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華誕之際,中國共產黨得以保持其持久政治生命力的“秘訣”,成為海內外的熱議話題。而答案,須從歷史中找尋。
近日,針對香港記者提出的“黨校教育有沒有評估共產黨的支持度”,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回答說,舊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國將不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建立了新中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
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自清末以降,歷辛亥巨變,收復國家主權,實現民族獨立,完成國家統(tǒng)一,是4萬萬中國人不可挑戰(zhàn)的共同意志,包括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在內的無數仁人志士,為此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無數先烈因此流血犧牲。
在完成這一歷史偉業(yè)過程中,共產黨和國民黨曾攜手北伐,共御外侮,亦曾兄弟鬩墻,干戈相見。中國共產黨最終勝出,除了充分發(fā)動基層群眾、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更重要的是鮮明地站在現代政治文明制高點上,打破“軍政、訓政、憲政”三部曲窠臼,以“民主”“自由”旗幟匯聚各界精英,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等政體革新昭示誠意:共產黨能真正繼承孫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驅的遺志,延續(xù)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之“法統(tǒng)”,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百年夢想。
當其時,無論是全國各黨派賢達共襄建國盛舉,還是世界各地華僑爭返神州參與建設,都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引領現代政治文明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時光荏苒,1976年之后,面對滿目瘡痍,反思失去監(jiān)督制衡的決策機制與盲從領袖好惡的政治生態(tài),中國共產黨重舉政治文明大旗,以事實求是,謀強國富民,從而得以收拾人心,迅速重聚共識,回歸現代化正軌,通過30多年努力,再造了一個世界級經濟大國。
而如此增長奇跡,并非經濟領域的自我革新使然。與一般人理解有所不同,“文革”后中國共產黨首先進行了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迅速重建民主法制,重樹現代政治文明,才使得經濟改革順遂啟動。
通過批判“文革”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左”傾錯誤,制定新憲法,恢復與改善人大和政治協(xié)商會議,允許公眾意見在更大范圍內公開表達,以及重新強調知識分子的作用等,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為之一新,人們的政治思維為之一變,一大批擁護改革的領導人進入最高決策層,并在民眾支持下銳意進取,保證了30多年改革開放大業(yè)的持續(xù)推進。
而歷史的一幕亦二度上演,海外華僑再次掀起歸國投資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熱潮,中國共產黨引領現代政治文明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亦再度得到印證。
同時,中國所彰顯的對現代政治文明規(guī)則的認同,也令中國的國際形象大為改觀,中國逐步進入國際主流社會,進而分享全球化紅利,成為有影響的政治和外交大國。
事實上,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雖歷經與美歐國家的分分合合、風風雨雨,但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內的政治精英,始終保持對現代政治文明的深刻理解。
1944年,在與美軍赴延安觀察組接觸中,毛澤東曾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不過是主張民主和社會改革”,中共歡迎美國的民主制度。
1980年,鄧小平在有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著名“8·18”講話中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fā)生?!?br/>
1986年,時任上海市長江澤民用英語背誦林肯《葛底斯堡演說》,令外賓舉座震驚。1997年訪美期間,江澤民再次全文背誦這267字的政治演講名篇,并強調說自幼便對“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等理念印象深刻。
2011年,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而此前數日,在英國訪問的溫家寶亦表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
追昔撫今,不難發(fā)現,遵循現代政治文明規(guī)則,順應歷史潮流和人民意志,是中國共產黨持久政治活力的源泉所在。漫漫歷史長河,建黨90年,建國60年,改革30年,凡引領現代政治文明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進程便無往而不利,凡擱棄現代政治文明規(guī)則,以領導意志凌駕民主原則,任權勢集團踐踏民主法治,中國人民的各項事業(yè)便會蒙受巨大損失,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與執(zhí)政能力亦會遭遇嚴峻挑戰(zhàn)。
當前,中國現代化既集聚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亦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之局。中國共產黨唯有繼續(xù)引領現代政治文明,對內尋求中國特色民主法治新途徑,循序漸進滿足民眾日益增強的參政議政訴求,對外尋求全球治理合作新機制,存異更重求同,以開放透明決策尋求多贏,與國際社會共塑全球政治文明新范式,方能繼續(xù)保持蓬勃旺盛的政治生命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