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瑟樹海的另一面
“溶巖上樹木成林,像無邊的海洋一樣朝山腳下的原野蔓延開去。遠(yuǎn)遠(yuǎn)地望過去,樹木幾乎都是一般高,平坦地罩在遼闊的原野上。這正給人以一種壓迫感。假如有一場暴風(fēng)雨劈天蓋地降到這無邊無際的密林里,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日本作家松本清張在小說《蕭瑟樹海》(又譯作《波之塔》、《波浪中的塔》)最終一個章節(jié)里記錄下這片風(fēng)景時,他大概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有太多的人拿著他的作品,到巍巍富士山下尋找這片自殺森林。
在青木原樹海里,整片林子茂盛濃密,遮天蔽日,走在樹海中每個地方的景觀都很類似,因此很容易迷路。在這里盛傳的另一種說法是,富士山熔巖所蘊含的磁鐵礦,使指南針無法正常作用。不僅如此,在海拔超過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隨著高度增加,氣壓降低,空氣逐漸稀薄,當(dāng)在地貌缺乏變化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很容易失去方向感,這在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尋找出路的難度。對于來這里尋死的人,這意味著一旦踏入,便沒有回頭的機會。
誰是第一個在這里自殺的人?似乎難以尋找答案,唯一明朗點的線索,是在19世紀(jì)日本饑荒頻發(fā)的年代,附近的居民往往為了生活,不得不將初生嬰孩和老人家遺棄于青木原樹海內(nèi)。
在這個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國家,“自殺”并不算特別光彩的事情。自殺者不希望自己的尸首被人發(fā)現(xiàn),于是青木原樹海對于自殺者來說堪稱天時地利人和,一旦選擇在此自盡,別人很難發(fā)現(xiàn),因此成了怨念叢生的“自殺圣地”。
1993年7月,日本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完全自殺手冊》,以“如何自殺”為目的編寫了大量可行的死亡方式,引起日本社會以至亞洲轟動并引發(fā)強烈討論,并遭到嚴(yán)禁。這本書里曾如此描述青木原死亡森林:“躺在雄壯的富士山下,美麗的櫻花如同伴你而去的精靈,那就是我們的天堂?!?br/> 遺體搜查行動
警方自1970年開始在每年的秋天開展搜尸行動,在這片連中午時分都看不到太陽的森林里,偶爾可找到自殺者的遺書和自殺用具。到青木原樹海自殺的人,所采取的方法已經(jīng)漸趨多元化:有人翻越千山萬水來到自殺森林服食安眠藥和毒藥;亦有人選擇在冬天下雪的時候,躺于雪地將自己活生生凍死;更多的是選擇最直接的方式,上吊。因此,當(dāng)?shù)貍髀劯浇用癖硎?,半夜?jīng)常會聽到繩索摩擦的聲音。
如果如傳說所言,整片森林到處是“吊死鬼”還不夠恐怖,那么更加令人心寒的則是這些年開始有人發(fā)“死人財”。因為在樹海上吊的人身上可能有現(xiàn)金或珠寶,于是,一些貪心的人開始紛紛涌向“自殺森林”,爭奪死人身上的財物。
到后來,警察發(fā)現(xiàn)光憑自己的力量難撐大局,于是開始動用媒體的力量:警察和志愿者以及媒體記者一起進入林中。指南針難以起到作用,因此在收尸時人們非常小心,以至于許多警員都以繩子纏腰,一個接一個,最后的一個則會將繩子綁在林外的汽車,以免有進無出。
在這片森林里,除了尸體和自制的套索,更常見的是珍惜生命的標(biāo)語,比如“生命寶貴!請三思而后行!”“在死之前,請想一想你的家人吧!” “如果在此自殺,出沒的熊會將你的身體咬得稀巴爛?!奔幢闳绱耍@里的尸體依然逐年增長。
這大概與日本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有關(guān):在日本人的觀念中,他們贊賞櫻花的剎那芳華、瞬
間寂滅,人的生命亦如是因短暫的繽紛而更為絢爛。追尋自我毀滅、自我升華的傳統(tǒng)在日本文化里隨處可見。
從富士山到玉龍雪山
無獨有偶,在中國云南玉龍雪山下的麗江,也有這么一塊死亡森林,不過相比起青木原的陰冷與殘酷,它更多出一份婉約。是的,土語被稱之為“情死之地”的云杉坪,正因死者的浪漫繾綣而聞名。
故事和大多數(shù)傳說沒兩樣:開創(chuàng)納西族殉情傳統(tǒng)的是一個地主兒子和農(nóng)夫女兒。兩人私定終身,但身份懸殊,結(jié)婚無望。在其中一人的結(jié)婚前夕,兩人相約在納西傳說中的“玉龍第三國”入口,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云杉坪尋求殉情。據(jù)傳說玉龍第三國是個神仙國度,殉情后的男女便可以進入。那里四季如春,風(fēng)景如畫,那里不愁吃穿,沒有壓迫。最重要一點是,相愛的人在那里可以天天在一起。
為此,為尋找解脫,心懷忠貞愛情的納西族情侶,都會悄悄來到這里,度過一生中最后的愛慕時光,然后面對玉龍雪山,或相擁跳崖,或服食毒菌,或于杉樹上吊,雙雙悲壯慘然地死去。
而現(xiàn)實中的云杉坪是這樣的。一位驢友在這里呆了3天,在博客里如是寫道:“雪山氣候瞬息萬變,灰蒙蒙的天空,冷颼颼的陰風(fēng),還有那凄涼涼的雨絲。偶爾一米陽光從云端泄露,也不愿目睹這地方。瘦骨嶙峋的冷杉直刺云天,像是哭訴像在吶喊。”
他還寫到,拉市海一位納西族朋友告訴他,他村里解放后就發(fā)生過多起集體殉情的驚世慘案。更多納西族集體殉情的悲劇正是發(fā)生在上個世紀(jì)的中期,新舊思想矛盾沖撞的特殊環(huán)境里。
崇尚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是納西人悠久的民俗和信仰。自明代以后,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覆蓋了僻遠(yuǎn)的云南,世代生活在玉龍雪山腳下的納西族,也成了教化對象。在儒家婚姻觀的束縛下,納西青年雖有戀愛自由,但已經(jīng)失去了婚姻自主的權(quán)利。于是,有情人難成眷屬,也就成了納西人揮之不去的愛情悲劇。英國學(xué)者杰克遜在他《納西宗教》一書中,把納西族稱為“悲劇的人民”,這一點不禁和日本大和民族有某種難以言說的聯(lián)系。
這其中穿插著一個值得玩味的現(xiàn)象,就是日本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日本人的基因里,有1%來自中國云南地區(qū),而日語訓(xùn)讀發(fā)音(土語發(fā)音)也和云南納西族的語音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奇形怪狀的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東巴文,也能在日本大受歡迎……
民間最牽強的說法是,日本人的一部分血緣,來自秦始皇時代的徐福東渡。當(dāng)時,徐福要求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沒法一下子湊齊,這個時候,秦軍剛巧征服了西南夷(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于是秦始皇就下令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如果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東渡融入日本人種,帶給日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據(jù)可循了。
當(dāng)然,這個說法僅供參考。與納西族尋求自由和解脫的意義不同,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自殺是一種對失敗負(fù)責(zé)的行為、一種謝罪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