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喧鬧的城市中,想找塊清靜之地的確很難。但是,如果你能細心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一定不會讓人失望。因為位于北京市區(qū)的西北角,就有塊鬧中取靜的地方。不過,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院落,而是一座有著近276年歷史,沉靜于城市喧囂中的清代皇家寺院——位于北三環(huán)西路甲31號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說起坐落于大鐘寺的古鐘博物館,頗有些來歷。
二百多年前,這里原是北京郊外的曾家莊。1733年清朝雍正年間始建覺生寺。1743年,鑄于明代的永樂大鐘從萬壽寺移至此寺大鐘樓后,由于永樂大鐘的鐘聲遠播,在民間影響深廣,原來的覺生寺名稱漸漸被取代,成為流傳至今的大鐘寺。
大鐘寺能夠保留到現(xiàn)在,其間可謂經(jīng)歷過風風雨雨。1985年,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開放。于是,城市里的靜謐之地也從那時開始,保留了自身古雅的特色。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布局嚴整簡潔,傳統(tǒng)的寺廟五層院落極完好地保存著,左右兩條人行道筆直通到后院。院內(nèi)栽種著多種花草樹木,有富貴逼人的牡丹,虬枝伸展的白皮松,峻雅的龍柏,嬌媚的芙蓉樹,高潔的玉蘭樹和現(xiàn)正開著白花的玉簪等。大鐘樓處在寺院的最后位置,里面懸掛著用八根金絲楠木支撐起來的舉世聞名的,重46.5噸,上面刻滿一百多部經(jīng)咒,23萬多字銘文的永樂大鐘。
除了永樂大鐘,還有鑄造精美的乾隆銅鐘、彌勒庵鐘、元代銅鐘等,近七百多口不同時期的銅鐘、鐵鐘,爭奇斗妍,堪為古鐘珍品。尤其是1978年在湖北省出土的65件戰(zhàn)國時期編鐘鑄鐘復制品,更為研究古樂民史的學者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和實景。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特點可以用靜、謐、謙、和來形容。
靜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每周一閉館,周二是免費開放日,其他時間對外開放供游客參觀。
來參觀的游客海內(nèi)外的都有,既有牽著母親的手一起來的稚稚學童,也有上了年歲的耄耋長者;既有來自農(nóng)村的打工者,也有學富五車的儒生;既有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也有夫唱婦隨的中年伴侶;既有陶醉在花前月下、處于浪漫時期的熱戀情人,也有遠道而來能講著一口流利中國話的外國友人。
經(jīng)常會遇到坐在院落長椅上休閑的知性游客,他們會主動地跟你微笑,打聲招呼,然后就接著說道:這里真安靜,每次來這里,除了解古鐘的歷史之外,就想在這里多坐一會兒,難得的安靜,真好!那神情就像坐在自家的院落里,看花開花落。
記得,有天傍晚,天下著大雨,因為樹葉的繁密,暫時掩蓋了雨水的滑落,大樹像一把雨傘高高地罩在上面。一對談情說愛的年輕人,男生恰若玉樹臨風,女生嬌小淡雅,像是附近大學在讀的研究生。他們就坐在院落的長椅上,絲毫10cafd9dc7843f89009ed0adf4a8cbc4沒有受到大雨的影響,在樹下傾心交談。我實在看不過外面大雨的侵擾,于是和同伴一起,大聲招呼,叫他們到廊道或展廳內(nèi)的椅子上坐會兒,躲躲雨。但他們只是遠距離地笑笑,客氣地搖搖手,然后說聲謝謝,堅持坐在上面有樹傘遮罩的椅子上,不受干擾,不聞雨聲,繼續(xù)面對面說笑著。時間大約過去20多分鐘,一場秋雨就硬生生地被他們給攆走了。讓身邊的人看著直受感動。
謐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雖然面積不大,只不過幾層院落,但是終究有276年的歷史,院里生活著很多野生小動物。
天氣晴好的時候,麻雀喜鵲等小鳥,或飛滿枝頭,或三三兩兩在房頂上嘰嘰喳喳,竊竊私語;下雨潮濕的時候便是滿地大大小小的蝸牛,像是在開展覽會,背著各自的小房子,在幽靜的走道上,濕漉漉地慢騰騰地在雨里踱步,尋找著遠離泥土的感覺和準備出行遠郊的路。院落里還有白色的小刺猬,慵懶的蛇,眨著小眼睛的黃鼠狼,喜歡在夜間出來覓食的蝙蝠等野生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們平日里難得一見。
隱跡于后院樹叢中、被樹葉環(huán)繞的,還有一棵上百年的龍樹,原先和它成對的鳳樹已從此處絕跡,只剩下它,殘留著墨褐粗虬的身體,頑強地在樹叢中生長著,和小動物們?yōu)榘椤?br/> 不過,遇到它們的時候很少,它們各有自我的生活空間。偶爾也有幼鳥從樹枝上不小心跌落的時候,便有好心的工作人員邊師傅,將它們帶回去療傷,然后把它們放回大自然。
謙
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既有小時候就在附近玩耍,對大鐘寺從建寺初期、到博物館成立前,歷史背景都了如指掌的老師傅,也有研究古鐘文化歷史的專業(yè)人員;既有在博物館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前輩,也有新來的年輕人。
記得有次上公交車的時候,一位剛分到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黃先生,下班同乘公交車,走在前面的他,在汽車停下打開車門的一剎那,卻輕輕退后一步,讓別人先上,謙謙之君,唯日常所見。
連老師是博物館的老人事,對博物館的了解比較清楚,問起當年在大鐘寺的時候,還會想起多年前,舊景老人教給他普通的做人道理,讓他受益匪淺,一言一行,為他人著想。
和
知道大鐘寺的人可以看過、路過、走過、算過,但也有一而再,再而三來這里的人,既因為喜歡里面的清淡和祥和,同時還存著一份對大鐘寺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王師傅今年五十出頭,一張帶著喜洋洋面色紅潤的臉,因為喜歡大鐘寺的安靜,家又離得不遠,所以經(jīng)常過來看看,各展廳走走。她抱著很輕松的心情想到,如果哪天有機會,能在這里上幾天班就好了。因為家里還有89歲的老母親要照顧,所以也不能太長時間在這里,所以就萌生了這樣的念頭。館里的展廳工作人員多為外聘,沒想到此事不久就心想事成,館里展廳有人請假,因為人手不夠,她就成了替補隊員。上班問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給解決了。王師傅上班的時候,望著滿院的景色,嘆道:身臨其境,感覺就是不一樣。
王老師是退休的高中數(shù)學老師,因為兒子住在附近,所以每到兒子這邊來過幾天的時候,必到大鐘寺。她說大鐘寺少了外面的喧鬧,特別安靜。她特意強調(diào)了“特別”二字,她說,這里雖然每天也有參觀的人,但就是有一種安靜在其中。我很喜歡這里,我住在東直門那邊,如果不是家遠,我會天天到這里來的。
劉師傅原是一家國家單位的職工,退休之后選擇在這里展廳工作,為的是每天清晨能提前在院落里看看報紙。她說這里非常安靜,看看書,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她每天上班來得特別早,為的是呼吸這里和大自然最直接的清新空氣。她說這里鳥語花香,四季常綠。
無論是塵囂,還是靜寂,如果有緣,你一定不會錯過那失之交臂的機會。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就是城市流行節(jié)奏中,那一座樸拙厚重、儒雅靜寂、清淡飄香、無色感人的芬芳之園。
賦詩一首,為《閑來大鐘寺》
身處清靜地,漸覺塵囂離;
車馬似飛煙,一晃愈百年。
草木皆有情,風動觀細雨;
當下覓佳境,大鐘寺物語。
鐘為百年客,過往而不見;
莫失今日緣,挪步松翠間。
直行須幽密,花開待日展;
相感知寺少,臨境方謂甜。
責任編輯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