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夫霍伊瑟(Kyffhuser)山是德國中部圖林根州的一座小山。此山地處哈爾茨山南麓,長不過二十一公里,最高峰海拔不過四百七十七米。因為承載了一個傳說,這座小山得以名揚德意志;憑借這個傳說,這座山安置了一座紀念碑。這個傳說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在此長睡的故事,這座紀念碑就是威廉皇帝紀念碑,又稱屈夫霍伊瑟紀念碑。一八八八年,德皇威廉一世駕崩,帝國決定建立一座宏偉的紀念碑,以資紀念。紀念碑于一八九○年開工,一八九六年竣工,乃是德國第三大紀念碑,就建在屈夫霍伊瑟山,所以稱為屈夫霍伊瑟紀念碑,民間則俗稱“巴巴羅薩紀念碑”。一座小山于是進入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記憶,在德國歷史上甚至躋身于文化圣地之列。
這個傳說的主人公是十二世紀時神圣羅馬帝國施陶芬王朝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一譯“腓特烈一世”),人稱“巴巴羅薩”。巴巴羅薩是意大利語,意為紅胡子。這位紅胡子皇帝約生于一一二三年,卒于一一九○年。但是在民間傳說里,他其實并沒有死去,而是率領(lǐng)著他的隨從酣睡在屈夫霍伊瑟山的一個山洞里。山洞周圍有烏鴉在盤旋,一旦天降大任之時,烏鴉將鳴叫,告知他時辰已到,屆時他將重振旗鼓東山再起,還德意志以昔日的榮耀。因為這一覺已歷經(jīng)數(shù)個世紀,所以他的紅胡子越長越長,已經(jīng)長進了旁邊的石桌子里。這個傳說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生動的題材,海涅等許多詩人都以這個傳說為藍本進行過創(chuàng)作。一八一七年,詩人弗里德里?!慰铺貏?chuàng)作的詩歌《老巴巴羅薩》就是很著名的一首,而且很有代表性:
他從未死去,如今他還活在地下的宮殿里。
他隱身于殿堂,在那里沉沉睡去。
他把帝國的輝煌,也帶到了那里。
有朝一日他將再度歸來,帶著昔日的輝煌,榮歸故里。
德國歷史上,最受民眾喜愛的君主不是別人,正是這位人稱“紅胡子”的皇帝。巴巴羅薩在位時,神圣羅馬帝國正值強盛期,而巴巴羅薩也稱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于教皇和諸侯之間,對內(nèi)極力維護帝國的統(tǒng)一,與諸侯的離心力進行斗爭;對外則實行擴張政策,七次用兵意大利,以征服那些不愿意納稅的城市。此外,他還號召進行十字軍東征。法蘭克王國的締造者查理大帝逝世后,查理大帝留下來的帝國傳統(tǒng)到底由誰來繼承,法蘭西和德意志展開了爭奪戰(zhàn),最后德意志勝出,而巴巴羅薩在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一一七五年,巴巴羅薩促成教會把查理大帝封為圣徒,借此機會宣布查理大帝是德意志王國神圣的締造者,這一舉動堪稱一步妙棋,使德意志終于在帝統(tǒng)的爭奪戰(zhàn)中占了上風,為德意志王國爭得了光彩。這個傳說中之所以由巴巴羅薩來扮演復興者的角色,當然是因為巴巴羅薩時代的德意志是德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以巴巴羅薩來出任主角,為了德意志的復興而時刻準備著,預示著德意志在那個時代的光榮將再現(xiàn)。
但是,這個傳說在流傳的過程中也經(jīng)歷了幾次嬗變,沉睡者的扮演者曾三易其人,巴巴羅薩并非從一開始就被遴選為主角。起初,沉睡者的角色是由九世紀初稱雄于歐洲的法蘭克王國皇帝查理大帝來扮演。后來主演易人,沉睡者改由巴巴羅薩的孫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出演。他也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從其母那里繼承了西西里王國,在教皇的幫助下縱橫德意志,確立了自己在德意志帝國的皇位,鞏固了皇權(quán)。之后,他就立其子為攝政王,自己則回到他的故土西西里島,在那里享受地中海的陽光和研究自然的快樂,沉溺于調(diào)教老鷹的樂趣。一二五○年,他突然猝死于阿普利亞菲奧迪倫諾城堡。這個皇帝在歷史上頗受民眾喜愛,而他的猝死以及客死于遙遠的異鄉(xiāng),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所以他駕崩后謠傳四起,說他實際上沒有死,而是藏身于某個遙遠的地方,等待著一個適當?shù)臋C會以圖東山再起,帶領(lǐng)德意志再鑄輝煌。隨著時間的流逝,沉睡者的主人公再度易人,從孫子換成祖父。從十六世紀開始,巴巴羅薩才正式領(lǐng)銜主演這出德意志歷史的大戲。這個故事之所以張冠李戴,把孫子的業(yè)績安到的祖父的頭上,顯示出了民眾意識中的一個難言之隱。沉睡者的傳說表達了德意志人盼望德意志再度輝煌的意愿,但是深得民心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卻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遠離德意志,把他樹為民族英雄實在是有些牽強。巴巴羅薩之擔綱主演,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這樣一來,這出歷史大戲就更加圓滿,更加符合德意志人的心態(tài);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優(yōu)點和強項都集中在一個形象之上,為德意志人塑造一個值得為之自豪和驕傲的榜樣人物,以彌補德意志英雄人物匱乏的缺陷,激勵人們不要放棄希望。
這個“屈夫霍伊瑟的傳說”看起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故事,實則微言大義,如果我們仔細品味,可以解讀出幾個意味深長的用意。
其一,巴巴羅薩被選作傳說的主人公,說明德意志人對于歷史上曾經(jīng)的強大有清晰的意識,表達的是一個清晰的大國意識。如果沒有這樣一種輝煌的過去,也就沒有這樣一個大國意識,當然也就無須編出這樣一個傳說來安慰自己、激勵人心。
其二,大國意識與德意志長期的弱國地位之間的巨大反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巴巴羅薩只能沉睡。巴巴羅薩的長睡不醒,實則道出了德意志人面對其歷史的無奈。巴巴羅薩死后,德意志經(jīng)歷了亨利四世的“卡諾薩之行”,皇權(quán)逐漸衰落,老帝國長時期處于散碎、弱勢、被擺布的地位,成為歐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這樣“鄙陋”的歷史現(xiàn)實令他們難以接受,但他們卻又無可奈何。于是德意志人只能把希望放在不確定的將來,等待“有朝一日”的到來。至于這一天什么時候來到,則無從知曉,所以巴巴羅薩只能一直酣睡下去。而巴巴羅薩的胡子因為沉睡時間太長,以致長進了桌子里,正是歷史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
其三,巴巴羅薩的沉睡,說明他還活著,并未故去。夢還在,希望就在,風暴不會永遠不住,德意志人目前的“鄙陋”也不會沒有盡頭。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巴巴羅薩的沉睡預示著德意志歷史進程的止跌回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想見,如果巴巴羅薩傳說把他塑造成死而復活,那么有鑒于德意志歷史長期的“鄙陋”,傳說又該作何解釋?這樣,傳說與現(xiàn)實將會大相徑庭,紅胡子皇帝的形象將光彩不再,傳說的號召力將會大打折扣,甚至蕩然無存。
其四,沉睡中的巴巴羅薩身邊有烏鴉棲居,這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安排。一旦時機來臨,烏鴉就會召喚,把巴巴羅薩從沉睡中喚醒。這就說明,巴巴羅薩的沉睡不會直到永遠,更不用擔心他會睡過頭而誤了時辰,因為到時候自有烏鴉把他喚醒。一切都說明,希望還在。
從這個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解讀出許多意蘊,而它傳達出的最主要的信息,莫過于一種濃厚的悲情意識,以及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東山再起的夙愿。高揚巴巴羅薩的實際意義,在于表達了德意志人要求統(tǒng)一、重新恢復霸主地位的歷史訴求。在這個訴求中,巴巴羅薩一則代表了德意志的強盛時期,二則巴巴羅薩本人也作為一個強勢人物成了德意志的希望之星。如果沒有巴巴羅薩,一定會有其他的某某羅剎來充當這個角色,因為“弗里德里希即巴巴羅薩的夢所表達的,是追求統(tǒng)一的渴望;這個渴望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更換其主角的形象,并且牢固地附著在其他領(lǐng)袖人物的形象上。”(Norbert Elias: Studien über die Deut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