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前聲名顯赫的黎元洪、段祺瑞,身后卻頗為凄涼
從武昌坐兩小時長途大巴,到孝感市大悟縣。再從縣城坐一小時小巴由山間公路抵達黎河村,一個數(shù)百戶人家的清貧小山村。村頭標識:黎元洪故里。
斜挎的相機出賣了我,村民開口就問,“是記者吧?”最近幾年常有人來這里尋訪民國總統(tǒng)的舊跡,他們見怪不怪。
可惜舊跡幾乎已蕩然無存,黎元洪當年建的黎氏宗祠(即孝義小學堂)1970年前后就已拆除。只有他曾祖父黎世義夫婦和祖父黎國榮夫婦的墳?zāi)惯€保存完整。
令人頗感詫異的是村里還有一條又高又長的引水渠,據(jù)說五六十年前建成,至今仍可使用。熱心的村民還告訴我,很快,村里就要通有線電視了。
黎元洪的墓,不在老家而在武昌。他1928年去世,1935年國民政府舉行國葬,將他安葬在武昌。不久修建墓園,占地百畝。章太炎撰寫“大總統(tǒng)黎公碑”。共和國建立后湖北省林勘院占用了墓園。
1966年,黎墓毀于紅衛(wèi)兵之手,黎氏夫婦遺骸也不知所終。當?shù)氐墓矊⒋耸赂嬷笔〔┪镳^。博物館的人無法制止,只能依據(jù)“地下文物歸國家所有”的政策說服紅衛(wèi)兵將隨葬物品交給博物館收藏。當時,一位名叫程國安的青年正下放在那里的五七干校。
四十多年后,他用自己積累的豐厚素材,寫成了《黎元洪傳》,對許多有關(guān)黎的傳言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子虛烏有。
黎元洪曾有一個別號:“床下都督”,說他被革命黨從床下拖出來,強逼做了首義都督。程國安用民國建立之后不久湖北革命實錄館留下的材料和之后流傳的各種史料比照,得出結(jié)論:這個“史實”其實是民國初年記者蔡寄歐在《震旦民報》上發(fā)表的演義。當時黎的下屬拿報紙給他看,建議封報館抓記者,黎說,把報館封了,外間反而會認為這是真的。不去管它吧。
于是這段演義流傳到今天。
此外,所謂起義之夜黎元洪手刃革命黨人,絕食三日不肯當都督,說“莫害我、莫害我”等等,情形也差不多。許多著作在曹亞伯1930年出版的《武昌革命真史》流行后以訛傳訛。須知,此前的20年間,連黎元洪的政敵都沒有提過他這些“反革命罪行”。事實上他在起義當夜就派人聯(lián)絡(luò)過起義者。他難辭其咎的過錯是讓袁世凱殺了革命元勛張振武。那也是為了自保,而且是在試圖調(diào)離張失敗之后。
為什么謠言盛行,一百年后的電視劇也沿用不疑?程國安接受采訪時說:“黎元洪無黨無派!他不是國民黨人,也不是共產(chǎn)黨人,建國后運動迭起,有誰還顧得上去維護他的名譽?”
黎元洪墓被毀后,墓園被夷為平地,林勘院先后在上面建了兩座辦公樓。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武漢市政府撥款在原址附近修了個空冢。
去年,為迎接辛亥百年,武漢市政府決定斥資修建民國大總統(tǒng)陵園。然而,事情的進展似乎不盡如人意。今年1月,華中師范大學校園內(nèi),原址上林勘院廢棄的空樓仍未拆完。
段祺瑞(原名啟瑞)幼年在合肥鄉(xiāng)下大陶崗生活。離鄉(xiāng)之后,除了結(jié)婚時回去過,一直生活在外地。在他晚年,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曾想請他回合肥看看。他數(shù)十年間未能返鄉(xiāng)祭祖,很想回去。身邊的人怕他身體受
hDwVYD5Uxicb6Y9CY7R9Yw==不了長途顛簸,最后未能成行。
留在老家謹守祖墳的是他的二弟段啟輔。段啟輔讀書少,一生在老家務(wù)農(nóng)。每年北上看望哥哥一次,住一兩個月。段祺瑞每次給他旅費一百多元,多的時候也不超過一千元。段啟輔節(jié)約使用,零星添置房地產(chǎn),由雇農(nóng)逐漸變?yōu)橹修r(nóng)、富農(nóng)、小地主。1921年因患肝癌在北京去世。當時段家在大陶崗有三四十間草瓦房,合肥城內(nèi)沒有房屋。段祺瑞三弟段啟勛籌款在城內(nèi)買了一所房屋,段啟輔的妻子才由鄉(xiāng)間搬入城內(nèi)。
段啟勛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當時段祺瑞擔任陸軍部長,對弟弟說:“我現(xiàn)在執(zhí)掌陸軍,你也在軍界,即便將來飛黃騰達,總有哥哥照顧之嫌。希望你脫離軍界,到實業(yè)界去做一番事業(yè)?!倍螁鬃駨母绺缫庠?,自1912年起在井陘參與辦煤礦。1920年后,該礦已頗具規(guī)模,一日夜可產(chǎn)煤千噸。1927年段啟勛因肺病去世。煤礦被日軍所占并強迫出讓??箲?zhàn)勝利后該礦并入河北省井陘礦務(wù)局。
段家在實業(yè)界投資、銀行入股總數(shù)不超過二十萬,主要的產(chǎn)業(yè)就是那座礦的部分產(chǎn)權(quán)。歷經(jīng)破產(chǎn)、停業(yè),只剩中國銀行股票4萬元,分給段的幾個女兒做了嫁資。
村里的老人給我比劃了段家老宅的規(guī)模和大門的寬度。據(jù)說老宅是在“文革”前后被拆除的。惟一留存下來的,是兩個頗為古拙的門墩,如今被安放在村口。老宅的原址上分住了好幾戶村民。他們嘴里不太提段祺瑞,更多是叫他老段。
1936年11月國民政府頒令以元首禮國葬段祺瑞。家人、親友、學生、舊部都主張葬在黃山。長子段宏業(yè)認為“老爺子一生事業(yè)在北方”,力主在北京安葬。
當年12月,他的靈柩被送到北京西山臥佛寺后殿浮厝。因為墓地一直成問題,先是轉(zhuǎn)移到北京北郊清河鎮(zhèn)附近,直到1963年才安葬于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下葬時他穿著居士服。
他當年通緝過的李大釗也在這里,有一個2200平米的陵園。老段的墓則守著幾平方米的一個角落。墓碑正面,是章士釗所題寫的“合肥段公芝泉之墓”,背面刻著他的遺訓——“八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