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實例簡述了如何設計有效學案,從而構建高效物理課堂。
關鍵詞:物理學案;高效;物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1)9(S)一0016—2
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在教學不斷改革的今天,物理的教學課時相比原來少得多,如何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面臨的新挑戰(zhàn)。筆者認為,設計有效學案,充分利用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是我們應對挑戰(zhàn)的重要方式。那么,何為學案,為何要設計學案,如何設計有效學案,下面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進行簡述。
1 何為學案
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2 如何設計有效學案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把學案分為六大部分來設計比較有效:
2.1 制定學習目標,確定重、難點
教師首先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重點、難點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明確了目標,學生在學習中就有了依據,減少學習的盲目性,知道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以便學生有的放矢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2.2設計導學思考題,讓學生自與預習
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情況,要精心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自學。如《動能勢能機械能》第一課時學案,筆者設計了下面九個問題讓學生預習,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驗證結果。問題:①通過做運動的小車推動木塊、高空下落的課本砸到頭上感到痛,想一想運動的小車、下落的課本為什么具有能量?它們有何共同點?動能的定義是什么?②閱讀課本第31頁,思考通過觀察什么現象說明小車動能大小不同?③觀察并動手操作圖12—5a、6兩幅圖,思考能得出什么結論?④觀察并動手操作圖12—5b、c兩幅圖,能得出什么結論?⑤從以上兩次實驗總結出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運用了什么科學研究方法?⑥你是否注意到小車在推木塊的過程中動能有什么變化?⑦舉例說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動手做一做。⑧什么是機械能?⑨請你思考勻速上升的飛機的動能、勢能以及機械能均如何變化?
2.3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本部分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展示交流,即讓學習小組交流預習的結果,把有疑問的地方找出來,組與組之間不能重復。面對其中一組疑問,其他組的學生能解決的,由他們補充解決,學生實在不能解決的,教師再做解答。學生回答不完整的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給予糾正、補充、完善,并作適當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課堂j’真正成為“學堂”。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為探究交流。根據學案設計的思考題,小組展開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學生把討論的結果落實到筆記本上。接著按組為單位自由發(fā)言,如果別組的發(fā)言和你組的發(fā)言有不一致但合理的地方,要求學生補充到自己的筆記本上,然后按組進行實驗,驗證猜測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全體參與,集思廣益,課堂又不流于形式,落實到位,比較有效。
2.4拓展知識,鞏固升華
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一些與本節(jié)內容有關但課本詳細介紹的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另外,這一部分還應進行一些方法的總結和介紹,以增強學生的總結和概括能力。
2.5課堂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主總結課堂知識體系,通過學生的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自主表達,在自主形成網絡的同時進行小組合作,與組內成員積極交流,相互之間查漏不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積極總結,學會總結,取代以前的教師代為總結,激發(fā)了學生的內驅力。
2.6鞏固訓練,及時檢驗課堂效果
本部分也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為當堂檢測,5道選擇題和1道問答題,所選題目都為非常典型的題目,用時約10分鐘。這一部分的目的是通過練習及時自查和鞏固學習效果。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自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各個層面的新問題,幫助學生及時從練習中發(fā)現這些問題并進行及時的正確引導,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第二部分為課后作業(yè),5道選擇題和1道問答題,要求學生課后完成。
總之,精心設計出的高質量學案,為學生展示才華搭建了舞臺,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求知的殿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這樣的課堂一定是高效的課堂。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