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30年代起,一代代熊貓就從中國去往西方國家,掀起了西方人對熊貓的熱情,也激起了西方人對熊貓所代表的東方國度的想象。
意外獵物
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將一只大熊貓標本帶回歐洲。
從20世紀初開始,不斷有西方探險者深入中國四川、西藏地區(qū)尋捕大熊貓。讓西方人遺憾的是,探險家們帶回去的都只是大熊貓的標本或者毛皮。直到1936年12月,紐約時裝設(shè)計師露絲·哈克尼斯把一只三個月大的大熊貓幼崽蘇琳帶到美國。
蘇琳的到來給正處于經(jīng)濟大蕭條的美國人帶來了意外之喜。
1937年春,蘇琳在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它立即成為芝加哥城的大明星,它每一個滑稽逗人的動作,都成了當(dāng)時報紙和廣播的新聞。人們從各處趕來一睹這只“活著的”大熊貓的風(fēng)采,參觀者最多的時候一天達四萬多人。參觀者當(dāng)中不乏社會名流,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甚至親自前往動物園摸了摸蘇琳。
可惜的是,蘇琳于1938年4月1日死于肺炎。后來,它被制作成標本陳列在芝加哥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里。
有生命的“玩具熊”
蘇琳死去的這一年,曾經(jīng)擔(dān)任哈克尼斯夫婦捕捉大熊貓幫手的英國人佛洛依德·丹吉爾·史密斯在汶川收購了12只大熊貓。在運往英國途中,有七只熊貓死亡,僅有五只平安到達英國,它們分別是樂樂、杜貝、格魯貝、奶奶和年齡最小的貝貝。
1939年1月9日,年紀最大的奶奶在到達英國半個月后死去。二戰(zhàn)爆發(fā)前夕,樂樂被賣給了德國動物販子奧托·??藸柭陔x開歐洲去美國之前,它一直輾轉(zhuǎn)于納粹德國的各大動物園進行展覽。隨后,史密斯把格魯貝、杜貝和貝貝賣給了倫敦動物園,這三只大熊貓被重新取名為唐、宋、明。
1939年12月18日,宋因病去世,次年4月23日,唐也追隨宋而去,動物園里孤零零地留下了年紀最小的明。
明在英國造成的效應(yīng)正如蘇琳當(dāng)時在美國一樣,很快成為當(dāng)時報刊、銀幕、玩具業(yè)、旅游業(yè)的焦點。
旅居英國的著名中國詩人、作家、藝術(shù)家蔣彝在與明朝夕相處了一個月后,創(chuàng)作了童話《金寶和大熊貓》和《明的故事》,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和大熊貓的故事。
1940年、1941年,當(dāng)?shù)聡鴮惗剡M行狂轟濫炸的時候,明安之若素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任憑炸彈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圍,它也不動聲色,玩耍自如。為了鼓舞英國人反抗法西斯的士氣,攝影師為明拍攝了一組快樂生活與安然玩耍的照片,它成了這座城市團結(jié)、鎮(zhèn)定、無畏的一種象征。
1944年圣誕節(jié)后一天,明追隨他的同伴唐、宋而去?!短┪钍繄蟆吩诘磕蠲鞯挠囄闹袑懙溃骸八且恢蛔罹赖挠猩耐婢咝?,它死而無憾,因為它給千百萬人帶來了歡樂?!?br/> 政治禮物
中國當(dāng)局也開始認識到大熊貓在西方世界的價值。
1941年,為了感謝美國人救濟中國難民,宋美齡向美國贈送了一對大熊貓潘迪和潘達。宋美齡在致紐約動物協(xié)會會長約翰·狄梵的信中寫道:“作為微不足道的感謝,我們通過您向貴國贈送一對可愛的毛茸茸的黑白大熊貓?!边@是中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向外國輸出活體大熊貓。
倫敦動物園的唐、宋、明死去之后,為了填補空缺,英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贈予其大熊貓的請求,作為交換,他們將給予中國生物學(xué)家全額獎學(xué)金到英國研究院進修的機會。1945年12月,在更多政治壓力下,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同意協(xié)助英國人,組織了一個二百多人的龐大隊伍,分十人一組,深入汶川大熊貓產(chǎn)區(qū)捕獵大熊貓。
1946年,大熊貓和中國生物學(xué)家一起到達倫敦——這是中國第一次從輸出大熊貓上獲得實質(zhì)利益。
從此之后,進入西方的大熊貓更多是以政治禮物的方式出現(xiàn)。
“共產(chǎn)主義熊貓”
上世紀50年代,因為“冷戰(zhàn)”對壘,具有“共產(chǎn)主義背景”的大熊貓最初只是贈予社會主義盟國的禮物,英美等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能從中國獲得大熊貓。
實際上,從1956年至195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稀有鳥類飼養(yǎng)場和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分別先后兩次致信給北京動物園,希望“以貨幣或動物交換的方式獲得一對大熊貓”。中國對外聯(lián)絡(luò)局通過北京動物園向美方表示希望雙方互相派員到對方動物園直接交換和領(lǐng)取動物,但這一提議卻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
1958年,奧地利動物商人海尼·德默以特有的商業(yè)眼光抓住了機會。芝加哥動物協(xié)會告訴海尼·德默,如果他能從中國得到一只大熊貓,他們愿意以25000美元的價格購買。
海尼·德默將他和妻子從肯尼亞帶來的三只長頸鹿、兩只犀牛、兩只河馬、兩只斑馬送給北京動物園,于是北京動物園慷慨地讓他從三只大熊貓里選擇一只作為回贈,最后他選中了從蘇聯(lián)返還的大熊貓磧磧(回國后改名為姬姬)。
可是,麻煩隨之而來。盡管芝加哥動物協(xié)會已經(jīng)與海尼·德默談好了價錢,但因為姬姬的“共產(chǎn)主義背景”,華盛頓政府禁止姬姬入境。于是海尼·德默只能帶著姬姬一路向北,先后在莫斯科動物園、柏林動物園、法蘭克福動物園、哥本哈根動物園短暫停留。作為戰(zhàn)后第一只到達歐洲大陸的大熊貓,姬姬每到一處,都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1958年9月26日,海尼·德默帶著姬姬來到了倫敦。因為財政危機,最初,倫敦動物園只打算讓姬姬停留三個星期,但后來,在私營企業(yè)的協(xié)助下,倫敦動物園以1.2萬英鎊的價格買下姬姬,最終她成為該動物園的大明星。
明星效應(yīng)
人們成群結(jié)隊地到倫敦動物園看姬姬,姬姬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英國人的心。
為了給姬姬尋求一個伴侶,1966年3月,英國與蘇聯(lián)達成協(xié)議,用專機運送姬姬前往莫斯科“相親”。當(dāng)飛機到達謝諾梅捷沃國際機場時,已經(jīng)有二百多人在等待。記者在當(dāng)天的報道中寫道:“我曾經(jīng)去過世界上很多機場,但從沒有見過任何一位元首或國王在機場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br/> 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也看上了姬姬,他們需要一種既有廣泛認同感又要在黑白印刷品上具有辨識度的動物作為組織標志,而在倫敦動物園紅得發(fā)紫的大熊貓姬姬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唯一選擇。
進入70年代后,隨著西方各國陸續(xù)與中國建交,大熊貓成為政治禮物重新出現(xiàn)在西方人的視野里。
1973年9月,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華,之后大熊貓黎黎和燕燕落戶巴黎文森動物園;1974年9月14日,大熊貓佳佳和晶晶抵達英國倫敦動物園;1980年11月5日,西德總理施密特親自來北京迎接大熊貓寶寶和天天,一起踏上了西柏林的紅地毯……
當(dāng)然,最轟動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婦訪華后,中國政府送給美國的一對大熊貓玲玲和興興。這對大熊貓抵美時,8000名美國民眾冒雨前往迎接。當(dāng)它們初次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與美國觀眾見面時,動物園四周交通阻塞。開館第一個月,觀眾就達110多萬人。
隨著熊貓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自1982年后,中國停止了向外純政治性的贈送,大熊貓出國只能以“訪問”的方式進行。
令西方人欣喜的是,仍有14只大熊貓旅居在他們的國度里。
?。弻毩?、劉誼人、張源薦自2011年7月27日《黨史信息報》原標題為《熊貓外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