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上課前都會精心設(shè)計教學過程,力爭在課堂上圓滿完成教學任務(wù),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偏離教師預設(shè)方案的時候,“非預設(shè)性教學”成了新課程課堂教學重要特征。事實上,這種“意外”情況的出現(xiàn),也是十分難得的課程資源,只要處理得當,盤活這些課堂資源,那么“意外”就能演繹成“精彩”。
一、善待“疑誤”,引導探究
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有位學生認為應(yīng)將第三小節(jié)第一句話中的“那只”改成“一只”,面對學生的這一“誤解”,我見機行事,扣住“那只”,引導學生深究——
師:(一愣)為什么呢?能說說理由嗎?
生:因為我覺得“這”、“那”一般是用來指前面已經(jīng)提及的事物。而這“會唱歌的蟲子”上文沒有提過,因此用“那只” 就顯得不合適,還是用“一只”合適些。
師:(故作迷惑狀)你說得有一定道理。不過,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專家精心選編的,照例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明顯的錯誤。問題出在哪兒呢?
?。▽W生們有的拿起書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有的輕聲交流著各自的想法。片刻,幾只小手舉了起來。)
生:我覺得用“那只”是合適的。雖然上文沒寫到那只蟲子,可是下文寫了“三天前,法布爾就告訴她,花叢里經(jīng)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F(xiàn)在,他終于找到了這位歌唱家?!睆倪@里可以看出,那只蟲子在三天前就已經(jīng)是法布爾尋找的目標。所以用“那只”比較合適。
生:我補充一下,“那只”說明法布爾不是胡亂地抓了一只,而是早已認準了目標,三天來,他一直在苦苦地尋找著那只蟲子,以至于暮色籠罩了田野,他都沒有覺察到,這正表現(xiàn)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
生:如果用“一只”的話,就說明法布爾是隨意地抓了一只,就不能表現(xiàn)法布爾對那只昆蟲著迷。
生:對我們來說,也許是“一只”,但對法布爾來說,卻確確實實是“那只”,這是他心靈中的“那只”。
師:好一只心靈中的“那只”!讓我們用心靈去讀出法布爾對昆蟲的那種著迷吧!
上述案例中,學生的“個性化”見解就是由于對文本內(nèi)涵的模糊解讀造成的。我適時地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巧妙地轉(zhuǎn)化成挖掘文本內(nèi)涵的契機。學生通過閱讀探究,不僅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領(lǐng)悟,同時也使閱讀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巧用疑點,激發(fā)思維
教學《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中“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vhxiLx0jZZgqLPRxTiSz53MrQ9WKqQJ8tTtS/nkuDN8=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這段話時,教師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有哪些。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尋詞引句,侃侃而談。課堂正隨著教師的精心預設(shè)進行時,忽然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老師,我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茫茫月夜呢?
師:(數(shù)秒后)同學們,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值得我們思考,有沒有同學能告訴他為什么呢?
?。▽W生在愣了一下后,有的從書上去找答案,有的思索起來)
生:因為我們已經(jīng)知道阿炳生活困頓,又身患眼疾,他沒有親朋好友,只能將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茫茫月夜。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雖然是黑的,但因為有了月亮,夜也亮起來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傾訴對光明的向往,很合適。
生:課文中有一句話“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見阿炳很喜歡月亮,把月亮當成了一個可訴心事的朋友,他就將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它聽了。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來當一回皎潔的月亮,閃爍的群星,茫茫的月夜,來傾聽阿炳積淀已久的情懷吧。
?。ǚ拧抖吃隆?,學生欣賞,體會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
該案例中,教師在遭遇“意外”時,能適時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利用它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深入思考,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fā),因此回答精彩紛呈,使原本困窘的場面成了課堂中的亮點。
三、變更教學 ,化解尷尬
在對《學會合作》一文中作者舉的第二個事例“做瓶中取球?qū)嶒灐边M行教學設(shè)計時,一位教師采取了“讓學生讀讀,想想,議議這個實驗的目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分別是怎樣的,然后談?wù)剰倪@實驗中明白了什么”進行教學的思路??墒窃谡n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出乎教師的預料。
生:他們用3秒鐘從瓶子里取出彩球真的“太了不起”嗎?我想和他們比比。
生: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取球,怎么會這么有秩序呢,我也想和大家試試。
師:(有點著急,提高了嗓門)除對這個實驗過程感興趣外,你們還從中明白了些什么呢?
?。▽W生的小手一時沒舉起來,課堂陷入了沉悶,氣氛壓抑。)
師:(馬上調(diào)整)好,同學們,我們也來做一下書上的實驗。
?。ㄈ硪恢恍〔A?,7個線球,找7位同學上臺表演)
師:剛才這7位同學共用了多長時間做完了實驗?
生:(齊聲)12秒。
師:文中的7個小學生只用了3秒鐘,我們用的時間比他們長多了,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能說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們剛才在拉球時,有兩個同學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來了。他們沒有合作好。
生:我還發(fā)現(xiàn)剛才在實驗時有一瞬間沒有人拉球,這里也浪費了時間。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如果房子真的著火了,而你們沒有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逃出來,那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假如遇到這種情況,你將怎么做呢?
生:我想我要先人后己,但自己也要反應(yīng)敏捷,別耽擱時間,誤了大家。
生:為了確保場面不混亂,我要鎮(zhèn)定地把大家組織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師:(面帶微笑地)對,成功的合作不僅要有統(tǒng)一的目標,盡力做好分內(nèi)的事情,而且還要心中想著別人,心中想著集體,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讓我們把在剛才實驗中獲得的啟示銘記在心。
其實,學生的思維“脫韁”帶來的不只是難堪,還有機遇和挑戰(zhàn)。“尷尬”之時,更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lǐng),這樣變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馬上打開思路各抒己見,從而營造出了靈動、和諧的語文課堂。
(責編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