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在沉默了三年后推出的新作《風語》,無疑是2010年下半年中國圖書出版界眾所矚目的一個重磅產品。業(yè)界都很關注《風語》的宣傳和銷售情況,好奇這本花了巨額版稅的小說到底能不能賺回本來,背負“天價稿酬”壓力的出版方精典博維能不能憑借這本書,使得本來就被諸多投資者和業(yè)內合作伙伴看好的公司在經營和發(fā)展上更上一層樓。畢竟,《風語》無論成敗,都可以成為中國圖書出版業(yè)界一個新的典型案例,讓當局者、旁觀者都能對由此折射出來的圖書出版市場現(xiàn)狀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從和麥家簽訂出版活動開始,在精典博維內部,就已經把《風語》的營銷方案提到了案頭,公司上上下下對營銷方案做過10多次的修改討論,最后定的基調是:盡可能地覆蓋所有的宣傳平臺,針對這部長線作品的特點,在整體宣傳節(jié)奏和階段性的宣傳力度、媒體選擇上做明確的規(guī)劃,避免開始時宣傳做得轟轟烈烈,之后卻由于短期內過度曝光,造成媒體宣傳疲勞,而形成宣傳空窗期的尷尬。公司高層明確提出:《風語》在宣傳手段上要善于推陳出新,打破圖書出版常規(guī)的宣傳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沖出出版市場宣傳鋪天蓋地的包圍圈,帶來全新的眼球效益。
這些要求在后來的貫徹中也基本得到了落實,像高調推出的《風語》精裝本里附贈的《風語》首發(fā)式郵票,雖然申請手續(xù)非常繁瑣,但最終能把一本小說的宣傳和郵票發(fā)行相結合,在出版業(yè)界應該也是開天辟地頭一遭;再比如首發(fā)式的時候,國內知名視頻網站土豆網對這一聚集了麥家、李敬澤、閻晶明、張頤武、許戈輝等名家的文壇盛事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實時直播,這也在媒體圈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畢竟這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新媒體門戶第一次現(xiàn)場直播一本圖書的發(fā)布會。
當然,很多輔助的宣傳手段從根本上來說,是難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銷量的。但大范圍的宣傳平臺覆蓋,最有利的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會知道這么一本書,尤其是那些對買書隨意性很大的讀者來說,因為閱讀并不是他們休閑方式的必然選擇,他們不會像那些書蟲一樣去豆瓣網扎堆,更不會去關注當當卓越哪些書熱賣,所以受平時接觸到的消息源影響比較大,看到一家他平時接觸到的媒體(比如《北京青年報》、土豆網、各種時尚雜志、娛樂雜志)在宣傳這本書,他對這本書就會有一個印象;兩家在宣傳,他就會對這本書產生好奇心;三家乃至更多他日常接觸的媒體在宣傳報道,多半就會形成購買行為了。所以當《風語》的宣傳仗打到今天,公司經常有同事提到身邊的某某朋友,還是平時基本不看書的,都看到《風語》的宣傳了,公司營銷部門的員工就知道:《風語》第一階段的宣傳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但《風語》說到底是一個長線的產品,要始終保持讀者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在這個較長的過程中,不斷吸引更多“邊緣讀者”成為《風語》的讀者,甚至成為《風語》的忠實讀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接下來兩部《風語》出版之間的宣傳,一些大的報刊之外的宣傳,筆者作簡要介紹:一是精典博維認為傳統(tǒng)報刊的報道、書摘、書評,在龐大的讀者市場面前,影響作用其實是有限的,舉個例子,即使像天津《今晚報》這樣一家獨大、壟斷當?shù)丶堎|宣傳平臺的媒體,哪怕它每天給你報道《風語》、宣傳《風語》,影響到的讀者始終還只是那一批;而當?shù)氐摹栋诵r以外》雜志,雖然現(xiàn)在在全國影響力甚微,但在當?shù)劁N量居高不下,每期有10萬冊之多,同時它的讀者相對于《今晚報》而言,更是年輕人占主體,恰好和《風語》的讀者群有著高度的重合,怎么在《今晚報》這樣全國知名、網絡轉載率很高的報紙上做好《風語》宣傳的同時,也把宣傳滲透到《八小時以外》這樣在當?shù)赜绊懖蝗菪∫暤膱罂?,而且要針對其閱讀人群的特點,做出能吸引他們關注《風語》直到買一本《風語》的宣傳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技巧,完全可以上升到一門學問。
這是在地方上做宣傳的“深度”問題,其次,當然是“廣度”問題,像《八小時以外》這樣全國知名度不高,但地方影響巨大的雜志(報紙類雜志)很多,像江蘇的《東方文化周刊》,四川的《成都女報》,河南的《今日消費》等,當如江蘇的《揚子晚報》《現(xiàn)代快報》,四川的《華西都市報》《成都商報》,河南的《大河報》無法滿足長線的《風語》頻繁的宣傳需求的時候,這些雜志自然應當成為二輪宣傳的主力部隊。這就需要了解當?shù)匚覀儫o法通過新浪、搜狐的文章轉載知道它們的存在的媒體有哪些?在當?shù)孛襟w格局里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何?是不是有適合圖書宣傳的版面?它們的讀者和我們推薦的書籍的讀者群重合率有多高?該如何定位和它們的宣傳合作?如果發(fā)到它們上面的文章和給當?shù)卮髨蟮拇笸‘悾坏珜D書的宣傳意義不大,“吃別人剩飯”的嫌疑也使得這些媒體不樂意發(fā)這種文章。
另外,面對最近出現(xiàn)的公交車站廣告、地鐵廣告等圖書宣傳新手段,精典博維是不是應該盲目跟風,信奉“存在即是合理”?還是經過相關的市場調研之后,判斷對自己的銷售到底有沒有幫助,有多大的幫助,是否通過它們吆喝半天最后只是為廣告代理商打工?……
面對錯綜復雜的宣傳平臺、媒體,如果不把這些營銷的工作細化,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風語》的宣傳營銷過程中,還得感謝作家麥家本人的積極配合,他忍著腰傷的折磨和《風語》第二卷創(chuàng)作進度的壓力,在短短一個月中,隨著精典博維走遍廣州上海成都深圳杭州北京等六個城市,馬不停蹄地完成了第一輪的簽售。深深體諒出版商壓力的他,還主動邀請了《風語》電視劇的導演劉江和主演胡軍,分別擔任廣州、北京兩站的簽售嘉賓,這不僅使得兩站的簽售人氣爆棚,現(xiàn)場就賣出數(shù)以千計的《風語》,更引得很多一線娛樂媒體的爭相報道,突破了一般意義上的圖書宣傳,使得《風語》這本書成功地走到了社會普羅大眾眼前。同時,社會受眾面最為廣泛的娛樂報道的推波助瀾,早早地在電視劇播出之際,再引發(fā)一波《風語》圖書的熱銷埋下了伏筆,奠定了基礎。
再加上麥家本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作家,和媒體的關系一直處得相當不錯,在他沉寂三年終于又推出新書的時候,媒體的這幫朋友早就憋足了勁幫他好好吆喝,在各地的宣傳執(zhí)行中,地方媒體還根據(jù)當?shù)刈x者的喜好差異,積極為麥家出謀劃策,甚至撰寫了詳盡周到的宣傳方案,這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也為出版方在落實地方宣傳策略細節(jié)的時候,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指導作用。
《風語》電視劇在央視的熱播,對精典博維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但如果不去主動出擊,守株待兔式地就指望著電視劇播出推動圖書的銷售,那是愚蠢的做法。畢竟電視劇播出持續(xù)影響的時間,哪怕幾輪也只是短短幾個月。再加上看書的人和看電視劇的人,交集其實并不大,此前麥家作品改編的《風聲》電影票房走高,卻對原著小說銷售的推動有限,更從側面印證了這個道理。因此,精典博維從書上市開始,在宣傳營銷上就采取了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要搶在電視劇播出前就要讓“滿城皆知《風語》”,使這本書的銷量盡早達到文學暢銷書的標準,至于電視劇屆時的推動,則算是“計劃外的錦上添花”。正是這種未雨綢繆的思想,使得《風語》上市兩個月,已經第四次加印。根據(jù)現(xiàn)在的銷售數(shù)字,再考慮到相當數(shù)量讀者要等《風語》出齊才會購買的閱讀習慣,以及電視劇播出后對原著銷售的推動,精典博維終于可以坦然面對業(yè)界的質疑:回本乃至贏利的壓力并不大。與此同時,因為《風語》銷售和宣傳的成功,紛至沓來想和精典博維簽約合作的知名作家絡繹不絕,很多投資者也因此加快了投資精典博維的談判步伐,這給精典博維帶來的品牌價值提升,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風語》第二部已經上市,隨著整個《風語》宣傳工作的深入,精典博維還將采用一些新的營銷手段?!安荒茉趹?zhàn)役的第一階段就把子彈打光。我們還留有后手,保持媒體對《風語》關注的新鮮度。”負責《風語》營銷的精典博維副總史翔對筆者笑著賣了個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