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柏林,德國惟一一家以電腦游戲為主題的博物館開業(yè)。這個博物館展出了從1971年到2001年的50款掌上游戲機、電視游戲機和家用電腦。博物館展覽的主題是“電腦游戲:媒介的演變 ”,以編年的形式展現(xiàn)了1951年以來電腦和電視游戲的發(fā)展過程。在這里,參觀者可以免費玩里面陳列的任何一款游戲,同時還可以了解到游戲與社會以及游戲之外的知識。
這個博物館是迄今為止德國第一個電腦游戲博物館。從“超級馬里奧”到“毀滅戰(zhàn)士”,從“搏殺之球”到“吃豆小精靈”,各類經(jīng)典游戲應有盡有。這個博物館是安德魯·朗格所建,館址就設在曾于1953年10月17日爆發(fā)過動亂的卡爾·馬克思路上的前“華沙咖啡館”。
大致也就是其舊址上發(fā)生動亂的那個時候,西方世界開始進入電腦游戲時代,1951年10月6日的工業(yè)展會上,西德經(jīng)濟部長在與一個名叫“Nimrod”的帶有480個真空管的“電子腦”玩簡單的“拿子游戲”時,輸了三個回合,時任聯(lián)邦德國總理的康拉德·阿登納對此感到非常驚奇。
世界上好多電腦游戲領域的先驅都是德裔工程師,不過他們大多數(shù)人生活在美國。比如約瑟夫·魏茨鮑姆,因其猶太人身份在二戰(zhàn)前被驅出德國。他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麻省理工學院發(fā)明了“Eliza”(伊莉莎)——一個模仿精神病醫(yī)生的說話程序;還有拉爾夫·拜爾,也是一個猶太移民,1972年他在美國發(fā)明了“搏殺之球”的模型(第一款在商業(yè)上取得成功的電腦游戲)。拜爾還是這個電腦游戲博物館的贊助人。
但是在他們的家鄉(xiāng)德國,人們很少用那些數(shù)碼設備。在東德,電腦游戲主要用于教學。如果想玩其他游戲,就得自己去焊接電路板和編程。
博物館里有一面游戲里程碑之墻,墻邊擺滿了玻璃櫥柜。柜子里陳列的是從最老的到最新的各種電腦電視游戲設備。當走過這面墻時,仿佛電腦游戲的幾十年歷史在你面前匆匆走過。這里陳列展覽的設備有:Xbox(微軟推出的家用系列游戲機)、Gamecube(任天堂推出的游戲機品牌系列)、Dreamcast(世嘉推出的家用游戲機系列)、N64(任天堂公司開發(fā)的第三代家用電視游戲機)、Playstation(索尼公司電視游戲機品牌)、Atari400(美國阿塔里公司電視游戲機型號)等等。
德國對游戲發(fā)展史的貢獻是什么?“由于對電腦游戲的甚少重視,德國幾乎沒有大型的電腦游戲廠家”,館長朗格說道,“但是電腦游戲促成了德國在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完善的一個青少年保護體系?!痹S多人質疑該電腦游戲博物館是否會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但它用高檔次的展覽品位進行了無聲的回應。這個博物館不僅僅是邀請人們去玩游戲,還通過游戲設備幫助參觀者了解許多游戲之外的東西:比如克勞德·香農(密碼信息學創(chuàng)始人)的作品、康定斯基(著名旅德俄裔畫家)的繪畫、古典戲劇等等。
“游戲、宗教、文化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朗格說,“在一個媒介社會里,對于電腦游戲來說,同樣的問題會有好和壞兩個答案?!彼约簩W的是神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做了兩年電腦游戲年齡分段監(jiān)督員。1997年,他試圖開一家電腦游戲博物館,但由于空間太小未能付諸實施。在之后的10年中,他只是一個徒有其名的博物館管理員。
在先前的咖啡館遺址上建立的這個博物館讓他攀登上了文化領域的高峰。他的博物館與位于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德意志聯(lián)邦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圖書館、馬爾巴赫文學檔案館均有合作。這些赫赫有名的文化機構里的作品經(jīng)常在朗格的博物館展出。
[譯自 德國《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