靈活運用鏈接、解讀等手法,跳出會議、跳出活動,轉化視角,從民生角度切入,真正做到“官話民說”,說得讀者聽得懂、聽得進去、聽得有用。
去年,物價漲得快,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去年11月15日,廈門市召開菜籃子工程建設會議,對確保蔬菜副食品量足、質優(yōu)、價穩(wěn)作出具體部署?!稄B門日報》一版的會議消息,側重會議的部署,特別是針對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二版花了近一個版的篇幅,詳細解讀了市貿發(fā)局等相關部門、夏商集團等國企采取的確保蔬菜副食品市場供應的具體措施,因為這是市民最關心的:到底有哪些實在的優(yōu)惠措施,到底菜價會不會降下來?這組深入的解讀報道,一方面把相關部門的措施和盤托出,另一方面也讓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元旦后,到處是新項目開工、竣工,最多的一天,廈門全市有70多個項目開竣工。到底這些開竣工項目位于哪里、具體起什么作用,光是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開竣工消息,很難有個整體、全面的印象。黨報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信息的整合者,如果只是做個簡單的“二傳手”,沒有自己的消化、整合,是無法發(fā)揮信息的疊加效應的,也不利于讀者對海量信息的有效吸收?!稄B門日報》連續(xù)兩天用兩個整版,對新年以來開竣工項目作了分類、解讀,配上全市行政圖,標示出具體項目所在的具體位置、項目預計工期及其意義,兩個版文字不多,卻清晰地勾勒出眾多項目的“作戰(zhàn)圖”、“時間表”,特別是讓讀者對自己身邊的民生工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等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實題厚題:濃縮信息快速傳播
時政要聞報道的標題,容易虛化、口號化,讓讀者看起來要么似曾相識、了無新意,要么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這種缺乏信息含量的標題,最容易被讀者“視而不見”。《廈門日報》編輯部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得盡量避免虛題、口號題。黨報的要聞編輯,就是要精準掌握信息,制作精練、生動、富有信息含量的標題,多做實題、厚題,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讀者掌握盡可能多的信息。
去年,山西王家?guī)X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廈門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做了個主題“奇跡,115名礦工被困八晝夜獲救”,副題是“胡錦濤溫家寶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山西王家?guī)X事故人員搜救和醫(yī)療救治工作”,三個小標題“講述:被困井下吃樹皮喝涼水”、“現(xiàn)場:獲救人員借手機報平安”、“解析:兩大因素促成施救成功”,同時用兩段最核心的提要和一張現(xiàn)場圖片,把施救全過程用厚題、實題的形式,在一版全面呈現(xiàn)。
去年9月,市領導會見一位外商,透露廈門將建設郵輪母港。什么是郵輪母港?對“以港立市”的廈門,意義何在?廈門有什么優(yōu)勢?首先,編輯直接作了實題:“廈門將打造郵輪母港”,并在消息之外,鏈接了郵輪母港的名詞解釋、上年國際郵輪抵達廈門港的數(shù)量、廈門郵輪中心港口建設情況,用實在的數(shù)字呈現(xiàn)目前建設郵輪母港的條件;其次,把國內目前建設郵輪母港的現(xiàn)狀用最簡練的文字呈現(xiàn),點明其意義所在,有了更宏觀的視野。一次簡單的會見,成了一篇飽滿的、有分量的報道。
去年11月,市領導調研島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此坪喓唵螁蔚幕顒樱鋵嵄澈蟠笥形恼拢簭B門島通往島外海滄、連接漳州的西通道,目前僅海滄大橋一處,因交通流量劇增,已經(jīng)不堪重負。這次調研透露,廈門將啟動第二西通道建設。消息的主題是“第二西通道力爭明年動建”,副題是“將采用海底隧道方式,從湖里連接到海滄,緩解海滄大橋和我市東西向交通壓力;市領導調研強調要確保‘十二五’期間建成通車”,可以說這樣的標題,信息全面,讀題即知全文概貌。
成就式的報道,往往是地方黨報的規(guī)定動作。廈門日報提出,如果超過1000字,必須擬寫“核心提示”,用三五句話,把全文重點提煉出來,用大一號的不同字體,放在文章的前面,讓讀者盡可能快地閱讀。精做“核心提示”,成為這類成就報道實現(xiàn)“淺閱讀”的重要抓手。
?。ㄗ髡邽閺B門日報社新聞編輯中心副主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