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藝術家”又來了
視覺藝術家瓦法阿·比拉勒出生于伊拉克,從1992年開始了在美國的生活。他的兄弟在2004年死于美軍導彈對伊拉克的襲擊。在2008年,比拉勒以一款電子游戲為模板,扮演一名“人彈”,襲擊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W·布什,改編后的游戲最終因民眾抗議遭關閉;
2010年6月,比拉勒在自己的背上勾勒出一個沒有邊界的伊拉克地圖紋身,在這張地圖上,是一個接一個的點。每一個點代表一名死于戰(zhàn)爭的伊拉克人或美國人;……
而這一次,比拉勒在自己的后腦植入了一臺微型相機,帶著他的“第三只眼”又來了!
“這將是一種三維體驗!”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第三只眼位于大腦中心部位,將其比喻為宇宙能量進入人體的閘門;而在東方古老的儀式上,人們習慣在雙眉之間畫上第三只眼,認為這樣便可獲得與宇宙進行直接交流的通道;此外“第三只眼”往往也是攝影者的自況。
比拉勒近日宣布的“第三只眼”則是為了響應位于卡塔爾多哈的“阿拉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委托的藝術項目。——這家致力于收集阿拉伯最具影響力作品的博物館開館展出了23件當代藝術作品,其中包括比拉勒的《第三只眼》。
比拉勒拒絕透露相機的植入時間和細節(jié),他認為對于藝術家而言,只要作品精彩震懾人心就足夠了。這部被植入比拉勒后腦的相機表面為圓形,直徑為5厘米,厚度不超過2.5厘米,比拉勒將戴著它度過一年時間。
對于關心他身體健康的人們,比拉勒表示“第三只眼睛”對他的生活的影響并不大。美聯(lián)社引用了他的原話報道:“我將和之前一樣生活?!北壤照J為,這個藝術項目將引出“重要的社會、美學、政治、技術和藝術問題”——而將相機植入后腦勺,是代表對“平常看不見、拋諸腦后的東西”的了解的渴望,是對世界表面直接感官的一種突破。
“這將是一種三維體驗,表現(xiàn)真實的時間和空間,”博物館官員薩姆·巴達尤勒說,“一旦照片面世,你將認識到,相機只是藝術表現(xiàn)的一種方式,還有一些重要方式可以體驗?!?br/> 比拉勒篤信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自真實生活,這架微型照相機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堅持對比拉勒“后腦勺之后”的生活進行真實有效的拍攝,每隔一分鐘就會拍出一張照片。這些影像將以無線的方式被發(fā)送到博物館,并在博物館中的顯示器上公開展示。
隱私與“無所謂”
比拉勒本學期在紐約大學蒂施藝術學院開授三門課程,因此校方擔心“第三只眼”項目會侵犯學生隱私。
紐約大學發(fā)表聲明說:“作為一所藝術院校,學校的任務是培養(yǎng)藝術家,我們尊重他(比拉勒)作為一名藝術家自由創(chuàng)作的權(quán)利……我們也嚴肅看待他的項目引發(fā)的隱私問題以及對學生的影響?!?br/> 紐約大學副主席佛瑞德·德·里欽也表示,雖然這個工程很有創(chuàng)意,但不得不承認這同時也會給比拉勒的學生造成一種負擔,因為跟比拉勒平時接觸的學生們很可能也會被拍攝下來,同時也不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校方正與比拉勒討論,以確保他的相機在紐約大學建筑內(nèi)不拍攝照片。
不過,一些學生表示沒有這方面的擔心。今年5月畢業(yè)的塞思·莫羅斯卡說:“教室內(nèi)沒什么需要隱藏。”不過,他不同意照片傳輸至另外一個國家,通過傳媒平臺共享。
最終,比拉勒做出了讓步,他承諾在學校上課時會給相機蓋上鏡頭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