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當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清華歷史系邀請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前曾在本系學習過的老校友返校聚會。當天到會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最年長的是1939年在西南聯(lián)大入學的何兆武先生,現(xiàn)已年屆九旬。最年輕的則是1951年入學的王敦書先生,也已78歲。聚會中的話題之一是半年前剛剛?cè)ナ赖睦闲S蚜簭恼],特別是他在清華學習時的一些情況。遺憾的是那天在場的老人中,與梁從誡同班的校友只有我一人。我與梁從誡是1950年夏同時考入清華歷史系的。那年清華歷史系共招了7名新生,不幸已有4人先后去世(梁從誡是其中最近辭世的)。另外2人都遠在外地,又健康欠佳,這次校慶未能應邀來京,于是我們班與會的就只剩我一人了。而我的記憶力甚差,許多往事都記不清了。好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幾年我們歷史系全系師生加起來也不到50人,跟現(xiàn)在一個班的人數(shù)差不多,所以當時大家不分年級,彼此都比較熟悉。尤其梁從誡是當時清華園中比較活躍的人物,系內(nèi)外熟悉他的人不少。所以有些關(guān)于他的情況,我也是從其他校友處聽到的。
名人的長子長孫
1950年夏,新中國成立后高等學校第一次統(tǒng)一招考新生。各校錄取的名單都在報上公布。清華歷史系錄取的7名新生中,我與另一位女生都是通縣潞河中學的畢業(yè)生,自然相熟,其他5人就不認識了。報到那天,我到歷史系新生接待站時,一位眉清目秀、舉止瀟灑的年輕人朝我走來,熱情地問了我的姓名后,即自我介紹他也是歷史系新生,叫梁從誡,并說我同他分在善齋二樓的同一間宿舍(當時清華本科生都是兩人住一室)。接著他就幫我辦完入學手續(xù),提起行李,一同到了我們的寢室。他的床鋪早已鋪好,在幫我整理床鋪時,他告訴我,他家就住在清華園,父母都在清華工作。我當時一點也沒有想到他是鼎鼎大名的梁啟超的長孫,梁思成、林徽因的長子。這些情況是不久后系里同學告訴我的。他對一般人從來不主動談自己的身世家庭。從此,我們兩人在清華同室居住,同班學習整整兩年。1952年高校院系調(diào)整后,我們又一同轉(zhuǎn)到北大歷史系,仍然同班同室。不過那時同班同學已增加到三四十人,同屋室友也有8人之多。
在清華期間,我們班7人(開學后曾有一位同學由外校轉(zhuǎn)來,我班一度增加到8人。但他后來又轉(zhuǎn)走了)中,梁從誡年齡較小,大家都叫他小梁,但在政治上比我們成熟。他在輔仁附中上高中時,已經(jīng)加入地下“民青”。1949年,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建立后,他即轉(zhuǎn)為青年團員。當時團員還很少,在我們班,他是唯一的團員。校內(nèi)中文、歷史、哲學三系的團員合組為一個團支部,梁從誡曾擔任過團支部的支部書記。我就是由他介紹入團的。他不但政治上先進,學習上優(yōu)秀,而且待人熱情,肯幫助別人,群眾關(guān)系很好。
梁從誡由于一家三代都是清華人,在清華園里熟人很多,人脈關(guān)系極廣。他當時的女朋友周如枚是周培源先生的長女。他們兩人的結(jié)合,把清華園里曾廣為傳頌的兩組三角戀直接連接起來。很多人都知道早年梁思成、金岳霖都喜歡林徽因;周培源、陳岱孫都喜歡王蒂澂(據(jù)說當時是某高校?;?,后來任清華附中英語老師)。在梁與林、周與王相繼結(jié)婚后,金、陳兩位先生都終身未娶。更令人稱頌的是,金岳霖與梁思成一家,陳岱孫與周培源一家,都親密無間。梁從誡曾對我說過:“我是從小由金爸摸著頭長大的?!鄙鲜兰o80年代,在父母均已去世后,梁從誡就搬入金岳霖先生住宅,一直照顧金先生起居,直到老人家辭世。清華園里盛傳的“三孫”,即三位終身未娶的大教授,指的就是葉企孫、陳岱孫和金龍孫(金岳霖字)。解放初期,清華大學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葉企孫擔任校務委員會主任,陳岱孫、金岳霖以及梁思成、周培源等先生都是委員。同時,陳岱孫、金岳霖、梁思成還分別擔任經(jīng)濟系、哲學系、建筑系的系主任,周培源任學校副教務長。可以說當時這些大教授都是清華的當權(quán)派。梁從誡與他們的關(guān)系都很親密。但是他并未從中得到過任何特殊的照顧。這從梁從誡轉(zhuǎn)系未成這件事上可以證實。
梁從誡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都是我國現(xiàn)代建筑學的奠基人,他們關(guān)于中國古建筑的調(diào)查研究成果,使中國古建筑聞名于世。我國成立最早的東北大學建筑系和著名的清華大學建筑系都是他們創(chuàng)建的。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這項事業(yè)。梁從誡這個名字就寄托了這種期望。原來我國在北宋時期曾出過一個名叫李誡的大建筑學家,他的名著《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學著作。梁、林將他們1932年出生的兒子取名為從誡,即師從李誡之意,這可見他們對建筑學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對兒子的期望。梁從誡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喜好美術(shù)、工藝及建筑設(shè)計。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確定國旗、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樣式時,人們都知道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牽頭設(shè)計的,國旗則在全國征求設(shè)計圖案。當年才17歲的梁從誡背著父母也設(shè)計了一幅國旗圖案應征,并從全國應征的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作為最終候選的38個方案之一。后來,他曾把一本印有這38個方案的集子拿給我看。他的方案具體畫面我現(xiàn)在記不清了。但我卻記得集子中有一幅朱總司令親自設(shè)計的方案,中間有一條較寬的黃道,象征著黃河。我想這本國旗圖案應該還保存在他的家中。寫以上這些是想說明梁從誡有學建筑學的強烈愿望和良好條件。因此,他報考大學時的第一志愿自然是清華大學建筑學系。但由于考試成績不甚理想,總分比清華建筑系的錄取線低了8分,結(jié)果按第二志愿取入清華歷史系。他當然深感遺憾,父母也有些失望。
不過清華歷來有一項不成文的傳統(tǒng),即新生入學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果自己覺得或者老師發(fā)現(xiàn)不適合學習現(xiàn)在的專業(yè),可以自動或者接受勸告,申請轉(zhuǎn)到別的合適的專業(yè)。只要雙方系主任同意,學校一般都會批準。如1930年考入清華的胡喬木(當時名胡鼎新)本來是學物理的,但物理系主任吳有訓教授發(fā)現(xiàn)他更適合學文科,便勸他轉(zhuǎn)到歷史系,結(jié)果為中共造就了一個大秀才。而1931年考取清華文科的錢偉長,盡管物理只考了5分,而語文卻考了滿分,中文、歷史系爭著錄取他。然而入學不久,他卻堅決要求由文科轉(zhuǎn)學物理。經(jīng)過一年試讀,終于正式轉(zhuǎn)為物理系學生。結(jié)果錢先生成為中國力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按照過去的傳統(tǒng),以梁從誡的情況,申請轉(zhuǎn)到建筑系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實行計劃經(jīng)濟,從1950年起,大學生也實行統(tǒng)一招考,統(tǒng)一分配。教育部規(guī)定,新生入學后,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得轉(zhuǎn)系轉(zhuǎn)學。但對于哪種情況,才屬于特殊情況,又缺乏具體標準。學校在討論中,有人提出像梁從誡的情況算不算特殊情況,夠不夠轉(zhuǎn)系條件。據(jù)說,金岳霖先生認為,梁從誡專業(yè)課成績很好,只是總分差了幾分。他對建筑學有特殊的愛好和才能,學建筑學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他的特長,應該批準他轉(zhuǎn)學。但時任副教務長的周培源先生卻認為,梁從誡的情況并不算太特殊。類似他的還有一些,如果都批準,不符合一般不得轉(zhuǎn)系的規(guī)定。聽說,為此兩人曾當面大吵,還拍了桌子。結(jié)果多數(shù)同意周培源的意見,梁從誡未被批準轉(zhuǎn)系。其他一般申請轉(zhuǎn)系的人也都被拒絕了。
梁從誡轉(zhuǎn)系未成,情緒自然不好。我只得安慰他說:“你不能繼承父母的專業(yè)了,但還可以繼承祖父的專業(yè)呀!”見到周如枚時,我也跟她開玩笑說:“你爸也太較真了,對準女婿一點也不留情?!彼f:“我爸就是一根筋。”
回想當年清華的校風,對比當今的社會風氣,不禁令人深為感慨!
兩個《人間四月天》
我與梁從誡同班同室,朝夕相處,很快就變得非常熟悉,無話不談。從他那里我聽到很多關(guān)于他父母的故事。
在談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guān)系時,梁從誡說,徐志摩把他母親詩化了,他愛的是詩化了的林徽因;而林徽因只是欣賞徐志摩的詩,并沒有愛徐志摩這個人。梁從誡還把早年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情詩手稿拿給我看。我也不知道這些有沒有公開發(fā)表過。它如今可能還保存在林家后人的手中吧!梁從誡也講到他媽媽很愛他,在他出生后,曾為他寫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的著名新詩。誰知時過七八十年后,有一部名為《人間四月天》的電視劇,竟然把這首詩說成是林徽因?qū)懡o徐志摩的。不知編劇者是無知,還是故意張冠李戴。此事大大傷害了梁從誡的感情。2004年北大校慶時,我們班返校聚會,他曾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并說此劇對林徽因的表述有很多歪曲和捏造之處。他還講到林徽因生性活潑好動,喜歡熱鬧,好與朋友交往,討論學術(shù)和文藝,也愛幫助別人。她常說:“別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則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而他父親梁思成卻比較喜歡安靜,不多說話,但有時談吐也很幽默風趣。有一次同學聚會時,有人開玩笑說到“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時,梁思成接著說:“我卻感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边@話倒一點不假。林徽因曾被譽為“絕代佳人”,又被胡適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梁思成的許多文章著作都經(jīng)過林徽因的修改潤色。梁思成告訴梁從誡說:“我的文章中一些畫龍點睛之筆,都是你媽媽點的。”
梁從誡也談到他母親由于身體多病,一向健康不佳,有時心情不好,也會發(fā)脾氣,訓起他來很厲害,對別人有時也爭強好勝、不甘示弱。他小的時候(抗戰(zhàn)以前),家住在東總布胡同,每到周末,北平文化教育界的一些名流,如張奚若、金岳霖、陳岱孫、沈從文、蕭乾等,經(jīng)常聚集在他家客廳,高談闊論。女主人林徽因自然成為這個文藝學術(shù)沙龍的中心。后來,冰心寫了一篇《太太的客廳》,發(fā)表在報上。雖未署名,但了解情況的人,都看出來是寫林徽因。林看到此文后,感覺似帶嘲諷之意,便將從山西帶回的一壇老陳醋托人送給冰心。此事以后在北京文化人中傳為趣談。
先賢的風范和卓見
抗戰(zhàn)勝利后,梁思成、林徽因兩先生都應聘到清華大學任教,全家即搬到清華園住。在清華學習期間,梁從誡曾幾次帶我到他家中玩。當時他家住在新林院8號。那是一棟新建的別墅平房,很漂亮。我去時,他父親大都去學?;蚴姓ぷ髁?,只有母親在家。當時林先生已年過45歲,而且久病在身,面容略顯憔悴。但談起話來仍很精神,并給人一種清新靈俏之感。當時,我還是個毛頭小伙子,但她完全以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同我交談。當她聽說我的老家在山西汾陽時,高興地說,她和梁先生在汾陽住過好多天,在那里調(diào)查古建筑時,常常趴在廟宇的梁上,用手撥開密密的蜘蛛網(wǎng),抹去厚厚的塵土,丈量古建筑。汾陽有價值的古建筑很多,汾陽的城墻也很雄偉。她和梁先生還寫過一本《晉汾古建筑紀略》??上М敃r我怕麻煩她,沒有請她找來此書看看。她還稱贊汾陽人吃飯很講究,很會做面食。當時,我感覺她知識淵博,談吐高雅,又平易近人,很喜歡和她聊天,只是不敢多耽誤她的時間?,F(xiàn)在看來,能夠親眼見到這位名噪國內(nèi)外的“一代名媛”和“當代中國第一才女”,并直接同她談過話的人,恐怕已經(jīng)不多了。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平民學生,竟能幾次親聆她的教誨,真可謂三生有幸。
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梁從誡與我都轉(zhuǎn)到了北京大學,此后我就很少再去他家了。但還不時從梁從誡那里聽到一些他父母的情況。特別是當北京大興拆牌樓、拆城墻時,梁先生、林先生都堅決反對。他們想不通,為什么經(jīng)歷了幾百年滄桑的稀世古城,解放前好不容易從炮火中拯救出來,現(xiàn)在和平環(huán)境中,反而要被拆毀呢?為什么在博物館的玻璃罩里要那么精心地保存幾塊出土的殘磚碎瓦,而同時卻要把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的這處雄偉的古建筑親手拆得片瓦不留呢?他們?yōu)榇嗽啻瓮纯蘖魈榈叵蚺碚媸虚L陳述反對意見,并與他們的老友、當時主管此事的吳晗副市長進行激烈爭吵。林徽因曾明確地警告說:“你們今天拆毀了這些真古董,以后遲早會后悔的。那時再造的只能是些假古董了?!惫?,近年來前門大街、大柵欄等多處古建筑被修復,永定門城樓被重建,聽說還在收集北京城墻古磚,準備修復一段仿古城墻。不幸林徽因先生一語成讖!而她在焦慮中一病不起,于1955年4月1日病逝。在喪妻之痛中,梁思成先生又成為批判“大屋頂復古思想”的重要靶子。“文化大革命”中,梁先生被當做“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受到嚴重迫害,并被遣送到江西某農(nóng)場勞動,1972年病重逝世。二戰(zhàn)末期,梁先生曾阻止美國空軍炸毀日本古都奈良、京都,日本人因此為梁先生鑄銅像紀念。但在和平時期,卻未能阻止拆毀北京城墻,這是梁先生至死引為遺憾之事。
由“梁三子”到“自然之友”
梁從誡于1954年從北大歷史系畢業(yè)后,曾師從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yè)后赴云南大學歷史系任教。1962年回到北京,在國際關(guān)系研究所從事世界史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梁從誡被誣為“梁三子”(?;庶h的孫子、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的兒子、修正主義的苗子),進行殘酷批斗,后下放到江西某“五七干?!眲趧咏?0年。1978年才回到北京,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任編輯,創(chuàng)辦《百科知識》及《知識分子》雜志。在此期間,有兩次國外的百科全書訪華團拜訪鄧小平,梁從誡全程擔任鄧小平的翻譯。1988年,他毅然辭去公職,應聘到中國文化書院任導師。1989年起,梁從誡歷任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一屆為常委)。1993年開始,創(chuàng)建并領(lǐng)導我國第一個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他身體力行,艱苦奮斗,對開展環(huán)保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為了環(huán)保,他在市內(nèi)活動大多騎自行車,以致一次騎車去政協(xié)開會,竟被門衛(wèi)擋駕。他為保護云南金絲猴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而向新聞媒體和中央領(lǐng)導呼吁;為拯救瀕于滅絕的可可西里藏羚羊而致函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請他設(shè)法制止英國的藏羚羊絨貿(mào)易。布萊爾當天即回信表示支持,并于次日與他會見暢談。他多次在政協(xié)會上提出建議,將污染大戶首鋼遷出北京,如今終于實現(xiàn)。由于對我國環(huán)保事業(yè)的卓越貢獻,梁從誡曾獲得國內(nèi)外數(shù)十種獎項。但他還有很多有關(guān)環(huán)保的寶貴意見沒能付諸實施,這有待他的繼承者們繼續(xù)奮斗。
梁從誡生前曾自嘲他們家“三代都是失敗者”,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我卻認為,他們家三代都是領(lǐng)風氣之先,在不同領(lǐng)域都給中國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只是由于受到各種各樣的阻遏,他們的積極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而已!在一個多世紀中,一家三代接連出了四位在國內(nèi)外都享有一定聲譽的名人,這更是不多見的。
(責任編輯?張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