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一些健康教育專家,常常強調老年人飲食一定要清淡,不能吃大魚大肉,因為大魚大肉會讓老年人血脂升高,動脈硬化,危害很大。另外一個原因是認為老年人普遍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吃大魚大肉也消化吸收困難,那只能不吃這類食物。
在這種流行觀點的教育下,很多老人都遵循這個原則,長年堅持飲食清淡,結果,有相當多的老年人變得營養(yǎng)不良,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下降,容易發(fā)生感染性疾病。那么,為何這些老年人會出現這樣的不利結果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問題是,這些老年人的飲食結構出現了嚴重偏差,進而導致基本代謝出現原料短缺,有些重要生理活動無法維持正常。
《黃帝內經》倡導“多樣化”
在《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有一段經典的飲食原則:“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边@四句話揭示人類日常飲食養(yǎng)生的關鍵,它的主要精神是,各類飲食要豐富,均衡,不宜出現嚴重的飲食結構上的偏差,強調谷物、肉類、水果、蔬菜各有各的作用,不可偏廢,片面強調某類食物而忽略其它食物都是不可取的?!秲冉洝方o后人制訂了飲食養(yǎng)生的原則,值得后人好好研究與遵守。按照《內經》的飲食養(yǎng)生原則,飲食種類要多樣化,食物品種盡量豐富,包括肉類食物,豐富的食物不一定每餐都要吃到,也不見得每天都要吃到,只要經常變換食物的品種即可。
對食物不能“吹毛求疵”
現在,有些營養(yǎng)學者經常指責某種小吃營養(yǎng)結構不合理,所含營養(yǎng)成份不全面,指責某種小吃缺乏蛋白質,批評某種小吃缺乏維生素,因而他們貶低這些小吃的營養(yǎng)價值。如果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幾乎沒有什么可吃的高營養(yǎng)食物。這顯然是荒唐的。這些學者的主張過于片面,機械,因為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包括所有營養(yǎng)成份,而飲食的均衡攝入還是要依靠人類自身的合理調節(jié)。
老人不吃肉體質差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年老體弱的患者,經常認真詢問,他們大都飲食不周,聽信“老年人飲食要清淡”的觀點,長年不吃肉類,體質越來越差,患病越來越頻繁,有些人查出輕度貧血,醫(yī)生又讓他們補充鐵制劑,而鐵制劑服用時間長了,又出現胃腸反應,食欲降低,貧血卻難以糾正。這樣就成為惡性循環(huán)了,健康狀況必然越來越糟。對待這樣的患者,一方面應當遵循中醫(yī)飲食養(yǎng)生的原則,從養(yǎng)胃開胃入手,恢復患者的胃氣,使之盡快能夠自行攝入足夠的基本營養(yǎng)物質,為其正常代謝提供最起碼的原料與能量,只有這個基礎打好了,他才有可能戰(zhàn)勝疾病。另一方面,還是避免其它可能傷害胃氣的因素,比如停止服用對胃腸有嚴重刺激的藥物,改成和緩的藥物,改掉酗酒、過食辛辣、嗜飲濃茶等壞毛病。
“吃好飯”很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空巢老人的日常飲食比較糟糕,吃飯經常湊和,究其原因,是因為做飯出了問題。首先,做一個人吃的飯,因為飯量的限制,每餐不能做得太多,樣數也不能豐富,經常這樣單調,營養(yǎng)結構肯定會出問題,有不少老人不會自己做飯,被老伴伺候習慣了,老伴去世后,自己的吃飯便成了問題,一來不會做飯,二來不知吃什么對健康有益。這樣的老人應當主動學習,一方面學習做飯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學習吃什么對健康有益。要提高認識水平,對于他們來說,吃好飯就是維護自身健康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