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領證的時候決定不要鉆戒——價格不菲日后卻沒什么用,戴著嫌礙事,放在家里怕小偷光顧。結(jié)婚儀式上如果非要有交換戒指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去淘寶買個假的卡地亞嘛。
姥姥很羨慕戒指,早在流行DIY手工打戒指那年,她已經(jīng)將各種銅絲銅塊打成戒指,還給了我一個眼鏡腿兒改的。銅戒指戴了一陣子變得烏突突的,在硬布上一擦,又能閃亮如新。閑時坐在炕沿上聊天,大伙兒都拿著戒指往褲子上蹭,蹭得戒指發(fā)熱,又變成橙黃色。那股熱潮過去后,別人都不再戴銅戒指了,姥姥還是堅持戴著,燒火刷鍋時戴,和面做飯時也戴,無名指都箍出了紅印子。
后來我媽把自己的金戒指拿給姥姥戴,姥姥歡欣鼓舞,幾年里每時每刻都戴著它。盡管她的手已經(jīng)粗糙不堪,戒指的花紋縫隙也在勞作中積滿了灰,并無美感。當時我想,或許越是窮人,越在意這些身外之物吧,在最好的年齡未曾穿戴過,老了也要彌補。
可并非窮人愛首飾。表嫂家境優(yōu)越,看見同事從緬甸買來的全套翡翠掛件,竟夜不能寐,心心念念何時也能弄一套。她的首飾已經(jīng)很多,白的黃的都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夫妻吵架,她被丈夫打得進了醫(yī)院,和好時,她收到一條很粗的白金項鏈作為補償。當她得意地擺弄那條鏈子,說“1萬塊呢,他對我還不錯”的時候,我很難理解。就像王佳芝透過一枚鴿子蛋,斷定易先生是愛自己的。她們的邏輯是——舍得為你花錢,就是愛你。
我嫂子對我結(jié)婚沒鉆戒一事耿耿于懷,覺得太不體面,甚至萌生了贊助我一些錢的想法。為了讓她覺得好受些,我拿我媽的舊戒指添了些錢,換了個新的黃戒指,特意跟她解釋:1克拉以下的鉆戒買回來就貶值,還是黃金的穩(wěn)妥些。
嫂子又鍥而不舍地問:你婆婆沒有給你首飾?我說:她之前有金項鏈和戒指,不過被小偷偷了。嫂子于是很同情地看著我,我也配合地忍受了她眼神中足足800瓦特的憐憫。
這時我明白了,鉆戒的意義就在于,能夠某種程度上抵擋這些猜測猶疑中生成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