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考指揮著教學,某種意義上,高考改革決定著課程改革,其中命題方式的改革對課堂優(yōu)質(zhì)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雖然近幾年高考命題有所改革,但還需練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才能得高分。令人欣慰的高考命題也出現(xiàn)許多好題,比如對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zhì)的考題,可引導教學回歸數(shù)學概念,而不是“一個定義,三項注意”,“只重結(jié)果,輕視過程”的教學。本文結(jié)合近幾年各省市(主要是浙江?。└呖疾糠挚疾閿?shù)學本質(zhì)的考題(或可利用數(shù)學本質(zhì)直接解題)給予說明,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
一、考查函數(shù)概念的實質(zhì)
函數(shù)是中學數(shù)學的核心內(nèi)容,初中的函數(shù)概念比較宏觀,是作為“變化過程”的函數(shù),即“變量說”;高中就有了作為抽象化、精確化的需要,是作為“對應關系”的函數(shù),即“映射說”;最后函數(shù)是“圖形”,即高中數(shù)學中函數(shù)概念強調(diào)兩個集合的元素之間的特殊對應關系,核心是對應法則,要用集合與對應語言表述問題,因此,如果命題抓住了“哪些對應關系是函數(shù)關系”,就是在考查函數(shù)概念的本質(zhì)。
例1(2006浙江):函數(shù)f:|1,2,3|→|1,2,3|滿足f(f(x))=f(x),則這樣的函數(shù)個數(shù)共有
?。ˋ)1個 (B)4個(C)8個(D)10個
根據(jù)函數(shù)概念,以“對應關系”的特點為操作指南,直接排一排,數(shù)一數(shù),列舉出所有“對應關系”,從而可得到以下兩種思路:
探究1:結(jié)合圖形來解決f((x))=f(x)即f(x)=x,即經(jīng)過兩次映射后函數(shù)值不變,如圖所示:
探究2:f(f(x))=f(x),設則y=f(x)則f(y)=y,y∈A.若A*表示A的元素個數(shù)。
A*=1,則這樣的對應有3個,A*=2,則這樣的對應有6個,A*=3,則這樣的對應有1個
評析:本題核心是對條件f(f(x))=f(x)的理解,從中表現(xiàn)出對“對應關系”這一函數(shù)概念的核心的理解水平的考查。解決時若一味地應用排列,組合知識,反而使問題復雜化,由函數(shù)概念的本質(zhì)數(shù)一數(shù),排一排或畫一個圖形,從而得到這個問題的思路:從函數(shù)概念看,分兩步:f(x)一共有幾個,符合條件的f(x)有幾個。具體獲得“個數(shù)”時,關鍵是“不重不漏”地列出對應關系,還要借助分類思想。
例2:(2009浙江)
已知函數(shù)f(x)=x3-(k2-k+1)x2+5x-2,g(x)=k2x2+kx+1,
其中k∈R.
?。↖I)設函數(shù)q(x)=g(x),x≥0f(x),x<0是否存在k,對任意給定的非零實數(shù)x1,存在惟一的非零實數(shù)x2(x2≠x1),使得q′(x2)=q′(x1)成立?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探究:本題(II)中導函數(shù)y=q′(x)是一個分段函數(shù),是否存在k,對任意給定的非零實數(shù)(x1),存在惟一的非零實數(shù)(x2≠x1),使得q′(x2)=q′(x2)成立?其實質(zhì)上是否存在k使確定函數(shù)y=q′(x)的映射是“二對一”的映射。從而得到以下簡便的解答方法:當x<0時
q′(x)=f′(x)=3x2-2(k2-k+1)x+5;當x≥0時有q′(x)=g′(x)=2k2x+k,因為當k=0時不合題意,因此k≠0,下面討論k≠0的情形,當k≠0時,x≥0,q′(x)=g′(x)=2k2x+k,是表示斜率大于0,截距為k的直線在y軸右半部分(含端點);x<0,q′(x)=f′(x)=3x2-2(k2-k+1)x+5是對稱軸x=(k2-k+1)≥0的拋物線在y軸左半部分。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g′(x)=2k2x+k和f′(x)=3x2-2(k2-k+1)x+5的草圖,則對任意給定的非零實數(shù)x1,存在惟一的非零實數(shù)x2(x2≠x1),使得g′(x2)=g′(x1)成立,只要k=5。
評析:本解法有別于標準答案給出的過于形式化的解答方式,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質(zhì)的理解是確定函數(shù)y=q′(x)的映射恰是“二對一”的映射,從而巧妙地運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方法,結(jié)合題目條件給出一種思路清晰,步驟簡潔,計算量小的解答過程,結(jié)論簡捷明了,解法非常地漂亮和精彩!
二、考查函數(shù)極值概念的本質(zhì)
由極大(小)值的概念知:若函數(shù)在x=a處取得極大(?。┲?,則在它的小領域內(nèi)任取一個x0,均有f(x0)≤f(a)(或f(x0)≥f(a));另外若函數(shù)f(x)在x0可導,且x0為f(x)的極值點,則f′(x0)=0.這就是可導函數(shù)x0在點取極值的必要條件是f′(x0)=0.
例3(2008浙江):若cos?琢+2sin?琢=-
①則tan?琢=()
?。ˋ) (B)2 (C)- (D)-2
探究:本題有多種解法,注意到了-為f(x)=cosx+2sinx的極小值這一特點,可得①式中等式的解恰好使得f(x)=cosx+2sinx的導數(shù)值為0,所以f′(?琢)=0,即-sin?琢+2cos?琢=0,即tan?琢=2.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普遍的變式:已知mcos?琢+nsin?琢=±則
tan?琢=tan(+k?仔-?茲)=cot?茲=。(這里解題過程與方法與例3相似)。從而轉(zhuǎn)化成導數(shù)為0進行求解。用一般化的語言描述,就是如果方程f(x0)=m,并且y=f(x)的極值為m,那么有f′(x0)=0。假如y=f(x)的極值不為m,那又該如何轉(zhuǎn)化呢?同理,我們可以用一般化的語言描述如下:如果方程f(x0)=m,并且y=f(x)在y=f(x)與y=m交點處的切線斜率為k,那么f′(x0)=k有(如下圖),從而簡化計算。
評析:仔細推敲上述轉(zhuǎn)化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關鍵因素就是所求方程的解恰為函數(shù)極值點的橫坐標,這樣就把求值問題轉(zhuǎn)化為求極值問題,使問題解答得到簡化。
例4:(2010浙江)已知a是給定的實常數(shù).設函數(shù)f(x)=(x-a)2(x+b)ex,b∈R,x=a是f(x)的一個極大值點.求b的取值范圍;
探究:由x=a是f(x)的一個極大值點,本質(zhì)是在x=a左右一個小領域內(nèi)x=a是對應的點“最高”。即函數(shù)x=a在x=a處取得極大值,則在它的小領域內(nèi)任取一個x0,均有f(x0)≤f(a)。此題有f(a)=0,故f(x0)≤0,注意到(x0-a)2≥0,e>0,故(x0+b)≤0,當x0去取a的時候就有:a+b≤0,即:b≤-a,顯然當b=-a時,函數(shù)沒有極值,故b<-a。
評析:本解法與標準答案相比另辟蹊徑,關鍵在于對極大值實質(zhì)的深刻理解。因此老師平時不能只講很多技巧,卻忘了最基本的定義和概念的強化。
三、考查解析幾何的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
解析幾何的本質(zhì)是用代數(shù)的方法處理幾何問題的思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解析幾何中,要注重挖掘解析幾何中的幾何特征,用幾何的眼光看解析幾何中的問題,從而簡化運算。
例5(2008江蘇)若AB=2,AC=BC,則S△ABC的最大值
探究:因為AB=2(定長)可以以AB所在的直線為x軸,其中垂直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A(-1,0),B(1,0)。設C(x,y),由AC=BC可得=,化簡得(x-3)2+y2=8,即C在以(3,0)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上運動。
又S△ABC=AB×|yc=|yc|≤。
評析:這種方法簡潔有效,由AC=BC,知C在以為(3,0)圓心,2為半徑的圓上運動本質(zhì)特征.利用圓的幾何性質(zhì),結(jié)合圖像能很快得到答案。
例6(2006浙江)如圖,橢圓+=1(a>b>0)與過點A(2,0)B(0,1)的直線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T,且橢圓的離心率e=.
?。á瘢┣髾E圓方程;(Ⅱ)設F1、F2分別為橢圓的左、右焦點,M為線段AF1的中點,求證:∠ATM=∠AF1T.
探究:第(Ⅰ)題容易.對于第(Ⅱ)小題,要證∠ATM=∠AF1T,只需證△ATM∽AF1T即可,注意到∠ATM=∠F1AM,故需證夾這個角的兩邊成比例即可.當然,也可證明直線AB與過T,F(xiàn)1M三點的圓相切于點T。
評析:本題兩種方法都突出了本題的幾何特征,從而回避了大量的運算。
四、考查線性規(guī)劃問題最優(yōu)解的本質(zhì)
“課程標準”和“教材”所提供的“線性規(guī)劃問題”例題都是采用“平移法”,一般情況下最優(yōu)解是在頂點上,只要一個一個頂點(頂點不是很多的情況下)代進去就看求出最優(yōu)解。這種方法稱為頂點坐標法,它是由美國數(shù)學家G.B.丹齊克于1947年首先提出來的。它的理論根據(jù)是:線性規(guī)劃問題的可行域是維向量中的多面凸集,其最優(yōu)值如果存在,必在該凸集的某頂點達到,即把可行域的端點值代入目標函數(shù),比較其大小即可。頂點所對應的可行解稱為基本可行解。我們可總結(jié)出頂點坐標比較法的步驟:①根據(jù)約束條件畫出可行域;②考查多邊形圍成的可行域頂點,求解相應直線的方程聯(lián)立而成方程組,從而得到頂點的坐標值;③將這些坐標值分別代入目標函數(shù),計算出相應的函數(shù)值;④將上述計算出的各個函數(shù)值進行比較,找出最優(yōu)解。
例7(2008浙江)若a≥,b≥0,且當x≥0,y≥0,x+y≤1時,恒有ax+by≤1,則以a,b為坐標點P(a,b)所形成的平面區(qū)域的面積等于____________。
探究:把x≥0,y≥0,x+y≤1看成是平面區(qū)域的可行域,把ax+by看成是目標函數(shù)z,即z=ax+by,顯然目標函數(shù)的最大值就是在頂點(0,0)(1,0)或(0,1)處取到,即max{z=ax+by}=max{a,b},而z=ax+by≤1,∴max{a,b}≤1,∴0≤a≤1,0≤b≤1,所以點(a,b)所圍成的面積是1。
評析:該解法是由線性規(guī)劃的頂點坐標比較法知Zmax在可行域的三個頂點0(0,0),A(1,0),B(0,1)取到,結(jié)合已知可得點P(a,b)所形成的平面區(qū)域為a≥0b≥0a≤1b≤1因而平面區(qū)域的面積等于1。構(gòu)思巧妙,通俗中透出奇意,平淡中析出光芒,能力要求較高,充分體現(xiàn)考能力、考思想的命題理念。實踐證明,學生們都更喜歡用頂點坐標比較法,經(jīng)訪談得知,學生們認為該解法的步驟清晰,雖有一些計算,但屬于初中解方程組內(nèi)容,不少題目可不作圖就能快速得到解答。
五、考查向量概念的本質(zhì)
浙江省六年高考試題中的向量小題都有幾何背景,而這也恰恰挖掘了向量這個既有“數(shù)”的一面(大?。?,又有“形”的一面(方向)的概念之特征,體現(xiàn)了向量概念的實質(zhì)。
例8:(2008浙江)已知a,b是平面內(nèi)兩個互相垂直的單位向量,若向量c滿足(a-c)?(b-c)=0,則|c|的最大值是C
(A)1(B)2 (C) (D)
反饋:部分考生在解題時,只是一味對(a-c)?(b-c)=0進行代數(shù)形式上的展開、化簡,從而使解題受阻。
探究1:如圖,設a=,b=,c=。
故|C|max=。
探究2: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得的起點在坐標原點,終點在以圓心(,),為半徑的圓上,故|C|max=。
評析:向量既是“代數(shù)”的,又是“幾何”的,向量從運算的角度促進了代數(shù)和幾何的聯(lián)系,本題已知條件中的向量雖是代數(shù)形式,但“a,b是平面內(nèi)兩個互相垂直的單位向量”,具有顯明的幾何意義和坐標背景。探究1,2分別利用了向量的幾何意義和坐標運算形式,有效轉(zhuǎn)換了向量的運算形式。在向量運算中,學生思維受阻的原因往往是對向量的代數(shù)式、坐標式和幾何意義這三種運算形式缺少整體的把握,利用公式前,缺少對問題背景的分析,缺少對三種運算形式的選擇及運算形式相互間的有效轉(zhuǎn)換。
對以上高考題中的好題的剖析給我們啟示:教師必須“沉下去”,理清知識發(fā)生的本源,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要到位,要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質(zhì)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斷地“捅破”題目和方法之間的一層紙,才能讓學生從題目中提練和概況出最本質(zhì)性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zhì),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也才能積極面對和應付數(shù)學高考。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趙小平.自主招生考試破除“命題八股化”.數(shù)學教學,09(2).
[2] 王小紅.一道高考題引發(fā)的思考.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08(10).
[3] 章建躍.追求數(shù)學課堂的本來面目.中國數(shù)學教育,2009(4).
[4] 章建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與教學.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0(11).
?。ㄘ熑尉庉媱⒂缿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