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出版單位出臺一項措施,鼓勵版權輸出。初衷是不錯的,如果缺少鼓勵措施,很多圖書是很難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不過,仔細看一下這個鼓勵方案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不大對勁。當年出版的新書按8%資助版稅,前一年的書按7%資助,超過一年的則按6%資助。不知道政策制定者如此行事有何依據(jù),對版權輸出有無調查研究。
通過實踐,筆者認為最有可能走出去的書很大程度上還是那些有年頭的書,也就是“舊書”。有些書即便過了五六年,有時候還會碰到前來詢價的。比如多年以前,筆者供職的出版社出版了兩本小書,一本是《HSK聽力關鍵詞》,另一本是《HSK聽力慣用語》。兩本書第一次授權給韓國出版社是在2001年。令人意外的是,直到2008年還有人在詢問這兩本書的韓文版權是否開放。于是,在這兩本書第一次授權到期以后,去年又重新授權給韓國出版社出版韓文版。在筆者的版權貿易生涯中,當年出版的新書能夠賣出版權的并非絕無僅有,然而與“舊書”相比,還是占少數(shù)——除非“舊書”都已經授權光了,沒得做了。
如果關注國內出版界的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出版機構和決策機構都是如此,國際書展則是宣泄這種情緒的最好舞臺。準備參展樣書絕大多數(shù)都被要求是當年或者前不久,甚至尚未出版的新書。實際效果又是如何呢?要說真賣版權,新書賣版權永遠也干不過“舊書”。筆者每年都參加國際書展,每年擺上去的新書鮮有參觀者光顧。道理明擺著。新出版或者尚未出版的書,國內市場考驗都沒經過,何來把握國外市場呢?如果真有一個兩個對你的新書感興趣,那一定是此前此類圖書沒有出版過或者國外對其如饑似渴,否則對其表現(xiàn)出的“興趣”就是虛假的。
不僅圖書版權貿易是這樣,就連展示也充滿了喜新厭舊的情緒。每次參加書展,都會碰到不止一個同行問我,這次書展有什么“亮點”,也就是有什么新東西。聽這口氣,沒有新東西似乎就沒什么看的,沒有新東西似乎就令人沮喪,沒有新東西似乎就是大失敗。當人們很難從圖書里面找出“亮點”的時候,搞活動便成了另一個出“亮點”的領域。只要能聚來一幫人,只要能上媒體,那“亮點”就足以讓挖掘“亮點”的人出彩。于是,就有參展人員到處去拉觀眾,不管人家有空沒空、感不感興趣,見面就給人家作揖,弄得人家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如此搞出的“亮點”能給版權輸出帶來什么實質性效果呢?天知道!
其實,“喜新厭舊”不是出版界獨家所有,而是彌漫于國內很多領域且多年無法消散的情結,只不過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罷了。據(jù)《參考消息》報道,不久前位于北京建國門南側的凱萊大酒店被悄悄拆除了。在很多人看來,建于1990年的凱萊大酒店“落后于社會發(fā)展”,所以取而代之便不足為奇。據(jù)說,即將拔地而起的是更大、更有全球感的五星級大飯店。
說到建筑領域的“喜新厭舊”情結,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一位學者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認為:我們歷代王朝從來都是推倒舊的,重建新的。這種“新的就是好的”價值觀一直影響到今天。衣服穿不了幾天就換新的;車子開不了一年就換新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拍出來還沒怎么看,就又要重拍??墒堑筋^來,能夠以新勝舊的能有幾何?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又有多少?對百姓而言,“喜新厭舊”只能得到一個結果,那就是勞民傷財,浪費資源。
若要進一步推動版權貿易的發(fā)展,出版界就要摒棄“喜新厭舊”的情結,就要在做好書、做經得起考驗的書上下功夫,甚至肯耐得住寂寞,甚至要能十年磨一劍。這樣下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作才會出現(xiàn),符合海外市場的好書才能問世,否則版權貿易工作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做好眼下的工作,只要開發(fā)好籌劃好眼下的選題,讓其成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好作品,就不愁我們的圖書進入不了海外的主流市場。