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沒有任何蘇聯情結,極少看蘇聯電影,甚至很多時候對長輩們的蘇聯情結難以理解。
某天在電視里,看見一個什么臺正在放一部電影,主角都是一些白皮膚的年輕人,但第一眼便能看出,他們和歐美國家那些年輕人不一樣。電影的名字叫《古墓迷途》,很容易和好萊塢電影《盜墓迷城》(《木乃伊》)混淆。后來知道這是一部俄羅斯電影,題材和這個世界現在最熱衷的主題一樣:穿越。
幾個年輕人因為在盜墓時對一個老太太胡亂承諾要找回老太太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死去的兒子的遺物,就被穿越到了衛(wèi)國戰(zhàn)爭戰(zhàn)場,不久,他們就明白了,要想回去,必須在戰(zhàn)場上找到老太太的兒子,拿到那個遺物——煙盒。
這部電影里有一個片段和《兵臨城下》相似。在《兵臨城下》時,德軍在廢墟般的斯大林格勒大聲宣傳:“蘇聯戰(zhàn)士,我們的敵人不是你們,我們的敵人是斯大林,快加入我們的隊伍!”而在《古墓迷途》中,蘇聯人在陣地上大聲宣傳:“德軍戰(zhàn)士,我們的敵人不是你們,我們的敵人是希特勒,快回你們的家鄉(xiāng)!”
就和《懲戒營》一樣,如果放到1991年12月以前,這部電影難免粘上“主旋律”、“教科書”一類的不干膠標簽;好在現在是2011年。鐵與血鑄就的紅色蘇聯、勇敢的蘇維埃戰(zhàn)士、媽媽在家鄉(xiāng)等著你、還有曾經蘇聯電影里最常見的女護士(一笑一顰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露點了),在多年后看來,居然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列寧曾經說,電影是已經獲勝的布爾什維克最重要的藝術。蘇聯電影似乎很難用什么樣的詞來概括,印象中的它們,故事性極強,這一點上與好萊塢不相伯仲,甚至在藝術性上,還略勝一籌。
《戰(zhàn)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鄉(xiāng)愁》、《青年近衛(wèi)軍》、《列寧在1918》等等等等,這些名字可以列出一長串。在50年前的中國,許多孩子甚至能輕松背出與之有關的臺詞。
而關于時間變換的思索,同樣出現在了《古墓迷途》里。當4個來自21世紀的年輕人被與蘇聯戰(zhàn)士關在一起,最壞的那小子為了刺激戰(zhàn)士,告訴他:“未來莫斯科街頭會有光頭黨,喊著‘希特勒萬歲’。”那個戰(zhàn)士對此絕對無法接受,激動地說不可能。那場戲頗有感染力,從一個幾十年前的紅軍戰(zhàn)士的嘴里穿越時空地喊出來,振聾發(fā)聵。
《古墓迷途》
簡介:圣彼得堡四個靠倒賣二戰(zhàn)文物為生的年輕人從現代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1942年,經歷了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炮火硝煙洗禮后,他們歷經艱辛回到現代,在現實世界短短的62個小時過去后,他們開始變得成熟。
《懲戒營》
簡介:俄羅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