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時期的秘密任務
拉斯克獎獲獎者視頻訪談,屠呦呦正襟危坐,嚴肅宣布“我叫屠呦呦?!币痪湓捳f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翹,勉力笑了一下。也許,她還不習慣這個獎項給平靜生活帶來的變化。
頒發(fā)于諾貝爾獎之前,拉斯克獎以獲獎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高重合率而聞名,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在中國,公眾與科技界對諾獎的渴望是勿需掩飾的事實。順理成章地,在今年諾獎頒布前那個熱騰騰的9月,關(guān)于屠呦呦的報道,少不了這幾句點評:“離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值得獲諾貝爾獎。”
9月25日,她家鄉(xiāng)的一份報紙說:“區(qū)文保所致電本報,想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護好屠呦呦的故居……”
那座要求保護的居所位于寧波,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那里。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并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家鄉(xiāng)人在那份報紙的頭版上回憶,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成績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醫(y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
大學畢業(yè),她被分配到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yī)離職學習中醫(y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yōu)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fā)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志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方法是尋找有效的抗新藥——在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zhàn)場上,瘧原蟲已經(jīng)對奎寧類藥物產(chǎn)生了抗性。
從中草藥中尋找抗瘧成分并不是新鮮主意。1941年,來自上海的藥理學家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南部沿海地區(qū)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道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于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guān)牛棚、靠邊站。
最初的523任務中,有嘗試中草藥和針灸抗瘧功效的研究小組,卻沒有中醫(yī)科學院的參與。直到1969年,為了“加強中草藥方面的研究力量”,中醫(yī)科學院應召加入,屠呦呦也隨之參與了項目。當時她38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
因為具有中西醫(yī)背景,而且勤奮,在那個資深科學家大部分已被打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lǐng)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y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yī),埋頭于那些變黃、發(fā)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入選的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雖然曾經(jīng)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jié)果卻一直不好。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